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DesignOps 設計營運

91APP 透過數位力量提供 UX 服務,同時突破購物體驗、銷售服務、零售管理三大斷點。「我們花非常大的力氣與時間投入到門市端做使用者研究。」李昆謀表示,「店員通常很抗拒數位工具,第一關就卡住。」嫌操作麻煩是表面原因,往下探究,「業績歸屬」時常牽動 OMO 能不能真落地。

Read More

處理牽連複雜的用戶體驗事物,印隽認為首重「識別核心的體驗問題」,緊接對應「我們不對設計團隊去設任何的邊界,這件事情只要你覺得你能搞定,就去搞定,但前提是這件事情是核心體驗。」至於過程中會不會得罪其他單位,他的觀點是「拿結果說話,你沒搞定我搞定啦。」直言特別欣賞 Steve Jobs 說的:「It’s not just what it looks like and feels like. Design is how it works.」

Read More

帶隊心法不僅在不同產品線都適用,產生績效的速度還越來越快,比方最早在「購物中心」摸索一年半,到近期的「媒體」只用了半年。探究加速的原因,她說:「同理心要發揮在不同部門,不要只在自己的產品線上。」她舉例最近與行銷部門一起設計會員機制,從實作裡碰撞出要調整的地方,有些是原本從沒想到過的,收穫很大,這就是好的學習。

Read More

能讓做大型工具機的業主接受這麼活潑的提案,她不諱言客戶內部起初也有很多聲音,但她的態度並非賣設計,而是站在合夥人立場,痛點、願景並陳,最後達成共識。關於溝通,她說:「設計是溝通的累積。作為一個設計者,說故事要有邏輯。沒有邏輯就會歪來歪去,說服力會比較弱。」

Read More

了解需求是一回事,落到執行又是另一回事。宏碁 ADS 資深經理翁汝嫻舉例,Predator 21 X 為了貼近玩家期待,從技術規格到外殼顏色,內部經過無數次溝通,辛苦不足為外人道。她認為,一條產品線要能成,設計能力是其中之一而非唯一,結合多方資源,有利讓自己的產品走出去。

Read More

他接手後比對數據發現網路流量、點擊數與來電數三者比例有點怪,往下挖掘發現 B 顧問有用機器人灌水的可能,此時固然保持推論,但不需花心力細究到底有沒有灌水、怎麼灌的,而是回到 A 客戶的終極目標:提升點擊數與來電數以增加業績。最後,透過視覺設計與 UX writing 排列組合的 A/B testing,扎扎實實幫客戶達成目的。

Read More

近期國外的趨勢,除了A/B Testing之外,更在乎的是進行一個完整的UX策略思考。它們會把使用者使用這個服務的完整過程都納入考量。A/B Testing已經整合在最佳化轉化率(Conversion Rate Optimization)之中,要能從巨觀上結合商業思維,接著從細節中找到使用者真正在乎的痛點,如此,才能進一步地提升服務的品質。

Read More

就我這些年碰專案的經驗,我看過 9 成 9 緊急的專案大多是有討論的空間,務必要先跟老闆溝通他的目標,而不要盲目的啟動專案,以免到頭來老闆要的東西交不出來,把專案成員搞得疲憊不堪,你自己的 credit 也掉光光,還被說是個不稱職的 PM,豈不冤枉。

Read More

敏捷開發的組織精神,主要是營造一個扁平去中心化的自組織,每一個人都應該對組織主動貢獻心力,這也包含了對於產品功能的決斷上。本著用戶體驗的精神,任何關於解法的討論,都必須回到真實的生活情境,如果直接進行功能面的討論,很有可能會產生一個現象:任何的意見都是個人經驗的投射,而非來自使用者需求。在沒有用戶研究的情況下,至少,我們要能夠知道一個真實用戶的使用情境,即使是周遭親友也可以,每個開發成員都應該這麼做,提出真實的情境會形成有效的功能討論,所以每個團隊成員都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對周遭人事物保持關心,就有機會觀察到自己產品服務的使用情境。

Read More

以前聽到要改稿,心底總是千百個不甘願,不能理解怎麼這麼好的設計對方就是吞不下去。現在的我經過歲月這把殺豬刀的磨練後,聽到要改稿,已不再像聽到要去看牙醫一樣充滿負面情緒。以下為大家整理五個常見的改稿原因與建議,這些都是我在工作時親身實踐的原則(註:這篇文章把提出需求者暫時通稱為客戶)。

Read More

設計師必須學會深入體驗生活,不斷吸收新知、內化成知識,才能產出更好的作品。這些輸入的過程,必定都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反覆輪迴,而且是終生制哦!身為非設計本科的人想當設計師,少了點先天的優勢,得用後天的努力來補。我必須有意識地吸收更多知識、做更多練習、從練習中學習如何更快進化,才有可能讓人在茫茫設計系畢業生中看到自己。而你又願意投入多少人生,努力成為一個好的設計師呢?

Read More

梅約院徽是由三個盾牌所組成,代表著梅約的三個使命:臨床、教育、研究,三者整合,以提供每一個病人最好的照護。梅約診所跟其他醫院最大的不同,就是醫生都領有固定薪水,不用拼病人量,也不用為了做業績而給病人開很貴的藥、做不需要的療程。從 150 年前開始,跨專科的全人整合醫療就成為梅約的優良傳統。

Read More

在 Booking.com 的前兩個月,我感受到很不一樣的「問問題」文化,在這樣的氛圍,要隨時準備好「問問題」與「被問」。我理解到主動「聊天」建立關係的重要,與聊天前做功課的必要。關於「個人成長發展」,我再次思考自己的成長藍圖,透過「選擇產品」讓自己成長,同時,也積極在工作中「發揮影響力」。

Read More

Netflix 從一開始就利用數據,貼近他的客戶,了解每一個會員的觀看喜好。當 Netflix 2007 年開始提供電影串流以及 iPhone 問世,顧客的生活習慣出現了劇烈的變化,看電影不再侷限於電影院或是家裡客廳,而是可以用電腦,或是手機,隨時隨地看電影。也因為這些轉變,Netflix 的數據掌握更細密,除了會員的觀看喜好,更掌握了會員的觀看習慣。

Read More

元智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為榮家設計的懷舊治療,係利用物聯網技術,結合市售智能手環佈置「生命樹」情境走廊,當失智個案經過,系統會透過手環辨識身分,然後自動播出專屬該位失智者的影音,亦即不只家族照片各異,連影片、音樂都完全客製,張伯伯經過播鄧麗君,王媽媽經過播周璇,每個人的記憶各不相同,觸動的連結點也不會一樣,在板橋榮家測試的成果頗獲好評。

Read More

所有的產業都會用到用戶體驗,進一步來說是用戶體驗在產品上能夠展現得多強,目前看起來比較有前景的是金融業,我覺得金融業還是比較有財力,並且他們可以改善的部分還是蠻多的。另外理論上還有資通訊產業,為什麼是理論上,因為資通訊產業不一定全部都重視用戶體驗,公司有用戶體驗的人跟重視用戶體驗還是兩件事,但我覺得現在資通訊產業競爭太強了,有好的用戶體驗但價差並不會太大。再者比如 AR、VR 目前沒有人知道該怎麼做,但如果這一塊做起來的話,應該是蠻有價值的。最後是軟體相關行業,像我們所看到的火車購票系統、報稅系統都很糟,其實可以做得更好,這些都是很好的機會。但相對來講,錢從哪裡來是個問題,就看相關單位會不會肯花這筆錢,我也希望政府能投資源在這一塊上,讓我們政府有更好的用戶體驗進而推動產業發展。

Read More

「試想今天突然下雨,你身上卻沒有雨具,一名街賣者迎面而來,不是拿著面紙對你說『請幫幫我』,而是遞給你一把愛心傘。他看見你的『需要』所以幫助你,他不再只是『受助』的角色,你們之間存在的是城市互助的精神。而當你要歸還愛心傘時,能夠輕易的在街口找到街賣者,信任感就能從此慢慢建立起來。」

Read More

設計各領域重疊性非常高,沒有絕對楚河漢界劃分黑白,要做的事就那些,看是由誰去做而已。不要管職缺上開的條件寫什麼,稍微有點興趣就投履歷。對方的「熟悉」和你的「熟悉」是同個標準嗎?對方的「擅長」和你的「擅長」標準一樣?等到紙本過關通知面試,再來想要不要去,甚至被錄取了再來煩惱都不遲。

Read More

文字量不多,但是細緻、準確、客觀報導中自然流露著像小津電影裡才有的、對著平凡而莊重地工作生活的人們,端坐直視的纖細感情。攝影作品尤其美好,橋架了文字與現場、讀者與師傅,紙面足以神遊彷彿沒有了距離,該清澈透明的地方沒有妥協,該火紅炙熱的地方讓人感覺紙面發燙,同時傳達了 1500 度的危險與文字記錄的冷靜。

Read More

Victor Papanek 曾說:「設計師的首要職能就是解決問題。」解決問題不是只限於產品或專案上,還包含工作流程。當對方質疑你的設計時,請反問他:「請問我做的哪些部份你覺得偏離專案目標?」同樣,當你覺得對方的提案很瞎時,想看看對方基於什麼原因提出很瞎的作法?是不是對方手上握有自己不知道的情報、在諸多條件限制、資源不足情況下只好選擇這種對策?

Read More

阿飛建議,從信任開始,不要只想著「我們在做的東西大家都不懂」或是急著要別人接受。要真正關心周遭的事物,試著反問自己「能不能從人的面向讓大家了解? 」。再來,才開始做跟使用者有關的工作,UX team 的工作內容常常與其他部門重疊,所以 UX team 要作為部門與部門間的橋樑。所以他開始帶公司打破「有事情就進會議室的印象」,不是只有在自己部門內,而是和公司內部交流,也引導其他部門知道要到使用者場域去看。

Read More

Google一下,你可以發現各大科技公司皆有使用者經驗書寫者(UX writer)的招聘,綜合 Google 和 Spotify 對書寫者的期望,我們大概可以描繪出使用經驗書寫者所該具有的能力及責任:「使用經驗書寫者,在公司組織內部與使用者經驗相關人員合作,運用研究所得之資料,建立符合使用者在產品服務上的內容,並且樹立品牌與使用者溝通的語言、形象。」

Read More

2017 年開始,作者接觸了許多新零售(又稱零售 4.0)案,有做商業模式轉換的也有做零售互聯網化的,或甚至是無人化零售的解決方案。由於零售行業屬於服務業且銷售的商品大多為民生用品,因此最主要的研究方式並不是訪談,而是觀察。那麼「觀察」和「在現場看一看」的區別是什麼呢?今天就用一天的工作坊來告訴大家觀察的要領吧!

Read More

在這裡每個人來自不同背景,卻對工作、創業有相同熱情,透過 WeWork 你很可能結交志同道合的夥伴、尋找合作廠商,甚至認識未來的老闆或投資人。WeWork 有如實體社群網站,且人脈網絡比 Facebook、LinkedIn 更具體精確,這些軟性附加價值使 WeWork 辦公空間炙手可熱,也讓租戶一再續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