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旅遊新創者的幾點建議

0

文/John Yu

johnyu_20161121

在「RTM旅創大時代3」我的演講中,我提出了給旅遊新創者的幾點建議。在旅遊業界前後近20年,多半是與線上旅遊(Online Travel Agent,簡稱OTA)相關的經驗如用戶體驗設計、網路行銷、社群行銷等,也夾雜幾年旅遊商品企劃、直批售、甚至旅遊媒體的主管經驗。近幾年還看了不少公司內外部的新創案與併購案,自認為可以提出一些建議,幫助旅遊新創團隊。

1. 不要一步跳到答案與解決方案

老闆當久了的人容易犯個毛病:沒有耐心聽你講理由,直接要求答案、解決方案。理由往往被當做是無能的藉口,所以老闆的口頭禪是:「我花錢請你來上班是來解決問題的,不是拿更多問題來問我。」可是正因為這樣的思維,讓台灣變成一個愛走捷徑的社會,從職場到產業到國家,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求短期速效的治標,而不能治本。

如我喜歡引述蕭瑞麟教授所言:「了解脈絡就是一探事出之因。由過去發生的事,解釋現在的問題,再向前推測未來的發展軌跡。」你所瞄準的消費者「痛點」為什麼發生?今天的旅遊業為什麼無法解決這個痛點?是技術不到位、沒有商業潛力、或者你以為的痛點其實不是痛點?

2. 旅遊的domain know-how(領域知識)很關鍵

旅遊(或者旅行)這件事很奇怪,因為人人都會旅遊、都愛旅遊,所以覺得自己也懂旅遊業,可以跳進來搞些創新。旅遊產業涉及到資訊的匯集、整理、精鍊、重製、傳播、分享、儲存,旅遊業就是資訊業。然而旅遊業的資訊管理必須結合領域知識,這些知識值得觀光科系學生花幾年時間研讀,可見不是一般人想像中這麼簡單。即使如Ctrip創始人梁建章是天才兒童出身,且在喬治亞理工大學取得電腦科學碩士,還是找了酒店管理專業出身的范敏一起創辦Ctrip。

又如台灣旅遊界聞人游金章雖不是觀光科系出身,但有多年經營旅行社的經驗,與其他來自實體旅行社春天旅遊的團隊,將旅行社的領域知識結合資訊的力量,打造出台灣首批OTA之一的易遊網

非旅遊背景出身者要做旅遊新創也有其優勢,就是不易被行業的經驗與陳規所制約。例如我所看好的機票元搜索 Hellowings.com,也是由資訊背景的幾位旅行愛好者所創立,但我相信他們肯定對航空票價的規則邏輯限制等下了苦功,否則不會做出技術領先且實用的產品。

3. 沒有紀律,熱情將是一場災難

紀律是「一種集體成員必須遵守的規章、條例的總和,是要求人們在集體生活中遵守秩序、執行命令和履行職責的一種行為規則。」新創團隊的優勢之一是不被產業裡既有的紀律所綁架制約,但也不能漫無章法。如果只靠著滿腔熱血,很容易「有勇無謀」,讓團隊走向一團混亂。不僅打擊團隊內士氣,也無法讓成員同步向著一致的目標前進。

4. 勿忘前車之鑑

新創團隊要知道,你作的題目在台灣以及其他市場是否有已經運作一段時間的類似服務。並不是一樣的題目就不能作,但是你得清楚明白這些題目為什麼不成功?如果別人已經成功,你有什麼資源與手段與他們競爭?市場是不是大到可以容納好幾個競爭者一起分食?如果創投還有其他類似機會可投,為什麼非投你不可?

5. 如果道理都講清楚了,別人也都做完了

但是作為旅遊新創,一定要做PEST、SWOT、商業模式九宮格之類的分析嗎?我認為這些MBA工具只是幫助你思考,不代表一定要說清楚講明白才能著手進行。如果道理都講清楚了,別人也都做完了。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經過評估後加上創業家的直覺,如果還有點把握,就放手一搏吧!

6. 當心「同溫層」

創業的路上需要夥伴與朋友的鼓勵支持,但是在同一個領域奮鬥的創業者聚在一起,很容易產生「同溫層」現象:一方面是groupthinking的人云亦云。另一種可能性是「與人為善」的社會氛圍讓大家不願說實話、潑冷水。所以要找機會向自己不熟的業內業外人士請益,聽到不同的意見先不要認為是被打槍,或者老傢伙食古不化、不懂你要做的事情有多偉大。反之,要把這樣的不同意見當做是檢驗自己的機會。

創新與創業需要熱情的心,更需要冷靜的頭腦。Jim Collins所著《Great by Choice》中研究為什麼有些公司可以在不確定與混亂中生存,提到三件事情,願意與在旅遊創新與創業路上努力的同學們分享:

– 狂熱的紀律 Fanatic Discipline
– 實證的創造力 Empirical Creativity
– 創發的危機感 Productive Paranoia

本文授權來源:將沃客〈給旅遊新創者的幾點建議〉

Share.

自1999年進入台灣網際網路產業,是易飛網初創時期員工。超過15年以上專注在旅遊電子商務領域工作,帶領數位與社群行銷、用戶體驗設計團隊。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