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本質之一就是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連帶影響組織結構和溝通慣性。Richard 說:「我們很看重社群。」不只行銷或研究、設計夥伴會高頻率和用戶接觸,從工程師到執行長、共同創辦人也都會跟社群溝通。接著再透過 Facebook、Twitter 等線上管道,再彙整線下活動接觸所收集的資訊,快速做出綜合研判。
Browsing: 研討會
處理牽連複雜的用戶體驗事物,印隽認為首重「識別核心的體驗問題」,緊接對應「我們不對設計團隊去設任何的邊界,這件事情只要你覺得你能搞定,就去搞定,但前提是這件事情是核心體驗。」至於過程中會不會得罪其他單位,他的觀點是「拿結果說話,你沒搞定我搞定啦。」直言特別欣賞 Steve Jobs 說的:「It’s not just what it looks like and feels like. Design is how it works.」
帶隊心法不僅在不同產品線都適用,產生績效的速度還越來越快,比方最早在「購物中心」摸索一年半,到近期的「媒體」只用了半年。探究加速的原因,她說:「同理心要發揮在不同部門,不要只在自己的產品線上。」她舉例最近與行銷部門一起設計會員機制,從實作裡碰撞出要調整的地方,有些是原本從沒想到過的,收穫很大,這就是好的學習。
「研究員的價值在於對世界的理解力」,研究員需要懂得理解周遭的人事物,具備一定的「感覺」,能夠預知趨勢,從而能夠預先準備好各個面向的議題。另外,我認為宜秀老師講到的「研究的積極功能在於研發」,也就是研究員除了做最基礎的研究幫助產品誕生之外,應該主動尋找機會,利用使用者需求來引領技術的投資,發揮「影響力」。
「有沒有想過『=』是什麼意思?」他說,可以用兩個角度來看等號,一個相當於電腦鍵盤上的「enter」,1+1 就執行出 2 這個結論;另一個像天秤兩端重量相等,那要得到 2 這個結果,作法就非常多了。」
吳創辦人道出最重要的關鍵,使用者的習慣是難以改變的,就算改善是好的使用者可能會不習慣而放棄使用。從這個經驗來看,一個成熟的產品正如巨人般,移動或轉身都顯得笨拙、遲鈍 ; 因此從產品剛開始孵育時,就應該盡量完善產品,避免日後產品改版可能帶來的陣痛期。
他接手後比對數據發現網路流量、點擊數與來電數三者比例有點怪,往下挖掘發現 B 顧問有用機器人灌水的可能,此時固然保持推論,但不需花心力細究到底有沒有灌水、怎麼灌的,而是回到 A 客戶的終極目標:提升點擊數與來電數以增加業績。最後,透過視覺設計與 UX writing 排列組合的 A/B testing,扎扎實實幫客戶達成目的。
身為一個產品經理必須要打從心裡熱愛自己的產品,台上的講者們講起自己的產品或執行過的專案,總是充滿熱情,產品經理的初衷是想要把產品做好,因此會衍生出許多獲得答案的渴望與需求。
今年主題「實物鏈 ANIMISM」,將探索人們對於物件的想像,試圖將生活中的物體賦予其新的意義。同時在人工智慧(AI)結合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 AIoT 時代下,重新定義物件與人類互動的新思維。
訪談四位講者過程中,最有趣的莫過於「正打歪著」,意思是發生和目標有顯著差異的結果怎麼辦?一種是直接得正向或反向發展,例如本來要測增加留存率(retention rate),結果留存用戶效果不明顯,但付費者竟然變多了,天外飛來貢獻當月營收;一種是冒出無直接相關但值得關注的結果,好比測付費意願,但意外影響到粉絲數增加速率,就要像偵探一樣去抓出變數在哪裡。
近期國外的趨勢,除了A/B Testing之外,更在乎的是進行一個完整的UX策略思考。它們會把使用者使用這個服務的完整過程都納入考量。A/B Testing已經整合在最佳化轉化率(Conversion Rate Optimization)之中,要能從巨觀上結合商業思維,接著從細節中找到使用者真正在乎的痛點,如此,才能進一步地提升服務的品質。
文/ 趙翊君 8 月 26-28 日即將…
設計師應該告訴其他團隊成員用戶的需求是什麼。設計師或許無法決定這個需求要如何平衡受益和成本,以及要分幾個階段實現,因為這更多是一些商業和成本決策,但是交互設計師必須要代表最終用戶發出聲音,這是交互設計師的基本職責。
關於 VR,我們還需要考慮的是道德問題。關於道德的爭論中有一點是關於有多少廣告將進入這個數字世界?它們將以什麼樣的方式進入?因為如果它最後只是變成了一個混亂的營銷流,充斥著更多的購買信息與廣告,又怎麼能幫助改善我們的生活呢?也許更好地獲得消費產品也是生活的目的,但也有一些藝術家,他們的議程更難商業化。我們還是拭目以待吧。
由於沒有面子問題,大家可以坦白地把想法攤出來,「溝通是一件最困難的事,這是很多公司不論從 0 到 1 或從 1 到 N 的關鍵」,他看得很明白、體會得很深刻,表示「進步,來自於誠實的溝通。」包含他們四人和父母之間,都經歷過一段需要用力溝通的日子,幸好彼此開誠布公,家人逐漸理解以後,從起初反對逐漸轉為助力,比方現在新辦公室的地點,就是 Arnold 家裡幫忙找的。
全球有 50 多個分會、以女性設計師為主的實體社群 Ladies that UX(簡稱 LTUX),自 2015 年起,每年由會員甄選一個城市舉辦國際 Talk UX 大會,今年台北市雀屏中選,將於 10 月 20 日~22日在三創園區舉行,這也是該大會繼 2015 年英國曼徹斯特、2016 年美國亞特蘭大後,首度開進亞洲。LTUX Taipei 總監、Talk UX 2017 主辦人 Jane 表示,台灣設計實力亞洲第一,先不說人才常被國際企業挖角,單看 iF、紅點等大賽,台灣的獲獎成績在國際間早已有目共睹,「我們不缺人才,不缺國際化的程度,只缺被看到的機會。」
UX Writer 面臨的工作挑戰:必須先了解許多技術性的專有名詞,再將它們轉譯成一般大眾可以明白的文字。這當中需要考慮的是:如何把後端發生的事情轉譯到使用者的螢幕中?如何讓軟體中的語言更人性化?這些思考最終可以歸納成三個寫作原則。接下來她透過使用者輸入錯誤密碼的系統提示修改歷程,說明 Google 如何實踐以使用者為中心思考的文字用語。看完一個系統提示的修改演進後,我感到真是不能輕忽每一個字所背負的使命,而且文字和語言無論任何時候都是帶有力量的!
Google 如何制訂 content strategy?一個大原則,就是 Focus on the user 「專注於使用者」。Maggie Stanphill 指出,這個大原則是由 Content「內容」開始的,包括 text「文字」、 reviews data「評論數據」、 imagery「圖像」,透過這些組成「內容」的要件,我們可以製作發展與產品相關的訊息和體驗。
「今天如果一個部門去年業績做到 10億、今年做到 30億,那明年應該 KPI 應該訂多少 ?」我們都以為會是 70 億、80 億的數字,但道恪告訴我們:「阿里的文化會訂出 150 億的 KPI。」道恪對我們解釋:為了要讓組織保持指數型增長,組織文化應該要能使每個人都跳脫貫性思維、跳脫舒適圈、持續學習新的方法,接著成功應用到戰場上廝殺,否則一個無法進步的企業就只會迎來死亡。
2017 年主題為「轉型.向上 (Transformation)」,意為未來的創新設計將融合跨界專業,因此兩天議程,與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協會、台灣互動設計協會、智榮基金會龍吟研論、DITL、方略管理顧問、台北市電腦公會等友團聯手邀集 18 位來自台、美、德、中跨領域專家前來分享,總移動里程近四分之三個地球。
A/B Testing 上,我們通常會有實驗組與控制組(也稱對照組);控制組是原先的版本,實驗組是你想嘗試的改變,這個改變就是你的「假設」。有了假設,根據假設設計「實驗」、收集資料;然後我們會開始解釋這些資料,越合理越好。這些解釋到最後會有個「結論」,決定這個假設是否為我們希望的結果。整個流程不斷重複驗證,就是一系列的實驗,最終能導向更具說服力的設計。
引導師的工作,不是告訴學員,哪個方向是對的,而是要讓學員知道,還有很多不同的方向。例如,學員發現顧客喜歡親切的互動,所以學員開始思考怎樣的點餐方式可以展現親切,但是卻卡住了,你可以試著跟學員說:「點餐一定是顧客點嗎?」,讓學員開始思考店家如何幫顧客決定餐點,看看學員能不能舉出例子。
從 CX 、UX 到服務設計,都開始越來越重視與商業的結合。不僅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也要對市場、企業組織、商業策略等有足夠的了解,方能給出滿足使用者需求同時創造商業價值的雙贏解決方案。市場上不斷出現的「商業+設計」併購案-最近的例如 2016 年 9 月美國知名的創新設計顧問公司 gravity tank 加入了 CRM 大廠商 Salesforce,麥肯錫買了歷史悠久的設計顧問公司 Lunar 之後,11 月又買了另一家老牌設計顧問 Veryday)-也再再呈現了這個趨勢。
想了幾個熟悉的事物來類比「資訊架構」,覺得攝影「對焦~測光」約莫可以比擬。不是構圖,是對焦~測光。因為有了這一段,構圖才能被清楚看見,進而產生意義。否則任憑你構圖再絕妙、timing再準確、麻豆再正點,也是枉然。
最戳中我的一段,是說台灣人都很用力學習,非常認真抄筆記、拍PPT,不過在這種一年一次的大場合,記得把握「交流」。講得很輕,意思很重。
Nor Chen(陳啟彰)在HPX 88講到受邀擔任 UF 2016 工作坊導師,提到「用語」,以往台灣人去,都是講對方的話,然而因為《康熙來了》,大陸人是聽得懂台灣用語的。我聽了覺得,入境隨俗很好,卻也不必凡事巴著人家大腿,適度地展現自己,才讓人印象深刻。「家鄉味才神氣」,是啊,料理界不也這樣,星級主廚也流行在地食材、家鄉手法。
從生活型態脈絡來分析,活躍熟齡者更深層的需求在心理面,這是一般科技業者比較探查不到的,比方儘管腿腳不便,依然喜歡騎機車、開代步車趴趴走,其實是對行動自由的渴望;單看「點對點交通」這一項,就可衍生許多創新的物聯服務。同時別忘了,他們的子女也是潛在買單者。
從事服務設計工作,我們對於串接一直都很忽略,我們看的都是消費者,以及要被執行的事,但千千萬萬不要忘記,如果您也曾經聽過我講服務設計,「場域中的所有人,都該被視作顧客,」而今年,我對於這件事感受特別深,也從這次年會阿里巴巴的案例中印證,「人」終究是服務設計的主軸,才是唯一的關鍵啊,不論科技進步的什麼程度。
唐玄輝老師指出,創意與創新的差別,在於是否具有商業化價值,一個人或一群人的創意或許無限,但是實際上能付諸執行而且值得商業化的,比例時常不到1%。
在這個已經不太用CD聽音樂的時代,旋轉的CD片會「吹出音樂」這就是利用整體情感經驗來創作的案例。遂以冰山理論來說明,在水面上可見的冰山為意識(pain point),在水下的為潛意識(cool point),其實很多用戶想要的部分是落在cool point,但通常用戶不會表達出來,要透過發掘方法去探索用戶的潛意識。如同賈伯斯說的「用戶的工作不是知道自己需要甚麼」,故要有好的設計必須要探究用戶的需求。
除了遊戲產業以外,VR也具有醫療可能性的潛力。例如:針對恐懼症的治療。VR的醫療應用最終目的並不是將患者的心理因素完全根除,而是先讓患者在虛擬環境當中進行體驗給予刺激,試圖提高患者未來接受治療的意願。
胡裕昌指出,從過去到現在,大家一直在強調如何做出好的產品、好的使用者經驗,但更應該先考慮如何提供創作者好的環境,讓交流過程更流暢,以利這支美國部隊與韓國本部一起合作,融入公司的產品開發流程,並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價值。
台科大工商業設計系副教授唐玄輝指出,設計史上有個經典案例:英國電信(British Telecommunications,簡稱BT)曾經為老年人開發一款電話機,大字按鍵、大音量,可以和助聽器連結,功能單純、造型樸實,一點也不炫,本來認為這麼簡單的話機,只有小眾市場買單,結果上市以後大賣,BT趕緊做了調查,才發現許多公司的秘書小姐會買,原因是她們每天要打無數通電話,這款大字鍵話機按錯機率最低,對提升工作效率很有幫助!
– 三星電子使用者體驗總監胡煜昌:台灣人需要試著開創自己的想法,從個體出發去思考自身價值與企業價值。
– AJA Creative使用經驗總監陳文剛:好的設計師設計產品,好的主管設計團隊,好的領導人設計文化。
– 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協會理事長蔡志浩:台灣文化不容許失敗,但創新的出現需要大量失敗。
– 交大傳播所長李峻德:T型化人才日趨重要。
– 北京清華大學教授饒培倫:UX是一個「雙向管理+溝通」的問題。
– 澳大利亞人機介面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杜本麟:創新不只是Top-down的政策支持,也是Bottom-up的活動支持。
機已經成為操控現實世界的遙控器。在手機上,你不只可以讓訊息出來,現在也可以讓貨品過來,讓車過來,或者讓美甲師過來。這也意昧著,遙控器指向的生態體系才是更重要的設計對象,我們怎麼去設計內容、商品和服務的流動,以及人們進行社交互動的機制。
設計跟創新是兩種不一樣的做法。今天在大會上大家都在講數據導向的設計,你已經有一個產品,你要怎麼優化,怎麼迭代,數據很有用,因為你可以看到使用者的行為。創新有時候是沒有任何基礎的,當你在從零到一,從無到有的時候,是還沒有任何可參考的數據的。所以我常常說你創新的能力就是你對事物的洞察能力,你的洞察的源頭是什麼?就是觀察生活中的矛盾。
為什麼要跨足實體店面的設計?McKinsey 的研究報告指出,有 50% 的購買是源自口碑的影響,而口碑的來源有 80% 是來自直接互動下的體驗。所以如果想要創造獨特的體驗、在顧客心中建立獨特的品牌形象,如何創造線上線下一致的優良體驗,便成為極重要的課題。
最後一場演講,是由釋傳觀法師主講 Emptying Ourselves。聽完整場演講後,我只有一個心得:只要注重使用者經驗的,不管在那個職業,都可以成功。一個和尚,從一碗叻沙(新加坡咖哩),講到人和世界的關係,到自我建構,到無我,每一個轉折,都是順著思考,順著需求。UX 相關的聚會,難道一定只能請到大師嗎?不是相關領域的就不能受邀請嗎?主題比較重要還是內容比較重要?
來自韓國的 NAMU Inc. 脫穎而出,獲頒評審團「TRANS新創團隊大獎」。NAMU Inc. 號稱是「姿勢不良的矯正者」,他們設計穿戴式裝置「ALEX」,能追蹤頸椎姿態,藉由提醒使用者透過維持頸椎的正確姿勢,來根治因姿勢不良導致後背疼痛的困擾。
– 杜本麟老師:最重要的是要有Global View、International Standard。
– 陳文剛老師:無論是要用創作的手法或是服務設計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能解決主要的問題。
– 李蔡彥老師:走自己的路比走成熟的路好。HCI領域還有很多潛力,機會還很多。
– 陳玲鈴老師:年紀不是問題,30年可以發生很多事,鼓勵年輕人先衝衝看再說。
– 紀懷新Ed老師:勇氣是關鍵,有勇氣爭取機會,就能帶給你無法想像的結果。
德國iF國際論壇設計有限公司亞洲子公司總經理 李建國:台灣學生的創作能力其實是相當有潛力的,可惜的是沒有能夠幫助學生把作品實現或商品化的管道,像許多韓國或中國的獲獎作品,也都能在台灣學生的作品上看到,不過差別就在於是否能真正將它們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