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的確可以改變很多事情,但也因為如此,在設計之初便需審慎考量,並掌握欲解決的問題和使用者的需求。一旦搞錯切入點或使用對象,該設計本身可能會延伸新的問題,甚至造成使用者更大的困擾。
文 / 余虹儀(台灣互動設計協會理事)
設計可以解決問題,也可以改變人的行為。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等公車時,不知道公車何時會到,容易產生焦慮,但透過公車到站資訊電子看板的設計,可以知道欲搭乘的公車何時會到,即可減少或免除不確定感。又如,大賣場往往將結帳區設在最後,讓欲結帳的消費者一定得經過所有的商品或食品販賣區,增加購物機會。
設計的確可以改變很多事情,但也因為如此,在設計之初便需審慎考量,並掌握欲解決的問題和使用者的需求。一旦搞錯切入點或使用對象,該設計本身可能會延伸新的問題,甚至造成使用者更大的困擾。且有很多設計不僅是給單一使用族群使用,甚至有些設計會同時有2種以上的使用族群。例如,公車上的刷卡機,不只是乘客要刷卡使用,司機也要觀看螢幕,以便得知是否確實扣款。因此在進行設計考量時,不應該顧此失彼,需尋求兩全其美之道才是。
另外,我們生活中所使用的物件很容易會被採用「標準化」來設定,透過「平均值」來滿足「多數者」,而「少數人」通常就只能配合。如果是意見討論,也許還可以採取「少數服從多數」這樣的方式,但有些設備不該只考量到「多數者」的需求,卻排擠「少數人」的權益。例如,去看電影的人有高個子,也有矮個子。座椅的設計若以平均身高進行前後排的高度規劃,還是會讓很多人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被前排的人擋到視野,若能採用前後排座椅交錯的設置,任何身高的人便都可以從前排座位中間的空隙欣賞電影。
事實上,不同使用族群的需求本來就會有所差異,因為每個人皆有著不同的體型、體能、年齡、行為能力、習慣和喜好等。然而,不同的需求並非無法滿足在同一件設計之中。例如,視障者所需要的導盲磚,對輪椅使用者而言是移動路徑中的障礙物,經過時可能會導致其身體疼痛或輪椅翻覆。若將輪椅使用者必經路徑的部分導盲磚去除,既不影響導盲路線,也利於輪椅使用者通過。
套用一個最近很流行的句型:「你想過某某某如何嗎?沒有,因為你只想到你自己。」進行設計或服務時,千萬不要只想到自己,多想想使用者吧!
本文圖文均轉載自: 酷青發聲@Cheers 專欄
訂閱 vide 最新訊息: vide 臉書粉絲頁 http://facebook.com/vide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