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文華
審定/陳書儀、蔡明哲、陳啟亮
視訊採訪 MIX 2018 開場講者 Louis Rosenfeld 的時候,扣除討論來台行程細節,講到正題儘管已近台灣時間晚上 9 點半,然而能訪到《資訊架構學》(Information Architecture,簡稱 IA)作者、在 IA 界猶如教父的世界級大師,大家的興奮可想而知。特別是原先預想會碰到很多艱澀術語,哪知全程白話,尤其當說到「It’s good to do foolish things. We should do more foolish things.」看著螢幕裡的他神智清醒、語帶幽默,一邊還喝著咖啡,不禁揣想,投入IA 即將超過 25 年對他來說,或許正像紐約時間早上 9 點半,一切才剛開始。
「資訊架構學」名詞最早出現在 1970 年代中期,由美國建築師 Richard Saul Wurman 提出,用建築來比喻應該將資訊找出脈絡、化繁為簡,讓人易於尋找與理解,不會在龐雜訊息裡「迷路」;這概念落實成為一門學問、走入業界,進而影響全球成千上萬網路工作者怎麼把整理資訊昇華到「美學」層次來對待,則要歸功於 Rosenfeld 和夥伴 Peter Morville 在 1998 年合著的經典《資訊架構學》。
學歷史的圖書資訊人 碰上百年一遇的網路潮……以及泡沫
Rosenfeld 生於 1965 年,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在密西根大學念歷史,畢業後轉攻該校的圖書資訊學院(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Library Science,即現今資訊學院,School of Information),並留在系上當講師。當時恰好遇上網際網路萌芽,他回溯「所有教授都說,因為網路出現,將會有一波爆炸性的資訊革命。作為網路使用者,我覺得很興奮!但他們沒說到底需要什麼技能,才能因應這波趨勢。」資本市場時常不等萬事俱備才噴發行情,而是模模糊糊知道有個大需求在那,就一路狂飆。念圖資的 Rosenfeld 並不熟這些,卻也沒浪費時間:1991 年,他開始共同設計與建置密西根大學圖書館的「地鼠」(Gopher,一種階層式資訊查詢系統),協助大眾以新的方式接觸與檢索資訊;1993 年,還在念碩士班就創辦一家小公司 Argus Clearinghouse,幫客戶建立網站分類目錄,算是踏進 IA 第一步。
90 年代中後期,網際網路如傑克的豌豆苗般飛快成長,市場對於怎麼透過資訊架構做出好用網站需求極大。Rosenfeld 很快面臨學術與商業二選一抉擇,他選了後者,與後來《資訊架構學》共同作者 Peter Morville 所開 Argus Associates 公司經營得相當有聲有色:1994 年起,純靠自有資金運作,平均年成長率達 85%,業務幾近年年翻倍;到了 2000 年,員工數 37 人、年營收 380 萬美元,服務客戶包含 AT&T、戴姆勒-克萊斯勒、福特、康柏、HP、IBM、嬌生、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等世界級企業,並獲頒 1996 年密西根州最佳小型企業獎。知名的《資訊架構學》第一版也是在這時期上市,1998 年出版當年即獲得亞馬遜「年度最佳網際網路書籍」,銷售逾 10 萬冊,還被翻譯成義大利、日本、韓國、波蘭、俄國、西班牙等多國語言。
2001 年,網際網路泡沫破裂,大型企業客戶無不受到影響,Rosenfeld 和 Morville 只得先收掉公司。不過 Rosenfeld 看出,儘管市場端大受打擊,對 IA 有興趣的社群並未散去,於是他設立 IA Institute、辦研討會、續寫《資訊架構學》第二版,並且以獨立顧問身分接案。2005 年,發現使用者體驗(User Experience,簡稱 UX)逐漸受到重視,有鑑於研討會能溝通的人有限,所以更集中火力做出版,專出 IA、UX 方面的書籍。
綜合個人經驗,他點出「寫作滋養教學,教學滋養顧問,顧問又能回頭滋養寫作,形成虛擬的三圈滾動。」當三圈越滾越大,影響的人就越來越多,如今 UX 已與商業結合,成為顯學;相形之下,IA 屬於「基礎工程」,時常扮演無名英雄的角色。
你是從 0~1 的開創者,還是從 1~100 的管理者?
歷經潮起潮落,Rosenfeld 對於是不是成為鎂光燈焦點的得分球員頗為淡然,倒像個在籃下奮力卡位的苦工球員,更在意籃板球抓下來了沒,因為有了籃板球,隊友才有進攻機會。他舉例學生時代做作業,通常沒有人要當小組長,不過總會有人翻個白眼說「算了,我來做」,他自嘲也是這種人。與其說舍我其誰,不如說早看清自己適合做開創性質的工作,接著進一步指出,「在快速變化的時代裡,要分清楚你是開創者(starter)還是管理者(steward),將有利於找到對的位置。」他了解自己是前者,樂於為 IA 不斷開疆闢土,因此即便碰到挫折,也能在晦暗裡找到出路;當風頭正順,亦不致被一時浪潮沖昏頭。
教父道理講得明晰透徹,殊不知也是一路摸著石頭過河。他說早年碰上網路潮,雖然不知怎麼開公司,總之開了就知道了,原來專業知識只佔經營公司一小部分,還要找財源、管行政、帶團隊……。幸好,年輕時候沒有養家負擔,失敗成本低,越早開始試錯就越早學會更多,「It’s good to do foolish things. We should do more foolish things.」他下了個簡短小結:「Be foolish.」
笨嗎?好像不是,可能更接近「好傻好天真」,就像他對 IA 的熱情,隨著年紀不減反增。
IA 的新機會:促進企業內跨部門溝通
在他眼裡,從桌機網站到手機 app 再到物聯網、大數據,網路應用越發達,相應的資訊與數據越龐雜,意味 IA 發展空間越大,不只產品、服務、研究,連企業管理也需要,因此提出「企業 UX」(Enterprise UX)概念,目的在讓管理層、員工、客戶三者的認知在同一基礎上。他舉例好比這次來台灣上網訂機票,決定訂票系統最終樣貌的是管理層、設計師、工程師,可是他們的認知與消費者以及第一線業務員到底存在多少差距,只有天曉得。透過奠基於 IA 的企業 UX,有助統一接收、理解與回應各種資訊,促進跨部門整合,降低本位主義帶來的溝通障礙。
他說 5 年前發起之初,本來還有點猶豫,沒想到過沒多久,反而是企業客戶主動來問可以怎麼導入,讓他信心大增。他知道這一腳踩進去,涉及企業文化變革,至少花上 5~10 年才看得出點效果,然能跟著 IA 與時俱進,比什麼都重要。他說,20 多年做下來的原動力,一來是想證明圖書資訊學在這個資訊爆炸時代,絕對會更重要,二來是從自身做起,希望圖資人要保持自信,「It’s my mission!」
《資訊架構學》至今已更新到第四版,由早年桌機版網站,逐步增添 app、資訊空間等內容,企圖心從英文副標「For the Web and Beyond」可見一斑。國際級設計公司 frog design 顧問 Andy Fitzgerald 博士盛讚:「在推薦網站資訊架構的入門好書時,北極熊書一直是我的首選。現在本書除了更新資訊架構的基礎內容外,還加入了新的內容,包括行動、意義塑造、系統設計,及脈絡的重要性等。所以對從事任何型態數位資訊空間設計的人,這本書都會是我推薦的第一本書。」
這位腳步從未停歇的開創者,20 多年如一日,寫了四版依然能做到入門首選,帶領更多人把複雜的世界梳理得簡明易懂。「不忘初衷」說來簡單,做起來就像 IA,何止一言難盡。
※ Louis Rosenfeld 來台資訊
報名 MIX 2018,聽「北極熊」作者現身說法:http://mixconf.tw
HPX 103 《資訊架構學》作者見面會:https://hpx.tw/archives/24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