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雅中
上一次去新加坡是 25 年前的小時候,我已經沒什麼特別印象了。整理的大家對於新加坡的幻想,到底新加坡是一個怎樣的地方?面積比台灣小,卻發展的比台灣好?國際化?大家都很有錢?每個人都說著很溜的英文?
這次的 UXSG 大會的主題是 Transformation,副標為 Society, Communities, Products and Services, The self。就如同大家對星國的認識,是一個國際化、以金融服務業及貨運運輸業為主的國家,在東南亞和紐澳、歐非之間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這樣的一個國家,舉辦了 UXSG 這樣活動,我猜想他會討論很多很國際化的議題。
但是我錯了,大部份的與會者和主題都是圍繞著星國,一些較本土的議題。
不過其實這次的大會,帶給我很多靈感和衝擊,並且 UXSG 是我近期參加的許多 UX 相關活動裡,較為注意細節的一次,讓我感到十分的驚喜。
1. 百分之百的退費,或者是轉讓
首先,在票務的部份,大會方就提供了相對友善的退票方式,只要在大會開始前的 40 天取消,可以 100% 退費。如果要轉讓給其他人使用,只要在大會開始前 26 天向大會申請,即可轉讓。
2. 使用 Slack 發佈消息
大會開始的前兩週,我收到了一封 email,內容是大會創建了一個 Slack 頻道,會不定時的在上面發佈訊息。Slack 的好處是大會如果有重要事情宣佈,訊息都會自動發送到每個人的手機中,較使用電子郵件或是網頁的方式都來得有效率。另外是 Slack 裡的機器人可以代為回答問題,比方可以問機器人下個 session 是幾點開始?或者是詢問附近的地鐵站在那?雖然 AI (人工智慧)還是有些限制,所以大會也設立了大使頻道來真人回答問題。
3. 大使(Concierge)的協助
大會提供了大使的服務,這個服務類似於管家的功能。除了有實體的服務台外,在 Slack 裡的大使也可以回答較為複雜的問題。像是其中有一天的 Lunch out,我到了餐廳後找不到工作人員,就是透過 Concierge 的功能詢問。
4. Lunch out experience
第二天的午餐為 Lunch out,大會提供了十間餐廳的選擇,包括日式、韓式、美式、法式、素食餐廳等,讓與會者可以挑選想去的餐廳。大會第一天開幕時也提到,這是上一屆大會時被評論為最希望被保留的項目,所以他們就在這次大會繼續辦理。最大的挑戰是要將好幾百人帶出會場,到指定的餐廳點菜用餐,再回到會場,又不能耽擱到下午的議程。我選的是泰式餐廳,大會提供了三樣主菜和三種飲料加快點菜和出餐的速度。Lunch out 的好處是比較放鬆,離開會場的聊天讓大家也比較輕鬆,也趁機認識了幾位新朋友呢!
5. 使用 Pigeonhole 作為 Q&A 的工具
大部份的研討會在講演後的 QA 時間,大多都是舉手發問,這樣的結果就是先搶先贏,發問的品質很難控制。某些比較內向的與會者,心中可能有很好的問題,但因為不敢發問或太晚舉手,讓這個機會就流走了。UXSG 大會使用了 Pigeonhole 這個網站做為 QA 時間的工具,每個發問都必須先被發佈到對應的頻道內,與會者可對任何問題加分,越高分數的問題會越往前排,主持人就會依照問題的熱門程度來請主講者回答。
但這樣的流程也不是沒有缺點,如果有一個很好的問題,較晚被上架,被推到前面的機會就比較低了。
6. 大會工作者的制服有兩套
這次我注意到大會提供了兩套不同顏色的衣服供工作人員使用,第一和第三天他們是穿著黑色的 T-shirt,第二天則是深灰色。筆者還記得在今年西雅圖的 UXPA 大會上,和志願者聊天時,聽到他們提及了大會只發給一件衣服,要連穿四天,到了後兩天甚至有些工作人員身上已經有異味了。
這是個不起眼的細節,但卻讓與會者和工作人員的體驗會更佳。
7. 在地化的食物和飲品
這次大會的三間贊助商 Titansoft、Foolproof 和 Netizen eXperience 分別提供了大會咖啡、冰淇淋和開幕酒會,這樣的贊助方式很有趣,因為其中咖啡和冰淇淋都是本地知名小店,連續提供了三天的戰鬥力。這讓筆者不禁思考,或許台灣的研討會贊助商也可以請出像生態綠、正當冰、深藍咖啡館這種當地的店家提供餐點。
另外一提的是第三天中午的自助餐,大會提供了像海南雞、沙嗲等星國當地食物。主辦單位讓一個研討會不是只是開會而已,更是一個讓與會者認識當地的接口。
8. 和尚也談設計
最後一場演講,是由釋傳觀法師主講 Emptying Ourselves。聽完整場演講後,我只有一個心得:只要注重使用者經驗的,不管在那個職業,都可以成功。一個和尚,從一碗叻沙(新加坡咖哩),講到人和世界的關係,到自我建構,到無我,每一個轉折,都是順著思考,順著需求。UX 相關的聚會,難道一定只能請到大師嗎?不是相關領域的就不能受邀請嗎?主題比較重要還是內容比較重要?
我反覆問我自己,坦白說我不知道。
前陣子和在深圳的友人討論到了中國 User Friendly 大會的事,然後也在 Facebook 上看到了台灣 10 月中要舉辦的論壇推廣,心中百感交集。一直以來,我們都把大師和企業成功者奉為圭臬,但大師永遠講的都是那一套,因為成功者只有一個成功的經驗,就可以不斷的說嘴。但我們卻看不到失敗者的經驗,或許那些和凡人相同,大部份時間都會失敗的例子,才是值得好好探討和學習的。
我自己對台灣社群最擔憂的,就是單一化的問題,參加來參加去永遠都是同一群講者和類似的主題。這個問題當然不是只有台灣有發生,連中國這也是。翻轉的方法並不是去檢視那群分享者,而是反過鼓勵所有坐在台下的人出來分享,每個人都有改變世界的機會,每個人也都有分享知識的能力,那為什麼我們不試看看呢?
後面附上一些 Quote,是這次大會裡比較有趣的:
“Why this is impossible” to “What can make this possible”.
Transformation is a mutual process.
Design is changing company culture.
We become what we behold. We shape our tools and then our tools shape us.
Change is painful. If you stop before the end line, it’s nothing.
You are nothing, but nothing is everything.
最後附上六場 Keynote 的視覺圖象記錄,請享用。
本文授權來源:啊不就好棒棒,UXSG 帶給我的靈感與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