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多數的Redesign其實沒什麼意義?因為忽略了三件事

0
六個方法讓Redesign專案更有價值!

文/Lil Andy

文章大綱:
一、前言
二、忽略了這3件事,可能會讓Redesign變得沒有意義
三、重點總結:6個方法讓Redesign專案更有價值

適合讀者:
1.想用Redesign來練習UI設計的初學者
2.想用Redesign累積作品集的求職者
3.正在做Redesign專案的朋友

前言

上週剛結束在曼陀號的Redesign專案發表,當時為了要做這個專案,我搜尋了一些Medium上相關的文章來做功課,進而產生了一些想法,記錄成這篇。

Redesign可能是每位設計師都曾經接觸過的一件事,也是初學者累積作品的好選擇,但有幾個我們很容易忽視的因素,可能會讓一個Redesign專案失去價值與意義。


忽略了這三件事,可能會讓Redesign變得沒有意義

  1. 我們不夠了解一個產品/產業/組織
  2. 我們沒有考慮到做產品的三大限制
  3. 我們不知道一個設計背後的真相,而是只看到表象

以下詳細解釋這三點:

1. 我們不夠了解一個產品/產業/組織

這是最常見的一個問題,先分享一下我們組的例子:我們一開始想做的是「行動支付app的redesign」,但是做完功課後最後還是決定換題目…為什麼呢?主要就是因為我們不夠了解這個產業。行動支付產業背後有很多複雜的法規、政策、牌照、資安規範等等,支付的流程就難免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導致操作不會那麼直覺,或是會變得很繁瑣,但這些因素並不是設計人員能夠控制的,如果我們無視那些規則,設計出一個自己想像中的完美UI流程,就可能讓這個redesign失去意義。真正的挑戰,應該是如何在重重限制之下,還能最優化整個支付流程。

另一個故事,我曾聽過一個台灣平面設計師的演講:講者到大陸阿里巴巴工作時,天氣很寒冷,他想要上淘寶買一個毛毯,逛著逛著看到一件賣得很好的毛毯商品圖,覺得挖靠超醜,深紅背景加上熊熊火焰想強調暖和的圖片…,身為設計師真的很想給他重新設計一番,但神奇的是,他最後點進去了,而且還下單了!原因是那張毛毯圖真的看起來很暖和…。其實淘寶商家們都知道,就是要設計的這麼「接地氣」點擊率才會高,他們要的不是一張美圖或是有設計感的圖,那賺不到錢的,他們要的是鮮豔的顏色、浮誇的元素配上勾起人購物慾的邪惡文案…,目的就是為了吸引顧客的眼球和訂單阿!若是我們不了解這些行業的特色或生態,就很可能會造成我們Redesign的方向錯誤。

再來談談redesign大公司或知名產品的問題:很多人喜歡選擇redesign像是 Google、Youtube、Facebook、Instagram、Apple Music、Spotify、…這類巨頭的產品,其實這當中存在著兩個問題:

(1) 越大的公司或組織,就有越多我們不知道的事情

舉例來說,我們看到的一個簡單的UI首頁設計,它背後可能涵蓋著這間公司今年的戰略方向、品牌策略、UX團隊的研究結果、視覺團隊制定的產品風格、高層想加的東西…等等好多數不清的因素,最後才綜合成了現在這個首頁。對這些事情的了解越是模糊,我們做出來的設計也就越飄渺。

(2) 大公司通常不是笨蛋

很簡單的道理。那些大公司、知名產品,通常都擁有一群世界頂尖的UX團隊在做設計,那我們憑什麼認為我們的設計會比較好呢?

這是一個被好幾篇文章拿出來釘的redesign…這個設計並沒有解決什麼問題,也沒有考慮到看似簡單無聊的Google首頁,其實背後隱藏著他們獨有的品牌形象、公司策略、設計巧思…,redesign僅是把品牌色改成很潮的藍、重新排列了一些元素,對我來說這比較像一幅展現個人風格的藝術作品…。

當然,並不是說那些大產品就不能做redesign,也有少數人做的redesign做的非常好,這裡想強調的是:如果要做大產品redesign,我們勢必要先了解該產業的模式與現況,再加上非常非常深入的研究(像是這個專案就是一個很好的典範),因為那些大公司的UX團隊就是這麼做的,他們可能對每一個細節都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跟他們相比,若是我們的研究得不夠深入,只是輕描淡寫就把人家整個UI大改,那這個專案在別人眼中可能會顯得很天真又兒戲。

相反的,一些比較小的公司或產品,比如說新創公司產品,或是政府網站等等,就沒有那麼多的不確定因素,這或許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果我們redesign一個小產品或是明顯就很爛的產品,讓觀看者參照設計前和設計後的反差有多大,反而更能展現我們的設計能力!


2. 我們不知道做產品的三大限制

相信很多有工作經驗的設計師都有這樣的感受:有時候最難的並不是想出一個很棒的設計方案,而是如何面對那些該死限制。

最常見的就是這三大限制:

  • 商業限制:商業利益與用戶體驗的衝突
  • 技術限制:實做得出來嗎?
  • 人的限制:同事、主管、老闆的意見/阻攔

如果沒有考慮到這些限制,只是單純優化視覺、介面,那這個Redesign的專案其實就變得意義不大。因為在現實中,事情絕對不是那麼簡單,那些公司絕對不可能如我們的意😵。

以商業限制為例,我們看到一個充滿雜亂廣告的網站,身為設計師的我們就會想發功,想來好好重新設計一下,但我們可曾考慮過,這間公司可能就是靠這些廣告收入才能活下來,如果我們Redesign把他改成一個乾淨、簡約、零廣告的介面,視覺上是舒服了,但接下來這間公司要靠什麼賺錢?

某個Facebook redesign,下面的評論言道:No ads? Really?

可能有人會覺得,自己做Redesign只是在練習UI設計而已,沒有必要考慮到什麼商業面、技術面…那麼遠的東西吧?🤔

但是,我們之所以要做這些練習,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要投入業界對吧?我們最後都還是要投入到業界去設計真實的產品、去面對真實的困難、去解決真實的問題,直到業界去工作才遇到那些問題的話,那真的有些晚了。

身為設計師,我們不會想要自己的設計被人說是是天馬行空、幻想、不切實際…而是希望設計最後能落地成真。即便我們現在只是在練習,但是只要我們能比其他單純只是練習的人,考慮到更多這些深層的限制,那放在作品集裡,不也能成為一個脫穎而出的亮點嗎?因為業界是非常重視這樣的能力的,而且,新鮮人具備這樣能力的真的很少,因為這是學校絕對不會教的東西。

業界是錯綜複雜的,很多時候,用戶體驗也不會是最重要的事,這才是現實。


3. 我們不知道背後的真相,只看得到表面

這篇文章在medium很有名,拍手數高達15萬!相信很多人都有看過。 圖片出處:Our redesign of Medium’s Claps…and why they may not have chosen to do it this way.

這是一篇redesign medium拍手按鈕的提案,作者提出用「拉桿」的方式,讓拍手變得更快捷,輕鬆一拉就能拍到最大值五十下,不用再按住等待10秒了(10秒是我自己測的)。我一開始看到這個設計時,也覺得這是非常棒的設計,我也認為要拍到五十下真的有點久。而文章的後半段,作者開始分析:為什麼這篇文章紅了這麼久,也得到這麼多人的支持,但medium仍然沒有改變原先的拍手設計?

一個看似很笨的設計,或許他有他這麼做的原因

作者提出了幾個可能性:

  1. 拍得久才能彰顯拍手的價值
  2. 拍手所需的時間仿真現實世界的拍手

(以下是了我自己的想法,非原文翻譯,想看原文在此~)

沒錯,回頭看一開始的設計,雖然拍50下變得超簡單快速,但也同時讓拍手的價值降低了。因為一旦拍手變得這麼快捷,每篇文章都可以輕鬆拍50下,反正只要拉一下拉桿就好,所需的時間就跟拍一下一模一樣,但是,變成了這樣,50下還會顯得這麼的有價值嗎?當你再次得到他人的50下拍手,還能那麼開心嗎?

你或許會說,不會因為拉桿比較好拉就每篇都拍50下,還是會挑選好的文章再拍,但是,原本的拍手機制迫使用戶需要花費數秒的時間,這反映出了我們在現實世界的拍手速度。想像一下如果在現實,聽到一場很精彩的演講,我們也會真心地鼓掌很長一段時間(可能長達數十秒),同理,當你真的很喜歡一篇文章時,即便要花費數秒,你也仍然很樂意為他鼓掌,拍好拍滿,甚至可以說,你對這篇文章的支持和鼓勵,在這十秒鐘的50下拍手,展現的更加淋漓盡致,若是換成了Redesign的拉桿設計,是否就讓拍手少了一些溫度和感情呢?

有時候我們在設計軟體產品的交互時,會刻意和現實世界做連結,可能是因為要降低認知負擔(比如說按鈕的光澤和陰影就是模仿真實的按鈕),也有可能是要保留那份溫度和情感(比如拍手按鈕),這也是設計很重要的一環,但我在這裡完全忽略了…。

當然,我並不是說Redesign的方案就比較差,或是原本的方案就比較好,設計本身就沒有什麼正確答案,「正確答案」是只存在在學校和考卷上的東西。

每個設計提案都各有利弊,端看我們想達成的目的是什麼。

或許以上的推測都是錯的,Medium另外有其他的考量,我也不得而知,但我在這裡想強調的是「深入思考和洞察事物的能力」,說來慚愧,要不是看到這篇文章,我也是一開始就很下意識的覺得拉桿就是一個「更好的設計」,我不會再去深入思考、一個簡單的拍手按鈕背後,會隱藏了這麼多巧思和情感設計。🤯

看到這裡,我們可以思考幾個問題:操作更快就代表更好嗎?其實不一定。功能一定要顯而易見嗎?也不一定。

作者也重新設計了「收回拍手」的操作方式:也是用拉桿的方式,輕鬆往左一拉就可以收回拍手。medium原本把「收回拍手」藏得很深,一般人很不容易察覺,有時候我們會看到像這種把一些重要功能刻意藏起來的例子,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呢?舉我自身的例子,我們公司有時候也會刻意把我們不希望用戶點擊的按鈕藏深一點,甚至是移除,這有時是因為商業考量,有時是為了留存率、開啟率…,比如說一個「是否開啟通知?」的彈窗,我們理所當然會希望用戶開啟通知,但是否應該要為了「用戶操作自由」放一個「我不開」的鈕或是關閉鈕呢?這麼做很有可能會讓開啟通知的機率大幅降低…如何平衡體驗與業務指標的衝突,一直都是設計師必須面對的現實。

如同我們一開始提到的,那些公司不是笨蛋,他們也有很多優秀的設計師,那他們為什麼會做出一個看起來很笨的設計?有可能只是因為我們沒有看出它背後的原因罷了。


所以,講了這麼多,我們在做Redesign時應該該如何避免上述的三種情況,做出一個有價值的Redesign呢?

6個方法讓Redesign專案更有價值

1. 選擇一個熟悉的或是感同身受的主題
正如同我們上面講到的,盡量不要碰自己不熟的東西,選擇一些熟悉的產業或產品,就可以做的更深,就算真的不熟,那也要更下苦功去做研究,像是支付或電商產業,他們背後都有很多他們獨有的行規和特色,即便我們只是做介面重新設計,也一定要去了解。

2. 以「能真的落實」為前提,並展示給該公司或分享到社群網路:
大部分的Redesign專案都很難真的變成現實,這是很正常的,但我們還是可以試著以「能落地」的前提下來做設計,想像一下如果自己在那間公司的話,會怎麼做設計、怎麼克服那些限制,如果對那間公司很不了解的話也可以試著做點簡單的調查(問在裡面的朋友之類的),這麼做絕對可以讓Redesign專案更有價值!最後可以將設計提案寄給那間公司,即便最後很有可能是石沉大海,但我還是有聽過一些有被公司回覆甚至受到青睞被邀請面談的例子。

3. 小處著手→選擇問題明顯的小產品,或是大產品沒做好的小細節:
與其挑大公司大產品,與那些世界頂尖的UX團隊對著打,不如我們可以先找一些小的產品,或是問題明顯的產品觀看者就能很明顯感受到設計前和設計後的反差有多大,更顯得我們的設計功力。

4. 選擇非營利組織或缺少資源的產品:
很多非營利組織或社會企業,他們可能沒有太多的資源/人力去做UX,這就是我們的好機會!這麼一來既可以做練習又能真正影響人,例如我們最後選擇找知名的讀書會社群「HPX」,就是一個非營利的單位,主題為「HPX讀書會流程Redesign」,最後也有把提案寄給HPX社群的負責人,成功得到他的回覆和邀請!我認為這也是一個很棒的選擇。(如果最後這個設計提案能真的落地,就再寫一篇文章慶祝&分享~)

5. 不要只是看到表象,去了解產品背後的Why是什麼:
看到一個詭異的設計時,我們先別太急著下定論(此情況尤其指大公司,小公司可能真的是沒做好…),而是思考這個設計背後可能的原因是什麼?我們所看到的設計,很有可能是他們蒐集了大量的用戶數據,最後得出來的結論,下次在看到大型產品的改版時,也先別急著罵,可以先試著去推測他們這麼改版是為什麼?很多專業設計師都曾經提到:光是拆解分析一個優秀的產品,就能學到很多東西了。

6. 進階作法→設定一個明確的Redesign目標,並且驗證
我們都知道,設計具有強烈的目的性,換句話說就是我們Redesign一個東西不會毫無理由,一定有一個要解決的問題或是想提升某種指標。我們通常會因為一個產品的交互流程體驗不佳而想重新設計,但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為自己的Redesign設定一個目標,比如滿意度達XX分,再設計前可以先做用戶測試,設計後再找用戶作驗證,滿意度是否提升了?如此一來就是一個更有說服力的專案。

如果你目前正在練習Daily UI,也可以參考一下我的練習方式:
別再畫Daily UI了!這樣練習才會更有效率

延伸閱讀:

 

原文出處:〈為什麼大多數的Redesign其實沒什麼意義?因為忽略了三件事〉

Share.

投資理財產品的UI/UX設計師,喜歡關於思考、創意、學習、心理學、SEO、人工智能等議題。 信箱:lilandy9506@gmail.com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