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用戶研究

以往拿到優惠的人要自己找商品,現在「所見皆可換」,額度又低,可以馬上買多項產品,所以樂意嘗試。修改前後,使用率差異達 20 倍!許弘霖說:「做用戶研究,要像 Business Owner 一樣,才能切對方向。」意即要站在高點,從全局角度思考,並且保持懷疑、避免未審先判,以此尋找答案更能事倍功半。

Read More

「研究員的價值在於對世界的理解力」,研究員需要懂得理解周遭的人事物,具備一定的「感覺」,能夠預知趨勢,從而能夠預先準備好各個面向的議題。另外,我認為宜秀老師講到的「研究的積極功能在於研發」,也就是研究員除了做最基礎的研究幫助產品誕生之外,應該主動尋找機會,利用使用者需求來引領技術的投資,發揮「影響力」。

Read More

Kiosk App的戰略地位就是協助消費者提前完成大部分不需要在店內的動作。套個金融業用語,就是完成許多「預處理」。由App「交棒」給門市後,消費者可能不只完成預約的事物,還會順手買些飯糰、點心配咖啡,陸→空→陸聯手帶進更多業績,才是整個商業生態系的奧義!

Read More

MIX 2018 為期兩天的論壇,由開幕的 UiGathering 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協會 理事長 陳啟亮針對台灣使用者經驗產業分析拉開序幕,緊接著資訊架構學教父 Louis Rosenfeld 和來自香港 Isobar 的 Experience Design Director 余慧丰(Alfreda Yu)兩位的重量級分享,短短的上午就如同經歷一場國際洗禮。

Read More

研究員的主要工作是去分析用戶的特質與需求。但是,懂得分析自己並且掌握自己的特質也是一名好的研究員需要具備的能力。好的研究員會在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質、行為、表情與外貌對於受訪者的影響後,觀察受訪者的反應與情緒,並在訪談中調整自己呈現出來的性格,最終在每一場訪談時都能「演」出一個能讓人放鬆的研究員。在接下來的文章中,筆者也會分享自身或其他研究員依據個人特色來調整訪談氛圍或技巧的經驗。

Read More

當你的團隊千辛萬苦完成了軟體、app 或網頁,滿心期待開放給大家使用,結果發現使用者一直不按下「結帳」、或者使用者用了反應太難用等等問題,當下只能穿著衣服改衣服,原來忙碌的團隊更加忙碌,新的專案因此受到耽擱。但如果再發佈前,就能先掌握這些問題,免除發佈後修修改改的狀況呢?易用性(又稱為使用性)測試(Usability test),不但可以運用在產品發佈後的測試,也可以在研發時就先測試找出問題,但該怎麼做?

Read More

雖然說是研究規劃,但是最好連測試也一起規劃進去。在每一個好設計產出的過程中,總是會伴隨著研究與驗證。幾乎所有的工具或方法都可以用在前期研究也可以用在後期作為驗證的手段。因此如何合理的搭配各式各樣的工具與方法,在有限的時間與經費下將工具或方法的效益最大化,是衝出去訪談前最重要的事情。

Read More

對於廠商而言,我們展示了銀髮經濟下,設計可以扮演的角色。為長者或是為自己未來而設計,是一個長遠且困難的題目,需要有運用組織與社團的服務設計,也要有運用資通訊設備的用戶體驗設計,綜合運用才能補足人力與資源的不足,同時間開創產業的藍海。

Read More

相較於消費端的服務,企業內部的系統或服務在使用者經驗上往往比較欠缺。理由當然很多,像是企業運作的規則複雜,實作出來的系統當然也相對不易操作。UX Pin 最近調查了 3,157 位設計師、工程師和產品經理,希望深入瞭解企業端 UX 產業的現況。我擇要翻譯了一下,也提出一些 UiGathering 的數字來對照;詳細內容和圖表還是請參考原文 The State of Enterprise UX in 2017: An Industry Report Featuring 3,157 Designers。

Read More

若你是在新創公司,或是公司預算不多卻也想完成研究,到底要怎麼樣去找到這些受訪者呢?市調公司的招募方案動輒數萬元,在預算不夠的時候充滿研究熱情的你該如何完成呢?

Read More

台灣 40-65 歲的先驅消費者中,最重視的科技項目中,前三大為廚房烹調協助、生理偵測設備、友善長者的移動工具。而在生理偵測設備部分,除了量血壓、量心跳更為隨身之外,對消費者而言,更重要的是「如何成為救命通報發訊站」,為自己保命;「如何預警」,讓自己遠離危機;「如何保有醫生判斷所需的記錄內容」,讓診斷更準。

Read More

謊話人人都會講,並不表示說了謊的受訪者就不是個好受訪者;只要小心分析,還是能夠從中得到 insight,我們需要盡快處理的,是那群拙劣的、只為了賺錢或禮品而來的人,那些可能會讓你的研究結果有重大偏誤的人。

Read More

想學 UI、UX,去外頭上課很貴,我也不推薦沒基礎跑去上課,吸收效果不好,最好還是自己先墊點底子再去報課程,不然老師站在前面隨便你問的時候,連想問問題都不知道怎麼問很傷心啊!我把覺得重要、且可以讓讀者快速擁有即戰力的書挑出來照難易度排序。

Read More

開會還在吵要不要做哪個功能嗎?工時這麼短、要做的事那麼多,卻不能決定哪個先哪個後嗎?狩野分析能用量化的方式幫你快速決定要或不要。只求真正有決策權的人在跑完狩野分析看到報告文件後能多考慮一下,產品不是功能越多越好用啊!

Read More

邀請人們來訪談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想了解他們,而不是灌輸我們的價值觀到他們的身上,在「身為高血壓患者」這一點上,他們才是專家,是我們需要請教學習理解的對象。每一個特殊的行為模式都是深掘使用者內心的契機,比起教育使用者,試圖讓他「走向正軌」,擺脫你的專業以「人」的角度去看事情,才是真正的同理心。

Read More

UX Writer 面臨的工作挑戰:必須先了解許多技術性的專有名詞,再將它們轉譯成一般大眾可以明白的文字。這當中需要考慮的是:如何把後端發生的事情轉譯到使用者的螢幕中?如何讓軟體中的語言更人性化?這些思考最終可以歸納成三個寫作原則。接下來她透過使用者輸入錯誤密碼的系統提示修改歷程,說明 Google 如何實踐以使用者為中心思考的文字用語。看完一個系統提示的修改演進後,我感到真是不能輕忽每一個字所背負的使命,而且文字和語言無論任何時候都是帶有力量的!

Read More

一位已做到首席的研究員則跟我說:「作為用戶研究員最重要的,便是將你在研究中獲得的 “Ah-ha moment” (指一瞬間的突然醒悟),融合你的信念,以說故事及譬喻的方式,來改變其他人的看法、讓他們對你提出的想法感到興奮」。

Read More

更重要的是,是否可以從 persona 中看到產品的強烈需求,就如同 Elon 所示,對於地球人而言,讓我們最不開心的事情是環境污染。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學過 persona 的設計師,很輕易或是很創意地設定 persona 的各項細節,然而每一項細節都應該來自嚴謹的調研或是推理,每一項細節都會對於設計過程與商業成本產生影響。

Read More

最終要追求的,就是能超脫既有框架,沒有執行的 SOP,沒有一定要用什麼這樣的道理,我常說:「人就是最佳的研究工具。」因為研究人,畢竟要人來執行,而這也是一位有資格稱為顧問或研究員,所需要具備的能力,而高手過招不正是如此,無形的背後,出自於有形的累積?

Read More

Balto 帶出了「Design Feedback
 Communication」這個概念,讓大家的回饋不再是單一針對抓蟲和錯誤指正,而是可以有更多彈性,包括稱讚或是針對設計和體驗上的回饋也可以在這個平台上討論。走到這個階段,產品大致的概念已經有譜了,但常常遇到的問題是提案遲遲無法得到上層的同感,但其實只要早期將決策者拉進溝通的圈子裡,就能更順利地前進。

Read More

「今天如果一個部門去年業績做到 10億、今年做到 30億,那明年應該 KPI 應該訂多少 ?」我們都以為會是 70 億、80 億的數字,但道恪告訴我們:「阿里的文化會訂出 150 億的 KPI。」道恪對我們解釋:為了要讓組織保持指數型增長,組織文化應該要能使每個人都跳脫貫性思維、跳脫舒適圈、持續學習新的方法,接著成功應用到戰場上廝殺,否則一個無法進步的企業就只會迎來死亡。

Read More

2017 年主題為「轉型.向上 (Transformation)」,意為未來的創新設計將融合跨界專業,因此兩天議程,與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協會、台灣互動設計協會、智榮基金會龍吟研論、DITL、方略管理顧問、台北市電腦公會等友團聯手邀集 18 位來自台、美、德、中跨領域專家前來分享,總移動里程近四分之三個地球。

Read More

A/B Testing 上,我們通常會有實驗組與控制組(也稱對照組);控制組是原先的版本,實驗組是你想嘗試的改變,這個改變就是你的「假設」。有了假設,根據假設設計「實驗」、收集資料;然後我們會開始解釋這些資料,越合理越好。這些解釋到最後會有個「結論」,決定這個假設是否為我們希望的結果。整個流程不斷重複驗證,就是一系列的實驗,最終能導向更具說服力的設計。

Read More

我們把老人們的目標與願景也放進參數,以便養老院重新區分社群和資源,同時分成了四種類型:獨立型:大部分時間能獨立生活,只是偶爾需要些服務;堅持型:能不斷經由鍛鍊,維持身體健康和照料自己的能力;康復型:身體疾患,正在康復中;照料型:需要大量的醫療與生活照料。

Read More

理解目標產業是一件重要的事,這會有助於一開始用戶調查研究的切入點,但是有一些服務,卻不是要從目標產業開始調研,而是要判斷你的服務的旅程長短,而大部分買賣型態的服務,販售的接觸點都很短,有時候可以退一步想想,你的服務是不是搭載於其他服務上,例如旅平險。

Read More

在共創式思考時,我們不站在自己立場,亦不站在對方立場,而是讓對方跟我們站在同一立場,共同面對眼前的問題,而這樣的方式,往往會透過工作坊的形式,讓我方、對方、第三方,共同組成的小組,一起面對同樣的問題,思考共同解法。所以工作坊的設計與引導就極為重要,創意發想並不是主要的成果,而是融合三方想法,以及營造共識,這才是重點。

Read More

而使用者研究則可能是:看到在蘋果園中踱步的牛頓,被熟透的蘋果砸到了,幾乎昏厥過去。開始想如何讓喜歡在蘋果樹下思考的牛頓,可以有效避開掉下來的蘋果,並提供一場在蘋果樹下的吃好、玩好、思考好的終極體驗。於是乎,研究人員展開調查研究和反思,最終寫出了一份關於「如何在蘋果樹下邊吃蘋果邊思考」的深度報告。(笑)

Read More

從生活型態脈絡來分析,活躍熟齡者更深層的需求在心理面,這是一般科技業者比較探查不到的,比方儘管腿腳不便,依然喜歡騎機車、開代步車趴趴走,其實是對行動自由的渴望;單看「點對點交通」這一項,就可衍生許多創新的物聯服務。同時別忘了,他們的子女也是潛在買單者。

Read More

在各式皮相抗老行動中,髮色調整是效果立見的年輕化手段。Kantar Worldpanel凱度消費者指數長期追蹤全台6,500位15-65歲消費者每日的購買行為,據其研究推估,台灣DIY染髮劑銷售規模逐年提升,2015年自染髮市場達12.8億,其中50-65歲的消費占比為六成,到今年1-8月,這群新熟齡消費者已經創造高達七成的銷售額。不僅如此,不為遮蓋白髮而是追求更鮮艷髮色的新熟齡消費者也在悄悄增加中,彩染染髮劑的銷售占比從11%躍升至15%。新熟齡世代正在扭轉染髮劑市場的消費結構,重新定義新熟齡的美麗髮色,不再是把白髮遮蓋住就好,也要與時尚同步。

Read More

VR技術為身處不同地方的使用者們開創了共同體驗的可能性,藉由聲音、手和頭部位置的偵測來傳遞使用者的眼神、肢體和情緒,打造更自然的社群互動,讓使用者感受到彼此真實的存在。相對文字訊息,VR有更強的社會臨場感(Social Presence);相對面對面互動,VR裡的虛擬物件與環境提供了更多互動的可能性。

Read More

目前市場上比較系統化的指標為 Forrester 的 CX index 。 該指標包含「顧客體驗品質」與「顧客忠誠度」兩個面向。顧客體驗品質主要著重在商品或服務本身的有效性(該體驗是否為顧客帶來價值)、容易度(顧客是否能順利地從體驗中獲取價值)、情感(顧客是否對該體驗感覺良好)。顧客忠誠度反應的則是該企業或品牌與顧客的關係,是否有助於以下三種忠誠度的強化:留存率(該顧客持續與公司往來的可能性)、豐富性(該顧客從公司購買額外的產品與服務的可能性)、擁護(該顧客將公司推薦給其他人的可能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