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
  • 設計
  • 研究
  • 產業
  • 團隊
  • 教育
  • VIDE 徵求作者
Facebook Twitter Instagram
RSS Facebook Twitter
Vide
  • Home
  • 設計
  • 研究
  • 產業
  • 團隊
  • 教育
  • VIDE 徵求作者
Vide

85%用戶無聲觀看FB影片 「字幕」成行銷新戰場

0
By Chao Hung Wang on 2016-08-25 Featured, 數據分析, 研究調查, 行動設計

文/Chao Hung Wang

當社群媒體巨擘Facebook在2013年底將動態消息(News Feed)的影片預設為自動播放時,對使用者來說,Facebook瞬間變成了吃流量怪獸,使用者也紛紛地將關閉自動播放功能的方法分享出去。

但是,對於粉絲專頁經營者及廣告商而言,自動播放功能仍然使他們的影片閱覽率帶來了顯著的成長。Facebook的自動播放啟用後,影片觀看時間超過3秒以上的閱覽人次,每日可達30億人次,與前一年相比,平均每位Facebook用戶上傳影片的比率也提升75%。然而許多影片在被使用者觀賞的過程中,都是沒有開啟聲音的。試想當我們在看Facebook影片時,確實有很大的比重是在工作或通勤時間,因此這種不適合開啟聲音的情況下,有字幕的影片就比無字幕的影片來得適合。

Joe_20160825_1
(圖片來源:pixabay)

85%的用戶無聲觀看Facebook影片

根據美國媒體公司Digiday的文章指出,內容提供者如Mic.com、LittleThings及PopSugar在他們Facebook專頁的影片,每月瀏覽人次均達1.5億左右,其中約有85%的用戶是無聲瀏覽的。雖然這些影片都是無聲地被觀看,但這並不影響影片吸引用戶的程度,根據MEC North America發現,有聲或無聲地瀏覽影片都能成功提升品牌的績效。

Adobe在2014發佈的調查顯示,Facebook在啟用自動播放功能後每季增加了134%的影片閱覽率,與前一年度相比更增加了785%的閱覽率,因此自動播放對於使用者的影片參與度的影響不容小覷,對品牌而言更是拓展能見度的利器。Adobe的研究亦指出,Facebook用戶在週五點讚、留言及分享影片的比率比平常高出25%,因此週五會是上傳影片的好時機。

為什麼影片需要字幕?

不可否認的是,影片相較文字或照片更能吸引使用者目光,即便大多數影片只會被瀏覽幾秒。確實,會有這短暫的瀏覽時間要歸功於社群媒體或廣告的自動播放功能,大家或許也有發現這些自動播放的影片大多數都是預設為靜音的,其原因就是要避免使用者被這突如其來的聲響嚇到。

字幕在台灣的文化中算是相當常見,無論是電視劇或是網路影片,我們已經很習慣有字幕的陪伴,因此在製作行銷短片時更不能忘記善用字幕的力量。比如說下面這則Tech Insider的影片,片中的字幕就扮演了無聲也能瀏覽的功能。除了內嵌式字幕以外,也可以利用YouTube或Facebook等平台提供的隱藏字幕(CC,Closed Caption),這對於內容提供者及觀看者都是相當方便的功能。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QgWH6uDL2I](影片來源:Tech Insider YouTube)

字幕還能提升影片的SEO

Discovery Digital Networks為了探討有無字幕是否會對YouTube上的影片產生影響,透過3PlayMedia的平台進行實驗。他們在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間,將125部影片加上隱藏字幕並與其他209部未加上隱藏字幕的影片比較,發現有加上字幕的影片,16個月下來的整體點閱率增加7.32%,在加上字幕後的14天內更來到了高峰13.48%。其原因是字幕中的關鍵字,也會被抓進搜尋索引中,影片因而會更容易被搜尋到。

Joe_20160825_2
(圖片來源:3PlayMedia)

總結:

  1. 社群媒體上的影片若有字幕更佳
  2. 善用平台的隱藏字幕功能(CC)
  3. 每週五會是上傳影片的好時機
  4. 嵌入隱藏字幕的影片更容易被搜尋到

 

參考資料:

  1. 85 percent of Facebook video is watched without sound
  2. Why you should always give your social media videos subtitles
  3. Videos lead to 25% more engagement on Facebook, Adobe finds, while Fridays are the best for post impressions
  4. Like it or not, autoplay video won
  5. Adobe—Social Intelligence Report
  6. How Closed Captions Increase Video Views, Rankings and ROI [Study]
  7. Discovery Digital Networks
Facebook Youtube 使用者研究 多螢 媒體 行動應用 行動數據
Share.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LinkedIn Tumblr Email
Previous Article銀髮族為什麼不愛公園椅,要自帶塑膠小板凳?
Next Article 探索不可不知的智慧設計趨勢 會後筆記
Chao Hung Wang

清華大學工工系人因組博士候選人、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訪問學者,現居新竹。喜歡觀察社會,關心介面設計、擴增實境技術及人因相關議題。

Related Posts

日誌研究的執行經驗分享 Tips for conducting Diary Studies

用戶研究的三個謊言

不靠大數據,從粉絲的小數據讀出關鍵需求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近期文章
  • 日誌研究的執行經驗分享 Tips for conducting Diary Studies 2019-12-13
  • 培養全方位醫療顧客經驗管理(Customer Experience Management)經理 – 第一個跨域醫療服務設計整合課程在輔大開跑 2019-11-16
  • 用戶研究的三個謊言 2019-10-24
  • 不靠大數據,從粉絲的小數據讀出關鍵需求 2019-09-23
  • 為什麼大多數的Redesign其實沒什麼意義?因為忽略了三件事 2019-09-9
最受歡迎文章
By VIDE 編輯2019-12-13

日誌研究的執行經驗分享 Tips for conducting Diary Studies

By VIDE 編輯2019-11-16

培養全方位醫療顧客經驗管理(Customer Experience Management)經理 – 第一個跨域醫療服務設計整合課程在輔大開跑

By VIDE 編輯2019-10-24

用戶研究的三個謊言

By 奧沃市場趨勢顧問2019-09-23

不靠大數據,從粉絲的小數據讀出關鍵需求

By Lil Andy2019-09-9

為什麼大多數的Redesign其實沒什麼意義?因為忽略了三件事

文章分類
  • Featured (221)
  • 專欄 (21)
  • 教育 (93)
    • 工作坊 (49)
  • 未分類 (7)
  • 洞察 (269)
    • 數據分析 (42)
    • 消費者洞察 (125)
    • 研究調查 (144)
  • 產業案例 (299)
    • 交通 (30)
    • 公共服務 (46)
    • 城市 (82)
    • 政府 (28)
    • 旅遊 (68)
    • 日常生活 (146)
    • 金融 (21)
    • 銀髮 (33)
  • 組織文化 (133)
    • 團隊介紹 (40)
    • 組織溝通 (94)
  • 設計 (518)
    • 服務設計 (155)
    • 物聯設計 (35)
    • 網站設計 (86)
    • 行動設計 (116)
    • 設計思考 (128)
    • 設計方法 (103)
    • 通用設計 (38)
    • 體驗設計 (179)
關於 VIDE
VIDE 創誌是一個聚焦洞察與設計,關心教育發展並鼓勵創新的媒體平臺。
VIDE 代表 Value,Insight,Design,Education。源自於拉丁文 videre,意思是「看到」。

VIDE 持續透過介紹國內外創新案例、概念發想與設計思維與實踐方法,並邀請創新設計團隊、組織、社群成為 VIDE 的內容與活動合作夥伴。期許自己能成為國內重要創新設計的媒體代表,協助建構臺灣創新設計的產業鏈與生態系。
追蹤 VIDE
Facebook: https://facebook.com/videmedia
Twitter:https://twitter.com/vide_tw
RSS:https://vide.hpx.tw/feed

聯絡:editor@vide.tw 或 02-2511-7626
地址:10459 台北市松江路158號11F-1
2015-2017 VIDE 創誌 - 帶你看見創新設計 / 悠識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Type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