Browsing: 用戶研究

某家跨國領先企業滿意度達到 90%,管理層覺得沒有什麼改善空間,但是續約率卻不停下降,「明明業績很好、顧客也都對我們的產品很滿意,為什麼續約率卻一直下降?」管理層很納悶,於是利用 NPS 重新理解顧客忠誠度,結果分數為 -30%,顯示顧客並不如管理層所想的那般滿意而且支持,企業服務可能在某環節出了問題。

Read More

吳創辦人道出最重要的關鍵,使用者的習慣是難以改變的,就算改善是好的使用者可能會不習慣而放棄使用。從這個經驗來看,一個成熟的產品正如巨人般,移動或轉身都顯得笨拙、遲鈍 ; 因此從產品剛開始孵育時,就應該盡量完善產品,避免日後產品改版可能帶來的陣痛期。

Read More

他接手後比對數據發現網路流量、點擊數與來電數三者比例有點怪,往下挖掘發現 B 顧問有用機器人灌水的可能,此時固然保持推論,但不需花心力細究到底有沒有灌水、怎麼灌的,而是回到 A 客戶的終極目標:提升點擊數與來電數以增加業績。最後,透過視覺設計與 UX writing 排列組合的 A/B testing,扎扎實實幫客戶達成目的。

Read More

對於廠商而言,我們展示了銀髮經濟下,設計可以扮演的角色。為長者或是為自己未來而設計,是一個長遠且困難的題目,需要有運用組織與社團的服務設計,也要有運用資通訊設備的用戶體驗設計,綜合運用才能補足人力與資源的不足,同時間開創產業的藍海。

Read More

2017 年開始,作者接觸了許多新零售(又稱零售 4.0)案,有做商業模式轉換的也有做零售互聯網化的,或甚至是無人化零售的解決方案。由於零售行業屬於服務業且銷售的商品大多為民生用品,因此最主要的研究方式並不是訪談,而是觀察。那麼「觀察」和「在現場看一看」的區別是什麼呢?今天就用一天的工作坊來告訴大家觀察的要領吧!

Read More

若你是在新創公司,或是公司預算不多卻也想完成研究,到底要怎麼樣去找到這些受訪者呢?市調公司的招募方案動輒數萬元,在預算不夠的時候充滿研究熱情的你該如何完成呢?

Read More

謊話人人都會講,並不表示說了謊的受訪者就不是個好受訪者;只要小心分析,還是能夠從中得到 insight,我們需要盡快處理的,是那群拙劣的、只為了賺錢或禮品而來的人,那些可能會讓你的研究結果有重大偏誤的人。

Read More

在多數情況下虛擬與實體通路互相抵觸,因為這兩者會相互侵蝕對方的獲益。相信 Bonobos 虛實整合策略的成功,很適合台灣店家參考。若台灣零售企業能夠利用現有實體店面的優勢,專注在經營消費者體驗與痛點的解決,接著再透過電商來處理數據分析、庫存數量等較資料層面的程序,相信一定能創造出虛擬與實體策略的新火花。

Read More

開會還在吵要不要做哪個功能嗎?工時這麼短、要做的事那麼多,卻不能決定哪個先哪個後嗎?狩野分析能用量化的方式幫你快速決定要或不要。只求真正有決策權的人在跑完狩野分析看到報告文件後能多考慮一下,產品不是功能越多越好用啊!

Read More

在整個使用者旅程圖中,「服務接觸點」(Touch Point)可說是構成旅程的核心,每一個服務接觸點相互連結,才得以提供一個完整的服務體驗。UX Designer 透過拆解這些服務的傳遞過程,依使用者導向來進行設計,讓使用者更加滿意。而在這些服務接觸點中,更重要的是要找到「關鍵時刻 MOT」(Moments of Truth),因為這往往是左右了使用者再回來的關鍵決策點。

Read More

邀請人們來訪談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想了解他們,而不是灌輸我們的價值觀到他們的身上,在「身為高血壓患者」這一點上,他們才是專家,是我們需要請教學習理解的對象。每一個特殊的行為模式都是深掘使用者內心的契機,比起教育使用者,試圖讓他「走向正軌」,擺脫你的專業以「人」的角度去看事情,才是真正的同理心。

Read More

由於沒有面子問題,大家可以坦白地把想法攤出來,「溝通是一件最困難的事,這是很多公司不論從 0 到 1 或從 1 到 N 的關鍵」,他看得很明白、體會得很深刻,表示「進步,來自於誠實的溝通。」包含他們四人和父母之間,都經歷過一段需要用力溝通的日子,幸好彼此開誠布公,家人逐漸理解以後,從起初反對逐漸轉為助力,比方現在新辦公室的地點,就是 Arnold 家裡幫忙找的。

Read More

全球有 50 多個分會、以女性設計師為主的實體社群 Ladies that UX(簡稱 LTUX),自 2015 年起,每年由會員甄選一個城市舉辦國際 Talk UX 大會,今年台北市雀屏中選,將於 10 月 20 日~22日在三創園區舉行,這也是該大會繼 2015 年英國曼徹斯特、2016 年美國亞特蘭大後,首度開進亞洲。LTUX Taipei 總監、Talk UX 2017 主辦人 Jane 表示,台灣設計實力亞洲第一,先不說人才常被國際企業挖角,單看 iF、紅點等大賽,台灣的獲獎成績在國際間早已有目共睹,「我們不缺人才,不缺國際化的程度,只缺被看到的機會。」

Read More

UX Writer 面臨的工作挑戰:必須先了解許多技術性的專有名詞,再將它們轉譯成一般大眾可以明白的文字。這當中需要考慮的是:如何把後端發生的事情轉譯到使用者的螢幕中?如何讓軟體中的語言更人性化?這些思考最終可以歸納成三個寫作原則。接下來她透過使用者輸入錯誤密碼的系統提示修改歷程,說明 Google 如何實踐以使用者為中心思考的文字用語。看完一個系統提示的修改演進後,我感到真是不能輕忽每一個字所背負的使命,而且文字和語言無論任何時候都是帶有力量的!

Read More

一位已做到首席的研究員則跟我說:「作為用戶研究員最重要的,便是將你在研究中獲得的 “Ah-ha moment” (指一瞬間的突然醒悟),融合你的信念,以說故事及譬喻的方式,來改變其他人的看法、讓他們對你提出的想法感到興奮」。

Read More

離鄉背井到北京工作賺錢的「北漂」,租不起地上的房子,轉而居住到地下空間成為「鼠族」,居住在陰暗潮濕的地下秘密巢穴。「地瓜社區」獲得2016 年 DFA 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大獎,他們改造北京閑置的地下防空洞,並幫助社區居民利用自己的知識技能為社區提供服務,拓展自己職業發展的可能性,營造溫馨的社區文化。

Read More

一切終將回歸市場機制,知名品牌有膽識,投入這一場充滿創意且大膽的服務設計實驗,無論最後結果如何,都代表服務不再是把麵煮好就好,而是可以透過設計思維,試圖處理服務系統的問題,讓價值傳遞更為細緻化,組織化及多元化,從而創造效能,不僅品牌從而找到價值,並得以讓顧客滿意,貼近品牌的核心內涵,精眾的時代,沒有一個品牌需要服務全市場的客戶,唯有知道你是為了誰而存在,被誰所需要,這才是品牌能永續存在之道。

Read More

更重要的是,是否可以從 persona 中看到產品的強烈需求,就如同 Elon 所示,對於地球人而言,讓我們最不開心的事情是環境污染。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學過 persona 的設計師,很輕易或是很創意地設定 persona 的各項細節,然而每一項細節都應該來自嚴謹的調研或是推理,每一項細節都會對於設計過程與商業成本產生影響。

Read More

最終要追求的,就是能超脫既有框架,沒有執行的 SOP,沒有一定要用什麼這樣的道理,我常說:「人就是最佳的研究工具。」因為研究人,畢竟要人來執行,而這也是一位有資格稱為顧問或研究員,所需要具備的能力,而高手過招不正是如此,無形的背後,出自於有形的累積?

Read More

我們似乎應該反過來,讓納稅義務人自己找出少繳的理由,也就是舉凡所有可以列舉的項目,都應該主動提供憑證,我繳了房貸,銀行就應該主動給我列舉的憑證,而這個憑證也不是給我,而是應該給財政部,由財政部統籌計算。

Read More

「今天如果一個部門去年業績做到 10億、今年做到 30億,那明年應該 KPI 應該訂多少 ?」我們都以為會是 70 億、80 億的數字,但道恪告訴我們:「阿里的文化會訂出 150 億的 KPI。」道恪對我們解釋:為了要讓組織保持指數型增長,組織文化應該要能使每個人都跳脫貫性思維、跳脫舒適圈、持續學習新的方法,接著成功應用到戰場上廝殺,否則一個無法進步的企業就只會迎來死亡。

Read More

2017 年主題為「轉型.向上 (Transformation)」,意為未來的創新設計將融合跨界專業,因此兩天議程,與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協會、台灣互動設計協會、智榮基金會龍吟研論、DITL、方略管理顧問、台北市電腦公會等友團聯手邀集 18 位來自台、美、德、中跨領域專家前來分享,總移動里程近四分之三個地球。

Read More

A/B Testing 上,我們通常會有實驗組與控制組(也稱對照組);控制組是原先的版本,實驗組是你想嘗試的改變,這個改變就是你的「假設」。有了假設,根據假設設計「實驗」、收集資料;然後我們會開始解釋這些資料,越合理越好。這些解釋到最後會有個「結論」,決定這個假設是否為我們希望的結果。整個流程不斷重複驗證,就是一系列的實驗,最終能導向更具說服力的設計。

Read More

我們把老人們的目標與願景也放進參數,以便養老院重新區分社群和資源,同時分成了四種類型:獨立型:大部分時間能獨立生活,只是偶爾需要些服務;堅持型:能不斷經由鍛鍊,維持身體健康和照料自己的能力;康復型:身體疾患,正在康復中;照料型:需要大量的醫療與生活照料。

Read More

現代的人生活步調太快,有時候一些差異性的需求,很容易被忽略,但只要你思考過去人們的生活方式,這會有助於您釐清需求的差異性,或是直接看部老電影,你會特別對於長期需求有更深的體認,而長期需求才是我們優化服務的主軸。

Read More

在共創式思考時,我們不站在自己立場,亦不站在對方立場,而是讓對方跟我們站在同一立場,共同面對眼前的問題,而這樣的方式,往往會透過工作坊的形式,讓我方、對方、第三方,共同組成的小組,一起面對同樣的問題,思考共同解法。所以工作坊的設計與引導就極為重要,創意發想並不是主要的成果,而是融合三方想法,以及營造共識,這才是重點。

Read More

「固定成本」指的是支付一次可以使用多次的品項,可以從使用的年限分散攤提,像蛋型杯就是;「變動成本」指的是使用一次就得支付一次的品項,像優格的物料就是。所以店家雖然採用了較昂貴的杯子,但是因為外型可愛提升體驗,同時容量減少優格的使用,有效的將變動成本節省下來,攤提昂貴的固定成本,長期看來,變成一個還不錯的策略。

Read More

在各式皮相抗老行動中,髮色調整是效果立見的年輕化手段。Kantar Worldpanel凱度消費者指數長期追蹤全台6,500位15-65歲消費者每日的購買行為,據其研究推估,台灣DIY染髮劑銷售規模逐年提升,2015年自染髮市場達12.8億,其中50-65歲的消費占比為六成,到今年1-8月,這群新熟齡消費者已經創造高達七成的銷售額。不僅如此,不為遮蓋白髮而是追求更鮮艷髮色的新熟齡消費者也在悄悄增加中,彩染染髮劑的銷售占比從11%躍升至15%。新熟齡世代正在扭轉染髮劑市場的消費結構,重新定義新熟齡的美麗髮色,不再是把白髮遮蓋住就好,也要與時尚同步。

Read More

我喜歡引述蕭瑞麟教授所言:「了解脈絡就是一探事出之因。由過去發生的事,解釋現在的問題,再向前推測未來的發展軌跡。」你所瞄準的消費者「痛點」為什麼發生?今天的旅遊業為什麼無法解決這個痛點?是技術不到位、沒有商業潛力、或者你以為的痛點其實不是痛點?

Read More

目前市場上比較系統化的指標為 Forrester 的 CX index 。 該指標包含「顧客體驗品質」與「顧客忠誠度」兩個面向。顧客體驗品質主要著重在商品或服務本身的有效性(該體驗是否為顧客帶來價值)、容易度(顧客是否能順利地從體驗中獲取價值)、情感(顧客是否對該體驗感覺良好)。顧客忠誠度反應的則是該企業或品牌與顧客的關係,是否有助於以下三種忠誠度的強化:留存率(該顧客持續與公司往來的可能性)、豐富性(該顧客從公司購買額外的產品與服務的可能性)、擁護(該顧客將公司推薦給其他人的可能性)。

Read More

在Google、Facebook、Booking跟Airbnb這樣的公司中,心理學被當做工具,反覆運用到設計跟文案當中。在日常的工作當中,數據已經證明,改變一個小小的文案就能大大的提高轉化率,創造可觀的利潤。所以,設計師要透過這一工具去改變人們對訊息的認知,從而改變固有的行為,為公司創造盡可能多的價值。

Read More

結合真實意圖調查(true-intent survey)資料,搭配GA的追蹤資料,可以讓我們知道使用者態度與基本資料,會受到這些因素影響而產生不同意義:
● 來訪路徑(Paths taken)
● 購買商品(Products purchased)
● 進入頁面(Entry pages)
● 搜尋字串(Search terms used)
● 市場行銷的效用(Effectiveness of marketing campaigns)

Read More

在這個已經不太用CD聽音樂的時代,旋轉的CD片會「吹出音樂」這就是利用整體情感經驗來創作的案例。遂以冰山理論來說明,在水面上可見的冰山為意識(pain point),在水下的為潛意識(cool point),其實很多用戶想要的部分是落在cool point,但通常用戶不會表達出來,要透過發掘方法去探索用戶的潛意識。如同賈伯斯說的「用戶的工作不是知道自己需要甚麼」,故要有好的設計必須要探究用戶的需求。

Read More

我認為學生自己、學生家長是有必要去理解他們的資料被掌握在什麼樣的人手中。然而,這樣的理解並不容易,特別是面對免費服務時,大眾對於線上應用工具的需求選擇,是否還能夠有意識地思考用戶自身的隱私權與資訊安全等等的問題。這種理解應該要被安排至基礎教育裡,變成一種常識;而不是在爭議出現時等著網路上各種問戰選邊的文章。

Read More

隨著市面上的產品越來越多,競爭越來越強,創新的困難也越來越高。用戶體驗研究已經不足以支撐創新產品的研究,需要更深厚的研究,描述使用者的深層需求,設計目前市面上還沒有的全新產品,而這就是用戶趨勢研究。透過大量的使用者訪談與觀察,探究在目前社會的演變下,有哪些使用者的需求越來越強烈,提前思考創新產品的方向,提早建立殺手級產品,建立公司的產品藍海。

Read More

設計跟創新是兩種不一樣的做法。今天在大會上大家都在講數據導向的設計,你已經有一個產品,你要怎麼優化,怎麼迭代,數據很有用,因為你可以看到使用者的行為。創新有時候是沒有任何基礎的,當你在從零到一,從無到有的時候,是還沒有任何可參考的數據的。所以我常常說你創新的能力就是你對事物的洞察能力,你的洞察的源頭是什麼?就是觀察生活中的矛盾。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