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端 UX 產業調查

0

文/ Max Chen

相較於消費端的服務,企業內部的系統或服務在使用者經驗上往往比較欠缺。理由當然很多,像是企業運作的規則複雜,實作出來的系統當然也相對不易操作。

UX Pin 最近調查了 3,157 位設計師、工程師和產品經理,希望深入瞭解企業端 UX 產業的現況。我擇要翻譯了一下,也提出一些 UiGathering 的數字來對照;詳細內容和圖表還是請參考原文 The State of Enterprise UX in 2017: An Industry Report Featuring 3,157 Designers。調查對象主要來自美加(44%)和歐洲(34%),UX Pin 發現企業產品的使用經驗正大幅提昇,並且提出七個主要的觀察:

一、對 B2B 公司而言 UX 設計仍屬新觀念

調查中超過 500 人的企業,有約 35% 在三年內才開始有 UX 的相關職位;若不計公司大小,這個數字是 53%,但設立 UX 專門職位超過五年的公司僅有 26%。一個相對較新的專業領域,意謂在企業內必須面對原有流程和文化的挑戰。

(圖片來源:uxmag 取自 UXPin)

以國內來說,沒有完全對應的數據;但就 UiGathering 2016 年的調查來看,成立 UX 部門在三年以下的比例是 60%。

(圖片來源:UiGathering)

請留意這是 UX 部門而非職位,而且 UiGathering 的調查不只包括 B2B 的產業。所以可以說國內的 UX 發展相對更慢…

二、一致性是最大挑戰

若沒有制定設計原則,大型企業很容易有多種不同設計出現。59% 的受訪者認為一致性是最大挑戰,而引入設計體系(準則等)也成為當務之急。

(圖片來源:uxmag 取自 UXPin)

三、大型企業中,設計獲得高層支持相對困難

25 人以下的公司,僅有 27% 認為獲得高層支持是一種挑戰;但在千人以上的企業中,這個數字攀升到 48%。

(圖片來源:uxmag 取自 UXPin)

國內也沒有相同數據,但 UiGathering 去年的調查中,認為「與老闆/上級單位溝通」能力的重要性排名第二,有 89% 認為重要,僅次於「跨部門溝通協調能力」。

(圖片來源:UiGathering)

四、大多數 B2B 企業都導入敏捷開發流程

採用敏捷或至少在傳統瀑布法中加入敏捷的比例已經高達 93%。由於敏捷需要大量協同合作,長遠來說也能增進更多對設計的理解。

(圖片來源:uxmag 取自 UXPin)

五、設計體系是大型企業擴大 UX 規模的關鍵

敏捷的快速流程,需要配合設計面的準則,才能產出一致的成果。因此 69% 的企業已經有或即將建立 pattern library 或設計體系。

(圖片來源:uxmag 取自 UXPin)

六、B2B 設計師進修方式大都為自學

超過 65% 的設計師透過各種方式自學,可能因為正式教育中供給不足(全球僅有 132 所大學有 UX 相關的科系)。這也導致有志 UX 領域的學子可能選讀相關領域(如心理學或人類學),再透過自發學習與實作建立經驗。

(圖片來源:uxmag 取自 UXPin)

七、B2B 市場的設計收入和職涯前景看好

以超過 10 萬年薪(美金)來說,3~5 年經驗的從業者比例是 1~3 年者的三倍(註:原文的圖似乎有誤,這一句是文字敘述)。10 年以上經驗則有 82% 年薪超過 15 萬。

(圖片來源:uxmag 取自 UXPin, p.36)

UiGathering 的調查中,超過 90 萬台幣年薪與年資的比例如下,看來也相當不錯!

  • 0~2 年:14.9%
  • 3~4 年:24.9%
  • 5~7 年:52.7%
  • 8~10 年:75%
  • 10 年以上:88.2%
(圖片來源:UiGathering)

由於歐美的 UX 發展領先國內,可以預期未來 UX 在企業服務與產品端也會開始發展喔!

參考資料:

  1. UXPin ENTERPRISE UX INDUSTRY REPORT 2017-2018
  2.  UiGathering 2016 年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產業與工作者調查報告

原文:The State of Enterprise UX in 2017: An Industry Report Featuring 3,157 Designers

授權來源:MAX CHEN’s FB〈企業端 UX 產業調查〉 

延伸資料:Scarlett Tsai 分享連結 IXDC 2017 用戶體驗行業調查報告

Share.

對新事物充滿好奇,經歷跨領域訓練,能兼容各種角度的觀點思考。曾唸過土木拌過混凝土,也讀過交通設計過紅綠燈怎麼亮。後來學資訊管理,鑽研資訊科技對組織的衝擊、進一步接觸企業管理,又去建立供應鏈管理的數學模式。任教數年後赴美改學資訊學,對資訊、人、科技,與三者間的互動一直擁有熱情。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