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Hans Shih 每個人在開始學習…
Browsing: 使用者研究
在Google、Facebook、Booking跟Airbnb這樣的公司中,心理學被當做工具,反覆運用到設計跟文案當中。在日常的工作當中,數據已經證明,改變一個小小的文案就能大大的提高轉化率,創造可觀的利潤。所以,設計師要透過這一工具去改變人們對訊息的認知,從而改變固有的行為,為公司創造盡可能多的價值。
唐玄輝老師指出,創意與創新的差別,在於是否具有商業化價值,一個人或一群人的創意或許無限,但是實際上能付諸執行而且值得商業化的,比例時常不到1%。
結合真實意圖調查(true-intent survey)資料,搭配GA的追蹤資料,可以讓我們知道使用者態度與基本資料,會受到這些因素影響而產生不同意義:
● 來訪路徑(Paths taken)
● 購買商品(Products purchased)
● 進入頁面(Entry pages)
● 搜尋字串(Search terms used)
● 市場行銷的效用(Effectiveness of marketing campaigns)
在這個已經不太用CD聽音樂的時代,旋轉的CD片會「吹出音樂」這就是利用整體情感經驗來創作的案例。遂以冰山理論來說明,在水面上可見的冰山為意識(pain point),在水下的為潛意識(cool point),其實很多用戶想要的部分是落在cool point,但通常用戶不會表達出來,要透過發掘方法去探索用戶的潛意識。如同賈伯斯說的「用戶的工作不是知道自己需要甚麼」,故要有好的設計必須要探究用戶的需求。
台科大工商業設計系副教授唐玄輝指出,設計史上有個經典案例:英國電信(British Telecommunications,簡稱BT)曾經為老年人開發一款電話機,大字按鍵、大音量,可以和助聽器連結,功能單純、造型樸實,一點也不炫,本來認為這麼簡單的話機,只有小眾市場買單,結果上市以後大賣,BT趕緊做了調查,才發現許多公司的秘書小姐會買,原因是她們每天要打無數通電話,這款大字鍵話機按錯機率最低,對提升工作效率很有幫助!
設計跟創新是兩種不一樣的做法。今天在大會上大家都在講數據導向的設計,你已經有一個產品,你要怎麼優化,怎麼迭代,數據很有用,因為你可以看到使用者的行為。創新有時候是沒有任何基礎的,當你在從零到一,從無到有的時候,是還沒有任何可參考的數據的。所以我常常說你創新的能力就是你對事物的洞察能力,你的洞察的源頭是什麼?就是觀察生活中的矛盾。
在一個新產品開發或新服務設計的項目裡,商業設計師通常在團隊內執行以下幾種任務:
1. 替團隊跟客戶了解行業趨勢。
2. 透過二手數據分析,在用戶調研之前快速建立需求假設。
3. 由競爭者與新創公司的服務來啓發靈感。
4. 透過異業研究來觸類旁通。
5. 在產品開發過程中,調查市場大小,制定商業策略與創業提案。
我認為「具體具體再具體」是最大的要點,唯有具體的事例能幫助面試官具象化你的能力與經驗。此外,也別忘提及自己在專案中扮演的角色、貢獻與帶來的影響、研究方法、使用的工具及選擇的原因等。最好也能涵蓋你在專案中的學習,以及這個經驗如何幫助你勝任所面試的職缺。
樣本規模沒有萬解,並非每次都是5、30、100或1000人。實驗的目的與型態才是關鍵,大多數的使用者經驗研究屬於下列這3種型態,它們計算樣本數量大小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數學運算只是關係到樣本規模的一部分,時間、金錢的限制或有無能力找到足夠多且合乎資格的受測者,這些才是掌握樣本數量大小的最大難題。
Discovery Digital Networks為了探討有無字幕是否會對YouTube上的影片產生影響,透過3PlayMedia的平台進行實驗。他們在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間,將125部影片加上隱藏字幕並與其他209部未加上隱藏字幕的影片比較,發現有加上字幕的影片,16個月下來的整體點閱率增加7.32%,在加上字幕後的14天內更來到了高峰13.48%。
使用者平均每月使用27個App,其中6~10個App為每週使用。平均每使用手機8分鐘,就有7分鐘在使用App。人們平均每月花費40個小時在App上。使用App逾半數的時間都在滑同一個App,常用的前三個App佔使用時間的80%。最驚人的是,本月的Pokémon GO已經打破了App每日活躍用戶的紀錄,達到2,100萬人,超越Candy Crush在2013年的2,000萬人。
近40%透過手機取得產品資訊的消費女性認為手機螢幕大小「不會」影響他們查看產品資訊。女性期待有用的、醒目的、且與切身相關的資訊,這些內容包括產品折扣、相片拍攝格調、或跨種族的美感。
1. 認同選用的嚴重性量尺
2. 訓練評估人員
3. 至少兩位評估人員獨立作業
4. 達成評估協議
5. 調解或均化評量中的差異
通常人們要達成協議是不可能也並非必要的,反而我們應該透過這些相左的意見,來幫助團隊找出使用性及介面的問題。
從今年開始,使用者研究員應該要開始朝向具備研究「使用者們的產業」的能力(把公司人格化),在一片人人都能做UR的氛圍下,使用者研究員即使在專業上不至於被追上,但有可能直接被放棄,所以多觸角的延伸研究專業,是不能停下的腳步。
最好的專家意見法是來自於多位評估人員獨立作業下的結果。最少要有一位評估人員提供意見,具有3~5位人員會是較理想的。即便是相關經驗較少的評估人員也可以幫助產品改善,相較於資深評估人員,他們能提供較新鮮的觀點。
對於這個活動的參加者而言,並不是單純跟陌生人吃飯,所以「什麼樣的關係,讓人願意掏錢建立」,這點就是要找受訪者的原因。
網路使消費者對訊息的接觸變得碎裂、片面,隨時可以按一個X,阻擋掉廣告,廣告要說的,很久以來已經不再是認同,而是人性共鳴。
更令人驚訝的是,即使表情符號完全相同,解讀也相去甚遠。例如蘋果使用的「grinning face with smiling eyes」,37 位參與者當中,大部份的人認為這個符號主要表達的是負向的情緒(平均為 -3.09),而彼此間的差距約在 3.5 個刻度。平均而言,跨平台傳送的差距為 2.04;同一平台差距也有 1.88。
近日來萬眾矚目的Dyson在東京澀谷舉辦…
文 / Kevin ▲ 調研人員與空巢…
凱文凱利近距離接觸了擴增實境公司 Magic Leap,並在《連線》上發佈報導這家公司。在揭開 Magic Leap 神秘面紗的同時,也看到凱文凱利對人造現實的態度。
轉型可不可以透過設計來實現?桑格設計書店做了很好的示範,把設計的格局拉大,當實體書店被網路衝得暈頭轉向之際,老闆施木欉先生做了幾件事
透過翻譯進行訪談是跨國用戶研究的另一個挑…
上海指南設計副總蔣逸明,分享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案例:家電客戶請他們做一款新的電壓力鍋,市面上早已「要啥有啥」,要技術有技術、要賣相有賣相,可是客戶還是希望指南能做出新的樣貌。
客戶找上門,找你重新設計包裝,你會怎樣讓…
▇ V編內心小劇場 關於密碼怎麼設才安全…
設計車用的 App 跟手機用的 App,有本質上的不同。車用 App 的內容和互動方式必須在不打擾開車的前提下,擴增駕車的體驗。
訪談是實務的學問。方法工具可以學習,但切勿死背硬記不知變通
找 UX 工作的一個重點,就是不要用找 UI 工作的方式去找,不要只是給別人看 UI 作品集,甚至連 UI 都不要先拿出來給別人看,要先給的是 UX的過程
設計可以改變很多事情,也因此在設計之初便需審慎考量,並掌握欲解決的問題和使用者的需求。一旦搞錯切入點或使用對象,該設計本身可能會延伸新的問題
承接<<我該如何進入 UX 產業?業界專家告訴你>>的上篇,Conversion Lab 的作者們也針對幾個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UX 領域中的選擇包羅萬象,從用戶體驗設計師 (User Experience Designer)、交互設計師 (Interaction Designer)、用戶研究員 (User Researcher)、產品經理 (Product Manager) 等都或多或少跟UX有點關係。
在快速變動的商業環境中,許多公司無法允許 UX Researcher 有足夠的時間去做研究,這是因為快速變動所產生的先佔者優勢大到一個程度的時候,企業傾向於快速在市場上推出產品取得先佔者優勢
為了改善網站轉換率,設計師或經營者常常花了很多心思在調整商品溝通頁面,卻忽略了購物車及結帳流程的重要性。
beBit 的理想是讓世界的人都充滿笑容。聽起來好像很天真,大家也常常都在想這個問題,但不管怎樣總覺得就是要對社會有貢獻才會有意義,這是絕對肯定的
Pebbo 的做法非常與眾不同。 在過程中讓客戶真正瞭解到以人為本的精神,改變企業團隊的環境氣氛與思維模式,而不是幫客戶完成後將成果交給他們。
多數網站經營者皆致力於優化網站首頁至轉換頁面的引導,然而卻未能有效提升轉換數;原因在於經營者經常忽略使用者多方來回比較、重複造訪以進行決策的特性。
讓一個機構去投資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和用戶體驗是具有挑戰性的。政治,組織結構,過去的經驗,和根深蒂固的步驟思維使改變變得十分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