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該如何進入 UX 產業?業界專家告訴你 (上)

0
UX 領域中的選擇包羅萬象,從用戶體驗設計師 (User Experience Designer)、交互設計師 (Interaction Designer)、用戶研究員 (User Researcher)、產品經理 (Product Manager) 等都或多或少跟UX有點關係。而在不同的公司,即便職稱一樣,實際的工作內容也可能天差地遠。因此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先了解這個領域裡面的工作選擇有哪些,自己感興趣的又是什麼。

 

文 / Elsa Ho ( 旅居各國的 UX Consultant )

【本文後半部為產業專家訪談,在此先感謝他們不吝花時間向大家分享寶貴的經驗與看法。】

「我沒有相關的學經歷,想從事 User Experience (UX) 相關工作的話,要如何開始?」是許多想進入 UX 領域的人的第一個問題。

UX 領域中的選擇包羅萬象,從用戶體驗設計師 (User Experience Designer)、交互設計師 (Interaction Designer)、用戶研究員 (User Researcher)、產品經理 (Product Manager) 等都或多或少跟UX有點關係。而在不同的公司,即便職稱一樣,實際的工作內容也可能天差地遠。因此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先了解這個領域裡面的工作選擇有哪些,自己感興趣的又是什麼。

了解 UX 的千萬種風情

關於不同職位關鍵性的差別,目前在北京 Amazon 擔任資深用戶體驗設計領導(Senior UX Design Lead)的 Kit 已經做過詳細且生動的說明,請參考:

第一次轉 UX Designer 就上手(上)
第一次轉 UX Designer 就上手(下)

突破「沒經驗⇌沒工作」的惡性循環

鎖定了感興趣的方向後,接著可能遇到問題的便是「沒有實作經驗→所以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工作→所以沒有經驗」這樣無解的循環。確實,有實際專案經驗對大部分的工作有相當程度的重要性。要獲得能夠放在履歷或作品集上的經驗,通常可以從以下方式著手:

1. 參加相關課程

目前越來越多針對培養特定能力如UX、前端工程等而開設的短期課程。這些課程通常為期數周,有實作甚至是與產業合作的機會。體系比較完善一點的課程會以學生最終能產出一個完整的作品集為目的,並提供學生與業界在求才的公司交流的機會。如台灣的 悠識 、Alpha Camp、海外的 General AssemblyHyper Island 等都是類似的例子。其中悠識在台灣針對 UX 專業有相當完整的課程

取得相關的正式學位也是選項。直接去學校念書的好處是比較紮實,遇到注重學歷的公司也有加分,但相對的金錢與時間成本大很多。

若無法全時間投入正式或短期課程,線上課程 Coursera 也有作業與實際練習的機會,只是需要自發地去作,且能獲得的指引相對較少。

General Assembly 的 Networking 活動 (圖片來源:http://goo.gl/XwEwxz)

適合對象:完全沒有相關經驗、喜歡有明確架構與指引、有完整的時間可以密集上課與練習、可以負擔課程費用者。


2. 自行發起專案

挑個感興趣的主題,自己訂個目標並達成它。網路上可以找到很多人為自己設定的百日挑戰,一百天下來,也累積了相當可觀的作品。有些人會把這些挑戰公開讓大眾關注。除了督促自己外,還可提升作品的曝光度。

例:每天設計一個介面,持續一百天:http://www.100daysui.com/
例:每天做一個網頁,持續一百八十天:http://jenniferdewalt.com/

百日挑戰比較偏設計與寫程式等實際技能的培養。若想建立用戶研究相關的經驗,可找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規劃一個小型的計畫去研究並解決它。例如:如何讓某學校更多學生進行資源回收。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得先去了解為什麼學生不資源回收、有哪些可能的 persona 等等,從這些面向便可展開用戶研究。


適合對象:極度自動自發不會半途而廢、可自學、不想被固定課程約束者。


3. 提供免費服務

自行發起專案最大的挑戰在於,可做的範圍太廣,有時後反而不知從何下手,或因為沒有明確要達成的目標而缺乏督促力。此時可以考慮為新創團隊、非營利組織、社區團體等提供免費的 UX 或用戶研究服務。如此一來有明確的客戶與要解決的問題,便能更有效地縮限專案範圍與自我督促。

另外有些非營利組織如 Open IDEO5% design action 等,會不定期宣布社會上待解決的問題,邀請社會大眾來協力解決。參與這些活動亦能獲得一些實際經驗,甚至是進一步發展成作品集裡的內容。


適合對象:極需真實專案才能督促自己、有空的時間相對較分散、有信心目前的能力可以幫到客戶,只是需要實際經驗者。


不花錢取得豐富資源

UX產業中相關的知識變動相對快速,由其是視覺設計相關的趨勢。書本與課堂中的資訊不一定是最新的。網路上有許多免費的雜誌、部落格、樣版、工具箱,其內容更新通常能較快反應趨勢,可多加利用。

雜誌例:Smashing magazine

部落格例:轉轉設計UX 設計資源總整理

樣版例:Prototype軟體invision提供的手機介面組

工具箱例:UX Checklist

聽聽別人怎麼說

要進入一個產業,少不了得先問問已經在裡面的人怎麼看。Conversion Lab 有幸邀請到幾位在 UX 領域深耕多年的資深 UXers,對想進入這個產業的朋友們分享一些看法。

(以下按人名字母順序排列)


Charles | Strategic Resources Director @ Dentsu Aegis Network

Q1:沒有相關背景或經驗的人要進入UX領域,必須先了解的事是?

第一個要了解的大前提,是「UX 是個跨領域、且不斷變動範圍與內涵的領域」。所以衍生的兩個自我覺察是:

  1. 因為 UX 是跨領域的專業,所以很難講哪個領域是「沒有相關背景或經驗」的。要了解自己「已經有的知識與能力」與 UX 的關係是什麼?使用者經驗設計 (UXD) 不是一種界限很明確的專業領域,更像是一個 Potluck Party,每個人都要帶著自己原本就有專業能力來參加,貢獻自己所長,並且欣賞別人帶來的菜好吃之處。
  2. 因為 UX 是隨著時代不斷變動範圍與內涵的領域,所以還是回到原始的初心:這個工作能夠幫誰?解決什麼樣的問題?然後再去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倒過來,先學會某種方法或工具,再來看能夠解決什麼樣的問題。

Q2:想進入這個領域,可以著手培養的前三項條件或技能?

同理心、規劃解決問題方法的能力、至少熟練一種解決問題的設計能力。

Q3:請推薦幾本您覺得在該領域最受用的讀物。

  1. Donald A. Norman 「設計的心理學:人性化的產品設計如何改變世界(3版)」
  2. Keith E. Stanovich「這才是心理學!(增訂版)」
  3. Winner, Langdon.「技術物有政治性嗎?」(方俊育、林崇熙譯,林崇熙校訂、導讀), 頁 123-150 於《科技渴望社會》。

Richard  |  首席體驗架構師 @ 悠識UserXper

Q1:沒有相關背景或經驗的人要進入UX領域,必須先了解的事是?

我不確定問題所指的 「UX 領域」是指什麼,假設這個問題「UX 領域」是一種專業的話。把問題改成:沒有相關背景或經驗的人,要開始從事 UX 相關工作或展開 UX 學習的話,必須先瞭解什麼。

X 指的是 Experience,任何存在於世上的人們,必然對於生活事物有其體驗,這是很自然的事情。因此要開始從事 UX 相關工作或學習,與個人過去所學的專業技能是沒有直接關聯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到 商管/理工/社會人文等學科的朋友,都有機會從事 UX 工作。更適合的表達方式,或許可以說:「任何背景的人都可以採用 UX 的思維或方法來從事他/她目前的工作」。

換句話說,我傾向將 UX 視為一種生活與工作的態度,或思維方式,就像是將時間管理視為一種專業,什麼人都可以拿來應用一樣,也可以當作生活與工作上對於時間的一種態度。一旦能夠內化這種態度,而且還能靈活應用 UX 方法,它將有助於我們看清問題根本,思考與嘗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終創造價值。

因此,想要學習與應用 UX 的朋友必須先瞭解的是,你早就在體驗這個世界了,而這門學問能否對你有用,端看於你是否對於讓某些事物變得更美好,有沒有動機或使命。如果有強烈的動機或使命,想要針對什麼問題加以解決,想要改善某些你覺得不對勁的現象,那麼就會有機會藉著 UX 的思維或方法幫助你實驗。就像是,如果有動機活的更充實,學習時間管理才會對生活有幫助,否則時間管理也沒有意義。

Q2:想進入這個領域,可以著手培養的前三項條件或技能?

由於我把 UX 視為一種思維與態度,因此想要培養這樣的思維與態度,要開始學習認識「人」。從認識「人」開始,是我入行的學習途徑。我自己是從「認知心理學」,「社會學」,「資訊架構學」這三種專業開始學習認識「人」的。「認知心理學」幫助我看深入,瞭解人的心理運作方式。我從蔡志浩老師身上學到很多。「社會學」幫助我看廣闊,知道人不是獨立的,社會脈絡影響人們行為甚多。我從鄭陸霖老師身上學到很多。「資訊架構學」幫助我理解「人與訊息」之間的互動與關聯,這對於我所從事的數位服務與產品設計很有幫助。我從 Louis Rosenfeld 的資訊架構學這本書上學到很多。每個人的環境跟資源都不一樣,也許資訊架構學適合我,但不一定適合他人。或許可以多看多聽,挑選跟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較有關連的主題開始,不管是互動設計或介面設計或服務設計著手都是很好的主題。

最後談一下條件。人人都可以學習 UX,就像是人人都可以學習音樂一樣,但是要獲得傑出表現,還是有一些條件會使得某些人能夠比他人更傑出。哪些條件會使得進入 UX 領域表現的更傑出呢? 我覺得也許是:與人互動的環境,去除個人主觀,善於傾聽與溝通。環境影響人非常巨大,跟學習語言一樣,把自己丟到國外去,學外語自然就快。因此,檢視自己是否處於能經常與人接觸的環境,如果沒有,就必須設法把自己放到能夠跟多元人們相處的環境去。舉例來說,一直在電腦前寫程式或畫介面,就不能算是經常與人接觸。如果處在製造業,面對生產線的機器多過跟人相處,就不利於學習 UX。如果沒有環境,就必須主動幫自己創造環境。

去除主觀是非常難的,尤其是年紀越大,越優秀的,社會位階越高的人們,越難去除主觀。越厲害的人的對自我的判斷能力越有自信,也越難容納更多的意見跟可能性。避免過度推論或過於主觀的判斷,試著讓自己的判斷速度降緩,會有機會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有助於解決問題與創造價值。

擁有傾聽跟溝通能力的人,比較有機會在 UX 的工作上有突出的表現。不過,我自己覺得這一點好像放在任何發展都適用,也不侷限在 UX 就是了。

Q3:請推薦幾本您覺得在該領域最受用的讀物。

這題好難回答!(笑)。相關的內容來源太多了,網路上尋找一大堆。如果回顧我自己的學習歷程,影響我最大的可能是:

  1. 蔡志浩老師的 Taiwan 2.0 部落格
  2. 中國的用戶體驗行業大會 User Friendly Conference
  3. HPX 讀書會社群

唐玄輝  |  台科大工商業設計系教授

Q1:沒有相關背景或經驗的人要進入UX領域,必須先了解的事是?

對於 UX 是真的有興趣,還是因為媒體或活動的推波助瀾,或是其他設計類型不景氣。用戶體驗在未來五年內會慢慢飽和,所以估工作機會與質量不會像目前一樣這麼多。再來真實的了解UX的相關工作內容,以及所需的能力分佈,台灣的用戶體驗設計行業不是很成熟,所以必須借助大陸或是歐美的狀況來了解。例如:要先了解用研、交互、視覺的差異,並瞭解自己的性向適合做那一個工作。

Q2:想進入這個領域,可以著手培養的前三項條件或技能?

透過實際執行 UX 設計案,練習:

  1. 同理心及觀察能力
  2. 用戶體驗相關的知識與思維
  3. 用戶體驗相關設計技能

Q3:請推薦幾本您覺得在該領域最受用的讀物。

  1. Sketching User Experiences
  2. The UX book
  3. Designing Multi-Device Experiences: An Ecosystem Approach to User
  4. Experiences across Devices

李毓修  |   資深用戶體驗設計經理 @ 微軟

Q1:沒有相關背景或經驗的人要進入UX領域,必須先了解的事是?

這是一個充滿挑戰與學習的領域,只要你願意,隨時都可以開始。但是想要成為專業人士,還需要有很多的實作和經驗累積,才能夠在目前的競爭市場中脫穎而出。

設計可以是一種生活的樂趣,但是當你想把它當職業時,需要先評估自己的個性與能力。其次,這個領域很廣泛,任何的職位都可以跟 UX 扯上關係。所以在進入前,最好能夠多跟幾位行業夥伴或者先進聊聊,除了職位之外,多了解實際的工作內容,可以有助於在職業發展上,走得更順遂一些。

PS: 有時候想從事 UX 有關的行業,設計師未必就是最好的關鍵字。其實擁有 UX 的思維,反而有機會成為一個很好的產品經理。尤其對於沒有傳統設計背景的人來說,有時候挑戰設計師頭銜的職位,反而會比較吃力。

Q2:想進入這個領域,可以著手培養的前三項條件或技能?

UI 和 UX 是很不一樣的領域,但是這三項基本技能應該是不變的,他們分別是:視覺表現能力、設計思維、以及軟性技巧。

UI 設計偏重在最終產品圖稿的產出,所以對於一些設計工具例如 Photoshop,  Illustrator 等等,都會有一定的水平要求;對於 UX 來說,要能夠充分的掌握用戶整體交互流程,同時能夠透過合適的溝通工具,清楚表達自己對於產品體驗的思維。

在面試的時候,一份好的作品集來展現自己的視覺溝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思維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比方說你為什麼是畫這樣的結構,而不是畫那樣的結構,你考慮的原因是什麼?對於產品的脈絡和用戶的使用情境是否有充分的思考等等,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為什麼而設計,這當然也隱含了部分的設計洞察力。

至於軟性技巧,則偏重在你如何與人相處溝通,這中間包含的是你對於人的同理心,以及你的溝通能力。當然,剛入門不可能所有東西都具備,但是至少,這些都應該有一些不同程度的涉入,將來透過職場和專案的鍛鍊,將這些能力發展到極致。

Q3:請推薦幾本您覺得在該領域最受用的讀物。
現在關於 UX 的部落格文章很多,medium.com 和 uxmag.com 是我常常會瀏覽的網站,當然 Conversion Lab 也不能錯過

Share.

過去於新加坡、中國、日本、台灣擔任 UX Strategist,客戶涵蓋金融業、非營利、新創團隊、電子商務等。目前於西雅圖微軟總部擔任 User Researcher。希望藉由分享一點個人經驗,使華語圈的 UX 內容更加豐富。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