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CHI 2016第二屆臺灣人機互動研討會 會後筆記

0

文/EJ

TAICHI 2016_1

緣起

TAICHI 2016 為臺灣人機互動學會的年度會議。本次會議的主題為「Technology, Design, People(科技, 設計, 人)」,揭櫫人機互動的重要基礎,以及未來人機互動研究邁向多元融合的目標。

徵文主題

  • User Experience and Usability
  • Specific Application Areas
  • Social Computing and 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 Games and Play
  • Design
  • Understanding People: Theory, Concepts, Methods
  • Technology, Systems, and Engineering
  • Interaction Using Specific Capabilities and Modalities
  • Interaction Techniques and Devices
TAICHI 2016_2
▲透過社群的力量,此次研討會動員的資源。

以下內容為8/24、8/25兩天議程重點摘要。

Day 1 – 8/24

Keynote Talk 1Ed H. Chi 紀懷新(Google Research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講題:Optimizing User Experience in the Age of Machine Learning and Data Science(在機器學習和資料科學的時代裡如何提升用戶體驗)

TAICHI 2016_3

Ed H. Chi(紀懷新)老師現在Google擔任 Senior Staff Research Scientist。 每7年換一個研究領域,工作就是他的專長,也是他的興趣。開場主講和大家分享他在Google的Machine Learning and Data Science經歷。

▲Ed老師分享,Data Science(資料科學)關注的主要是Measurement、Impact。
▲Ed老師分享,Data Science(資料科學)關注的主要是Measurement、Impact。

如何應用HCI領域中的Data Science 、Machine Learning(ML)的技術,去了解使用者和創造愉悅的體驗給使用者?

TAICHI 2016_5

應用Data Science、Machine Learning(ML)的技術做數據分析,了解使用者行為。例如,Ed老師帶領團隊跨領域合作,曾經分析Wikipedia的文章數演變,到Google多元服務。其中,老師強調:

最賺錢的不是單一專業領域/Data provider的人,而是做為團隊領域橋樑的溝通者(Bridging Consultant)!

TAICHI 2016_6

TAICHI 2016_7
▲Ed老師展示一系列的演算法、數學公式、微積分講解分析結果。
▲結論
▲Ed老師結論

雖然已經很用力的在吸收消化,不過還是無法以數學家的頭腦來解釋數據分析後的結論。以身為設計人出生的角度去解釋,Ed老師想傳達的想法,大概就像如果要設計一個為了滿足大家需求的產品,而把所有「功能」都加上去,產品就會變得相當複雜難用。因此專注於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目標族群要鎖定主要使用者。

▲Research mission: Utilize machine intelligence to optimize user experiences
▲Research mission: Utilize machine intelligence to optimize user experiences

在HCI的領域裡,舉凡Internet of Things(IoT)/ Maker movement / Data science / Customization / Machine Learning…優化用戶體驗,可以從了解使用者開始。

Keynote Talk 2 : Henry Duh 杜本麟(University of Tasmania)
講題:Interaction Design Issues of Augmented Reality System(擴增實境系統的互動設計議題)

TAICHI 2016_13

杜老師目前任教於University of Tasmania,曾拿過跨領域學位有Psychology,Industrial design and Engineering。拿到博士學位後,前往NASA-Johnson Space Centre參與Virtual Reality(VR)研究計畫。

最近新潮的熱門話題AR、VR,其實在許多經典電影,例如:Star Wars、Iron man、Avatar中,就能看到像是未來的人機介面(User Interface)展示。

TAICHI 2016_14TAICHI 2016_15

不過AR/VR發展,似乎已經到了成熟階段。HCI、CHI的發展Timeline,從Brain-Computer Interface、Human Augmentation、IoT、Wearables穿戴式裝置,到後期低幅度漸成長的AR、VR,手勢辨識、3D列印。至今,連遊樂園都採用VR來增加娛樂產業的商機。

TAICHI 2016_16TAICHI 2016_17

最近兩年的VR發展,已超越了過去10年。杜老師建議,台灣硬體開發,尤其是代工,在世界上雖然已享譽國際。但是不僅是台灣,UX領域(包括Interaction、Hardware、4K display)及未來AR/VR產業的發展,就算AR相較於VR發展算是較為成熟,但當今首先應關注的還是要著重在AR/VR的「content」。再來就是技術應用與開發。

AR/VR技術應用與開發的未來趨勢,杜老師提及information representation、information filtering,例如,如何傳達給使用者的重要資訊,及如何過濾多於的資訊。

TAICHI 2016_20 TAICHI 2016_21

TAICHI 2016_22
▲未來AR/VR產業的工作者,誰能賺最多錢?新創團隊的機會在哪裡呢?

VR頭戴式裝置,這麼多家廠牌,但其實一個Cardboard就能達成虛擬實境的效果。那麼是開發HMD還是SDK呢?杜老師說,既不是programer也不是3D model Designer,而是「AR/VR 的UX Designer」,尤其是中國。

最後老師問大家的Vision是什麼?是要往industrial impact 還是academic impact呢?

Q&A

因為老師曾經在NASA做post doc research、也在新加坡及澳洲工作過;觀眾提問,如果未來想在海外工作(post doc或一般工作),有沒有什麼建議?

杜老師說,最重要的還是語言。海外工作,只要看懂英文,都可以投履歷,不過就等於是你在跟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人在競爭。PhD畢業在澳洲工作,年薪約200萬台幣,在新加坡工作年薪約5萬美金,不過要應徵海外post doc工作,至少要10篇以上論文,且最好都要畢業於名校,例如:Georgia Tech、Stanford…,因為研究單位會跟你說,他們paper投哪(IEEE、ISMAR…)就要跟著投。

大會晚宴

TAICHI 2016_23 TAICHI 2016_24

Day 2 – 8/25

Panel Discussion:The Present and Future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大師論壇:人機互動的現在與未來 

論壇與談人:

  • 陳玲鈴,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紀懷新,Google Research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 杜本麟,University of Tasmania
  • 李蔡彥,Ministry of Education &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 陳文剛,AJA Creative

TAICHI 2016_28

論壇一開始,由每位大師上台簡短分享5~10分鐘的業界/學術界的CHI現況與分析未來CHI的趨勢。首先,由陳文剛David Chen,介紹AJA的服務項目,關注在Business、UX。強調UX-U=X,好的設計,要有好的用戶體驗。

TAICHI 2016_29

David老師強調:解決問題,創造價值。

TAICHI 2016_30

第二位,李蔡彥老師,教育部科學與資訊教育司,為這場論壇的學界代表。

李老師跟大家分享,無論是學界或業界,最常聽到的就是「跨領域」一詞。工作的人才需求,要的是T型人才、跨領域人才,要能解決世界真實的問題的人才。最後,老師鼓勵大家,跨進資訊領域不難,跨出去較難。

TAICHI 2016_31

第三位,陳玲鈴老師,第一批台灣教育訓練出來的工業設計師。鼓勵大家專精於自己所投入的領域,像是平面設計師,就要懂得四色印刷、紙材,考量印刷技術;而換作是HCI領域的工作者,除了懂程式,也要懂得美學(UI介面設計、色彩媒介)。

第四位,紀懷新Ed老師,謙虛地說自己不敢當「大師」,在老師心目中真正的大師是誰?他說,無論現在未來,要去了解HCI真正的過去。像是HCI的始祖:Allen Newell、Douglas Engelbart。有時間必定要看The Mother of All Demos, presented by Douglas Engelbart(1968)

HCI主要三個Component: Computer、Human、Interface。而Ed老師選擇專精的方向是Computer。Stu Card是Ed老師的mentor,而Stu Card的mentor則是Allen Newell。Stu Card、Allen Newell、Douglas Engelbart、Herb Simon才是Ed老師心目中的大師。

過去的大師們一開始並不是從HCI的角度,而是從Psychology Human的角度跟Human Interaction結合。而當今什麼東西都冠上Smart、Interactive、Intelligent的名稱。Ed老師認為,HCI應該要回到他們真正的「根」,未來真正應該要做的方向是Augmented Human Experience。

第五位Master,杜本麟老師,問問大家,你想要的東西是什麼?你的Vision?想要Persuade什麼?

老師過去曾遇到的問題是,是要Follow 其他名校(MIT、Georgia Tech…),注意其他老師在做什麼,創造什麼名詞?或是想辦法創造名詞。

在台灣時常出現UI之「神」或UX「大師」的稱呼的人,當作自己的Role model不錯,不過要思考Vision,參考過人的經驗,夢想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根據HCI工作現況,主持人最後請每位老師勉勵後輩。

  • 杜本麟老師:You don’t need to worry about your job. 找工作不難,最重要的是要有Global View、International Standard,找自己「喜歡」的工作最難。
  • 陳文剛老師:會升值的maker,講話最大聲。無論是要用創作的手法或是服務設計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能解決主要的問題。
  • 李蔡彥老師:走自己的路比走成熟的路好。HCI領域還有很多潛力,機會還很多。
  • 陳玲鈴老師:年紀不是問題,30年可以發生很多事,鼓勵年輕人先衝衝看再說。
  • 紀懷新Ed老師:Data provider如何make sales;決策圈Decision maker的圓桌,最困難的問題是溝通,需要了解各領域的專業。決策者如果能把設計放進去,誰產生較大的價值,講話就能比較大聲。最後,勇氣是關鍵,有勇氣爭取機會,就能帶給你無法想像的結果。

延伸資料

Taichi 2016官網
Facebook粉絲專頁:Taichi 2017
TAICHI ’17 = 一起(Together)
在台南舉行,主題跟Together有關:Embrace Data

TAICHI 2016_33

TAICHI 2016_34 TAICHI 2016_35

 

Shar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