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P和你都該懂的雲服務

0

文/林媛媛

yuan_20161025

不久前有條新聞「貪谷歌免費帳號惹禍,柯文哲害35萬學童個資外洩】,這個新聞一上線就被網友爆打,覺得Google是搜尋引擎專家,是網路大神,大家都在用,所以沒有問題。

被網友打爆的原因,是在於犯了兩個大眾媒體的錯誤,即「標題殺人」與「得罪讀者」。然而,我卻認為這篇文章圍繞在「洩露個資」的說法是對的。

幾種雲服務 各有優缺點

目前「雲端系統」包含四種模式:公有雲(Public Cloud)、私有雲(Private Cloud)、社群雲(Community Cloud)、混合雲(Hybrid Cloud),而「G Suite for Education」的服務,連同Google所有的其他服務,全部都是建立在「公有雲」上。

(另外註明:「社群雲」目前的定義比較模糊,是一個buzzword。他可能是某個公有雲、私有雲或混和雲服務在「使用型態」上的歸類。)

第一個公有雲的出現是源自於資源共享的觀念,也就是開源;但是「雲服務」的目的不只是在於儲存空間,而是在於「共同運算」。因此1995年的時候,甲骨文提出了第一個「網路電腦」的概念,就是一個不含硬碟的電腦。共同運算再加上數據共享,即成就開放、彈性,且任何人都都能夠輕易取得數據與運算的開源系統。

像Google這種把伺服器建立在公有雲的公司,便是完全理解開源的好處。他們自己就是制定開源邏輯的先行者之一。因而這樣的公司會決定做搜尋引擎,而不是做企業級軟件來進行工商管理,完全是他們看出了這種服務的應用價值若面向廣大群眾,其所帶來的效益絕對優於企業或公家機關。他們會提供用戶很多免費服務,例如翻譯、電子信箱、共筆文件、量化分析等各種線上應用;這些服務帶來用戶的海量資訊與數據,能夠強化他們自己搜尋引擎所需要的機器學習內容。

簡單來說,Google的超級電腦DeepMind與其系統所製作出的,能打敗李世乭的AlphaGo,背後確實都有你我眾等用戶的貢獻。Google的服務能越做越好也是可以想像的。(不過,DeepMind仍是「窮舉運算」而非真正意義的「認知運算」。)

這樣的公司知道,一般用戶不是在選「雲」,是在選「服務」。因此Google不會說他們在提供「雲服務」,他們會說自己是提供「服務應用」的公司,而且免費,而且服務真的還滿不錯的;這也是我們一般用戶喜歡Google的原因。

公有雲的壞處也是在於「開放」。(但別誤會,我個人是完全贊成「開放」的,但前提是我個人資料的使用與儲存,仍在安全的範圍內。)這其中有非常多我完全不懂的技術門檻,但這些技術最終的目的也是在於資訊的安全與隱私。資訊安全與隱私是連強調網路治理的建制派們,都不太願跌入的坑,因為有太多的法律規範要符合,非常麻煩。但資安的問題其實是一種信心問題,這很容易使得資訊服務公司陷入技術開發的焦慮。因為,你該怎麼承諾你會付完全的資安保障與完全的法律責任?我們最終仍是必須不斷在這種信任問題上去討論成本的對價關係:「你願意為你的隱私付出多少(錢or…)?」

例如Facebook每隔一段時間,都被迫要兌現他們曾經為隱私安全所作出的承諾,但同時也不斷有人去質疑他們不夠「開放、民主」。就某種程度上,這真是一種技術開發的悖論;但這恰好就反應著用戶使用這類免費服務時的矛盾心態。

方便與隱私 仍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這也是在於為什麼「私有雲」服務得以存在的原因。相較於公有雲的開放,私有雲架構會顯得相對封閉,但是私有雲服務所蘊含技術條件就會羅列各種安全性與穩定性的保障。「安全性」會被寫進法律責任裡,而成為一種最貴的服務。例如像是IBM、微軟這種面向企業的公司,其提供的服務是給不具有開源條件與需求的客戶,例如醫療、軍事、銀行、能源等行業。這樣的公司不會像Google一樣與你談「服務應用」,而是談「整體解決方案」(total solution)。「解決方案」則是能貴則貴,絕不會跟你談免費。

因此,我們會在【G Suite for Education:常見問題】裡讀到:「在所有 EDU 網域中,G Suite for Education 服務的廣告功能會一律關閉,而幼稚園到高中的 G Suite for Education 使用者只要登入 Apps for Education 帳戶,使用 Google 搜尋時就不會看到廣告。」

「不提供廣告」就是公有雲服務公司能給客戶承諾的最大信心指數。

如此看來,柯文哲與其團隊做得不對的地方其實是在對於服務的選擇上。他們把自己當成一般用戶,用一般用戶對於線上服務的需求程度,去理解他們所要解決的問題。然而,一般企業在做內部的創新時也會遇到這種兩難,即是對於項目規格的估算與其背後的責任歸屬的釐清。

對於一般大眾,是在願意「代表自己、自己負責」的前提下使用公有雲服務,因而我仍是認為,學生自己、學生家長是有必要去理解他們的資料被掌握在什麼樣的人手中。然而,這樣的理解並不容易,特別是面對免費服務時,大眾對於線上應用工具的需求選擇,是否還能夠有意識地思考用戶自身的隱私權與資訊安全等等的問題。但我認真地覺得,這種理解應該要被安排至基礎教育裡,變成一種常識;而不是在爭議出現時等著網路上各種問戰選邊的文章。

我們必須理解,也必須讓那些握有我們個人信息的「巨頭」們理解,我們不只是信任你們擁有的資安技術,不會輕易被駭客破解;更是信任你們這些巨頭對自身責任的重視,認為你們不會拿我們的個資去做其他的商業或是政治用途。

如果把整個國家看成一個企業,我們的政府就是一個握有全民資訊的部門,這在過去是一種絕對的權力,現在看來卻像是一種資產紅利。用得不好,投資人還會覺得你蠢。

Share.

商業設計本家。大學畢業後歷經業內十年,從視覺設計一路到創意指導與企業顧問。目前人在上海交通大學的設計管理研究所做一名研究生;但同時也成為了老師、教練、設計思考研究者與社會觀察員。 不斷幻想轉換跑道,卻又走回設計,最後發現其實從未離開。歡迎與我交流:yuanyuan1115@gmail.com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