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龍吟研論
「我們常常有時候在吃保護膝蓋的東西。因為呀,人年紀大了以後,最慘就是不能趴趴走。」
台灣,男性,51歲
追求一輩子都要出門趴趴走,行走輔具護具科技成商機
「我媽是一個很活潑的人,她到現在七十幾歲了,快八十了,她還去⻑青大學跳舞,甚⾄跳到老師請她當助教。我也希望能像我媽這樣⼦,雖然膝蓋退化,可是就是想辦法動。」 不只 53 歲的王小姐嚮往七、八十歲還能保有活力到處走跳,在 2014~20016 年龍吟研究中發現,台灣 40~65 歲的先驅消費者中,最重視的科技項目中,前四大為廚房烹調協助、生理偵測設備、友善長者的移動工具與行走穿戴設備與輔具。其中,行動科技就佔了兩項。他們不只要能坐著車到處走走晃晃、遊山玩水,更要「自己走出去」。
走得出門,就證明自己還年輕,也讓孩子省點麻煩
能走得出門究竟為什麼那麼重要?58 歲的張先生說: 「我現在已經 60 幾歲上樓梯膝蓋比較吃力,爬樓梯爬多層有點喘,大概就這方面(比不上年輕人)。不過,我上課是絕不會輸年輕⼈。我呀,說我老好像不太像,我還沒有那種感受。年紀⼤的人大概是⾛不動了,身體器官衰竭了吧。」53 歲的李阿姨則是說:「老,就是動不了的感覺, 變成事事要求⼈…手抬不起來怎麼吃飯…沒有辦法舉高、往後、往前,是不是都要事事求人?你想要出去玩,沒辦法,左痛右痛,膝蓋走不動。」走出門不只是一個形式,更是一個證明自己還年輕、還相當有活力的具體表現,亦是能不靠別人,可以自主生活的基本條件。
照顧好膝蓋,是走出門的第一步
就像 47 歲李小姐說:「健康比較不好…就像機器⼀定越來越糟啊,…,尤其我又喜歡跳舞,膝蓋一定越來越不好,我發現老人人家退化大部分都是腳到膝蓋。很多老人家都這樣說…所以我覺得要保養膝蓋。」顧好膝蓋,成了要走出門的關鍵因素。
而顧膝蓋有免錢的顧法,也有花錢的方式。免費的顧膝蓋方式包含了:
一、選擇比較不傷膝蓋的運動,避免運動傷害。
二、動作盡量是不傷害膝蓋的姿勢或角度。
三、嚴選運動場地,避免運動傷害。
以 50 歲的陳小姐為例,她提到: 「人不能走路很痛苦耶。到 50 幾歲之後慢慢的膝蓋⼀定都會退化,所以你要先預防,沒有太刻意的方式,如果運動就儘量不要那種單肢體的,儘量平衡,走路腳尖先著地,有⼀點彈性,就會減少膝蓋的衝擊⼒力道。」又或者像 40 歲的黃小姐:「像我妹去跑⾺馬拉松回來就開始貼布了…會覺得她神經病,運動回來還要貼貼布是有問題喔?我們這年紀膝蓋已經就是你要保養,所以我不太會去常做那種類型的運動。」
除了自己平時多加注意外,有的消費者亦會付費來照顧膝蓋,方式包括:
一、透過運動裝備,來避免運動傷害。
二、透過膝蓋復健課程。
三、透過吃保健食品,加強鈣質吸收。
四、透過吃富含膠質的食物,加強鈣質吸收。
五、行動輔具。
在談及「有付費」的項目時,大多會跟「爬山」緊密相關。 45 歲闕先生:「爬⼭當然要買護膝,我年紀到了,因為要保護⾃己的膝蓋…是登山專⽤的護膝,不是⼀般菜市場那種護膝。價格是一般市場賣的兩三倍價錢吧。我跑步不會用護膝。因為下降比較傷膝蓋,最好用護膝去保護你的關節。」49 歲的吳小姐還報名了膝蓋復健課程,避免膝蓋提早退化:「我報名階梯課程,是在復健膝蓋,因為我很怕膝蓋不行。」而透過保健食品及食物補充,則是最為便利,卻也是消費者最不清楚是否有幫助的方式了。
隱形護具、輔具是消費者心底期望
從 2015、2016 年健康研究資料可知,對消費者而言,「護膝、鞋、食品」可謂照顧膝蓋的三大消費標的。其中,食品最簡單,但效果最難評估,以「吃安心」居多。護膝最直接,消費者大多會選擇在「覺得很傷膝蓋時」配戴,例如下山。但不會時時戴著,有人怕悶熱,有人則是對材質過敏, 或者就是覺得活動能力受到限制。提到更理想的行動護具、輔具,消費者想到的則是與「走路運動」最直接相關的-「鞋子」。 49 歲的吳小姐說:「這個鞋⼦穿起來好像走路會很輕鬆,運動的時候穿,對膝蓋比較好。…因為我現在去爬山,⼀定要穿護膝,未來我希望我可以不用穿護膝就這樣走。」
行走護具、輔具,從避免長者運動傷害著手
整體而言,從 40~65 歲的先驅消費者可知,「行走穿戴設備與輔具」潛力可期。
而初期市場可鎖定在「對運動傷害有⾼度意識的人」。因為在意「運動損傷」的⼈,願意付費降低運動傷害的狀況較易發生,單純為保養膝蓋而添購相關設備的動機並不強。其中,台灣又以「爬山族」的需求更高。
產品與服務目標在解決消費者不清楚「安全姿勢」、「合適運動量」等問題、解決消費者因過度使用或不正確使用膝蓋,造成膝蓋不可逆的損傷。可透過硬體-護具、鞋等形式,配合軟體-運動量建議、運動項目建議、運動姿勢建議、平日行走姿態建議、爬坡/爬樓梯姿勢建議等,方能滿足消費者更全面性的需求,及提供更完整的防護。讓消費者毋須過度擔憂運動造成的傷害,而持續運動,為生活活力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