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Nor
Acer 近日推出了籌備以久的新商品「智慧佛珠」,協助修行人在進行修法的過程中,取代計數的痛點,上市後新聞報導已經有上萬條的訂單。我在看了很多評論後,我想就一個曾經全職跟在上師旁邊近一年的藏傳事業金剛的角度,聊聊這個產品。

修行上的解讀
這個產品在使用上,不是只有計數的功能,如果下載了 APP,還可以有提醒次數與選擇佛號的功能,另外也有跟同修彼此砥礪的分享服務,或是邊運動邊修持佛號,也可以換算熱量消耗,所以或許不需要太早定義這是宗教產品。
在一個修行者的立場,計數,是一種修持功課的指標。我理解很多人對於這件事有很多的看法,覺得用數字來評估修佛的程度不是在修佛,而是對於功德迴向的貪念。我的看法是,那我們要怎麼評估自己一心向佛的程度?坦白說,如果我們有能力自我評估念佛的修為,那我們其實就不需要計數了,計數,只是初入佛門者的一個自我評估的方便法門,那是修佛的歷程,而不是一種究竟法門,但至少對於佛法理解程度有限的弟子,這是讓自己評估是否有在成佛之路上,透過計數,檢視自己是否在修法上有怠惰之心,所謂的迴向,也是自己在修持上,想要對於眾多無緣大慈給予心念上的祝福,這是一種對人態度的想法,計數,不是重點。
在一些特定的儀軌上,的確也會規定次數,但做得夠不夠足,不是數字來評斷,是由皈依上師來評斷(謝謝 Elaine Lin 提醒),這個過程中,上師觀察的不只是次數,還有弟子的行為、心念、以及對人的態度,不會窄化只有次數。而弟子在回報次數時,我個人的觀察,那真的是有沒有誠實面對自己、面對佛法的時刻,光是講個數字,能夠觀察的點真的很多,數字只是空性的表達,但當下的心念,上師業已了然。
使用情境
在修法的過程,佛珠有很多的使用情境。在專持佛號的時候,修行者自己大多會有自己的評估,想要在日常生活中用多少的時間修法,所以計數可以用以提醒自己時間差不多了,可以休息了,而偶爾修持佛號會進入心流(flow)的狀態,對工作忙碌的現代人而言,能夠進入心流雖是好事,但總是會耽誤其他的生活瑣事,有個工具可以來提醒,其實也未嘗不可。
在藏傳的儀軌中,不只念佛,我們還需要大禮拜(站立到五體投地算一次),體力的消耗很大,進入心流的機會低,但也是因為動作大,我們在計數上就特別仰賴佛珠,過程中,偶爾會因為過於勞累忘了已經拜了幾次(跟大腦的機制有關 dual-task 雙重作業的資源競爭),使用智慧佛珠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其實使用上還是會有一個困擾是,藏傳通常都是用 108 顆的佛珠,14 顆佛珠的智慧佛珠,我反而會擔心影響修法的體驗。
但也因為 dual-task 的因素,我擔心有一種情況,有些人會因為持佛號的過程太無聊,邊持佛號邊做其他跟修佛無關的娛樂,這種情況下,智慧佛珠可能會助長這個情況。但這是不是智慧佛珠的問題,也很值得探討。
從行動者網絡理論的角度
我個人認為這個產品不是專指佛教工具,而是定義在「穿戴式產品」是個很不錯的詮釋。通常修法是個很個人的事情,不需要很公開的進行,除非是弟子本身領受修持特別的戒律,需要整日的修持佛號,否則不會有人因為要修法,而把佛珠穿戴在身上。
穿戴在身上的意涵是不一樣的
弟子修持特定的法門,所以不近菸酒,男女有別,但是在工作生活中,總還是會有強人所難的情況。弟子如果口頭上說「因為宗教所以不行」,對於有些人而言並不會具說服力,反而會更加逗弄這位弟子,並以「拖下水、知人情」為樂,但是身上帶了佛珠的說服力就不一樣,人敢得罪人,但不敢得罪宗教物品。人(human)的說服力有限,非人(nonhuman)的物件傳遞的訊息反而更容易激起利害關係,達到說服的效果。
也有其他的情況。
一個人帶著佛珠,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有宗教信仰的人。
一個人帶著有好看的佛珠,給人的感覺是一個有品味的修行人。
一個人帶著有品牌的高價智慧佛珠,給人甚麼感覺?
價值永遠不在產品的本身,而是來自使用者周遭人們的觀感。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