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設計

Redesign可能是每位設計師都曾經接觸過的一件事,也是初學者累積作品的好選擇,但有幾個我們很容易忽視的因素,可能會讓一個Redesign專案失去價值與意義。忽略了這三件事,可能會讓Redesign變得沒有意義:1.我們不夠了解一個產品/產業/組織 2.我們沒有考慮到做產品的三大限制 3.我們不知道一個設計背後的真相,而是只看到表象……

Read More

陳宜秀加入以後負責 UX 和人因工程團隊,與工業設計和眾多工程團隊合作,開發出 one-X deskphone,不僅替 Avaya 拿回部分市佔率,更奪下2006年德國 iF 設計獎。這個系列的桌上型電話機,包括台灣,出現在全球許多地方,而且無論後面如何改朝換代,都沒有脫離原來的平台架構,非常難得。「當我看到自己設計過的電話出現在 Google 總部、華盛頓大學、北京的萬豪酒店、西雅圖的政府單位、玉山銀行、日劇……都會忍不住微笑。」

Read More

他接手後比對數據發現網路流量、點擊數與來電數三者比例有點怪,往下挖掘發現 B 顧問有用機器人灌水的可能,此時固然保持推論,但不需花心力細究到底有沒有灌水、怎麼灌的,而是回到 A 客戶的終極目標:提升點擊數與來電數以增加業績。最後,透過視覺設計與 UX writing 排列組合的 A/B testing,扎扎實實幫客戶達成目的。

Read More

近期國外的趨勢,除了A/B Testing之外,更在乎的是進行一個完整的UX策略思考。它們會把使用者使用這個服務的完整過程都納入考量。A/B Testing已經整合在最佳化轉化率(Conversion Rate Optimization)之中,要能從巨觀上結合商業思維,接著從細節中找到使用者真正在乎的痛點,如此,才能進一步地提升服務的品質。

Read More

「MIX 對我來說就像知識的電影預告片,給你重點資訊,但是開啟後面的劇情是自己要去行動。」葉倢昕說。大會蒐集部分與會者的心得,讓我們從他們的觀點再一次體驗 MIX2018 吧!

Read More

我在場域觀察中,早產兒父母的衛教資訊雖然充足,但是爸爸媽媽出院前能夠聽進去的真的很少,即使有專業的醫生叮嚀,但是早產兒父母資訊管道真的太多,最後我發現,能夠一次聽進去的資訊,並不是因為內容清楚有公信力,而是這個資訊是誰給的。只有同是早產兒父母的資訊,才有聽一次馬上接受的魔力。

Read More

隨著設計思考從小眾走向大眾,代表著越來越多的人對設計思考有興趣,覺得它值得學習;他們之中的許多人也許從未上過正式的設計思考課程,也許只是在網路媒體中自學;人們在生活上及工作中使用設計思考時會遇到什麼問題呢?設計思考適用於各行各業嗎?行業間又有哪些不同或相同的地方呢?若設計思考在未來將無處不在,那design thinking這個詞,有一天是否也會obsolete,終將過時而不復存在了?

Read More

敏捷開發的組織精神,主要是營造一個扁平去中心化的自組織,每一個人都應該對組織主動貢獻心力,這也包含了對於產品功能的決斷上。本著用戶體驗的精神,任何關於解法的討論,都必須回到真實的生活情境,如果直接進行功能面的討論,很有可能會產生一個現象:任何的意見都是個人經驗的投射,而非來自使用者需求。在沒有用戶研究的情況下,至少,我們要能夠知道一個真實用戶的使用情境,即使是周遭親友也可以,每個開發成員都應該這麼做,提出真實的情境會形成有效的功能討論,所以每個團隊成員都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對周遭人事物保持關心,就有機會觀察到自己產品服務的使用情境。

Read More

以前聽到要改稿,心底總是千百個不甘願,不能理解怎麼這麼好的設計對方就是吞不下去。現在的我經過歲月這把殺豬刀的磨練後,聽到要改稿,已不再像聽到要去看牙醫一樣充滿負面情緒。以下為大家整理五個常見的改稿原因與建議,這些都是我在工作時親身實踐的原則(註:這篇文章把提出需求者暫時通稱為客戶)。

Read More

MIX 2018 為期兩天的論壇,由開幕的 UiGathering 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協會 理事長 陳啟亮針對台灣使用者經驗產業分析拉開序幕,緊接著資訊架構學教父 Louis Rosenfeld 和來自香港 Isobar 的 Experience Design Director 余慧丰(Alfreda Yu)兩位的重量級分享,短短的上午就如同經歷一場國際洗禮。

Read More

Neil 表示,服務團隊務必時時觀察數據,分析使用者行為,從中洞察意義並且快速執行對策。他進一步指出,「合理」要因時制宜,隨時保持懷疑,隨時重新定義與修正,好比 LINE 以通訊起家,然而因為便利溝通,定位逐漸往「智慧入口」移動,這正是基於數據與合理性所做的判斷,接下來也將秉持同樣原則,繼續提供使用者更貼心的服務。

Read More

高弘樹笑說設計工作有相當程度「很像心理諮商」。像前面說到的分房睡,不一定是感情變淡,而是一方有打呼、夜讀等習慣,另一方忍受數十年,等到小孩都大了離開家,因為房間多出來而做些改變。夫妻還是住同一個屋簷下,這是「群」的部份,只是各自擁有更多「獨」的空間。

Read More

透過奠基於 IA 的企業 UX,有助統一接收、理解與回應各種資訊,促進跨部門整合,降低本位主義帶來的溝通障礙。他說 5 年前發起之初,本來還有點猶豫,沒想到過沒多久,反而是企業客戶主動來問可以怎麼導入,讓他信心大增。他知道這一腳踩進去,涉及企業文化變革,至少花上 5~10 年才看得出點效果,然能跟著 IA 與時俱進,比什麼都重要。他說,20 多年做下來的原動力,一來是想證明圖書資訊學在這個資訊爆炸時代,絕對會更重要,二來是從自身做起,希望圖資人要保持自信,「It’s my mission!」

Read More

總結來說,新零售的重點在於數位化的客戶洞察、數位化的供應鏈管理、以及數位化的線上線下整合,進而獲得更準確的客戶洞察、更有效率的供應鏈整合、更全面的客戶服務歷程,進而提升用戶體驗,增強用戶忠誠度,營造公司新的競爭力。

Read More

設計師必須學會深入體驗生活,不斷吸收新知、內化成知識,才能產出更好的作品。這些輸入的過程,必定都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反覆輪迴,而且是終生制哦!身為非設計本科的人想當設計師,少了點先天的優勢,得用後天的努力來補。我必須有意識地吸收更多知識、做更多練習、從練習中學習如何更快進化,才有可能讓人在茫茫設計系畢業生中看到自己。而你又願意投入多少人生,努力成為一個好的設計師呢?

Read More

李盛弘的資料不難找,搜尋名字,會得到一大串和設計獎有關的資訊,包括美國國際設計傑出獎(IDEA)金獎、德國百靈設計獎(Braun Prize)、美國 Core77 設計獎、德國紅點(Red Dot Design Award)金獎(Best of the Best)、星火國際設計獎(Spark Design Award)、歐洲產品設計大獎(European Product Design Award)金獎、德國 iF 獎、戴森設計大獎(James Dyson Award)……,加上學生時代在成功大學雙修工業設計和電機工程,有文章更是直接以「學霸」稱呼。原以為學霸揮灑才情渾然天成,訪談時才發現,得獎只是他和自己賽跑的一小部分而已。

Read More

研究員的主要工作是去分析用戶的特質與需求。但是,懂得分析自己並且掌握自己的特質也是一名好的研究員需要具備的能力。好的研究員會在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質、行為、表情與外貌對於受訪者的影響後,觀察受訪者的反應與情緒,並在訪談中調整自己呈現出來的性格,最終在每一場訪談時都能「演」出一個能讓人放鬆的研究員。在接下來的文章中,筆者也會分享自身或其他研究員依據個人特色來調整訪談氛圍或技巧的經驗。

Read More

所以,得到洞察真的可以找到最佳策略嗎?這會讓人懷疑自己過去所學的內容,不是要得到深入的洞察,才能解決真正的問題嗎?在現實層面,尤其是牽涉政治國族(家族),執行面上我們要多看一些場域利益關係人,剖析多邊關係的理路,最深洞察在執行面上,很有可能得不到可執行的策略,因為那就是築在人心之中創新的牆,我們需要時間,需要智慧,在這之前,我們需要說服多邊關係人的次要解法。

Read More

梅約院徽是由三個盾牌所組成,代表著梅約的三個使命:臨床、教育、研究,三者整合,以提供每一個病人最好的照護。梅約診所跟其他醫院最大的不同,就是醫生都領有固定薪水,不用拼病人量,也不用為了做業績而給病人開很貴的藥、做不需要的療程。從 150 年前開始,跨專科的全人整合醫療就成為梅約的優良傳統。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