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Bit 在本文從分析汽車網站使用者行為切入,歸納五大常見的網站使用者行為與心態(同樣可以應用在其他類型的網站),並提出簡單的網站設計應用
Browsing: 洞察
前不久,高鐵票設計引起一陣廣泛討論,vi…
當有80%乘客用紙票,與當有80%用手機…
設計不只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更是連結人與人間情感的中介,如果能善用票卡,在功能性之外,賦予更多的意義,檢視並重塑「服務旅程設計,將可創造異想不到的新價值
在所有從事 UX 或使用者中心設計的團隊中,可以粗略的分為公司內部團隊或外部顧問團隊。這兩者到底有什麼不一樣?我該選擇哪個?
訪談前需要了解受訪者的家庭背景、失能的成因、工作上的轉變等等,以避免訪談過程中太快挖掘較深層想法,過度刺激受訪者
同理心的意思是說,你要試著跳脫並挑戰你既有的成見與認知,把理所當然的語氣如『我想的沒錯」,擺到一邊,唯有如此才能發現事情的真相……
Flurry 觀察到,整體的行動使用數 (sessions) 成長了58% (行動使用數是指使用者打開某個應用程式)。除了遊戲類別,其他各類別的應用程式都有顯著的成長。其中個人化、新聞和雜誌及生產力工具類別更都有超過100%的成長率!
對使用者經驗職務需求還沒形成普遍共識,於是找到適合的工作更顯得困難了。除了找到懂得 UX 價值的公司外,也許也該問問自己:在履歷中充分展現了 UX 人的價值了嗎?
從IBM 公司近期的報告指出,2015年消費者在行動裝置上的流量首次超越PC,且占總流量近60%。此外,在網購星期一銷售額的成長更超出預期,根據 Adobe 數據報告,僅僅當天的銷售就高達30多億美金,較於去年成長16%。
文 / beBit 現今的智慧型手機幾乎…
憑著現場理解,似乎以網路訂菜、捷運站取半…
從2015年三月底開始傳出的臉書新聞整合…
平均一位美國人花費於 App的時間約為198分鐘,相對的,花費在電視上的時間僅僅為168分鐘。使用者平均每天花費在行動裝置的總時間約為220分鐘 。
許多台灣企業還只關注營收成長、利潤率、EPS 等營運落後指標時,許多歐美企業早已開始使用一種先進的追蹤長期成長的領先指標-NPS(Net Promoter Score)。
訪談是實務的學問。方法工具可以學習,但切勿死背硬記不知變通
開始思考整合AR 和 VR 產品 兩者的可能性。像是在 VR 眼鏡的外側加裝鏡頭和麥克風,在某些時候也可以提供外在的影像和聲音,不管是與現實脫勾的安全性問題,以及和其他物件的互動問題
近年開始安裝至儀表版上的大型 LCD 顯示器,除了顯示時速及車輛狀態以外,還可以顯示導航資訊。駕駛人也不需要再將視線移至中控台的螢幕,讓行車更加安全。
我一直和自己說,過多的評論只會帶來更多的不適,不過為了智慧而智慧,最終只讓智慧不再智慧,火還是會燒回自己身上。
隨著社群平台與搜尋引擎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人透過搜尋引擎直接搜尋商品,或從 Facebook 和 Line 官方帳號等發送的促銷訊息連結到購物平台
行動與社群是現今數位行銷領域的兩大發展重點,然而各企業在策略擬定上還有哪些需要加強的地方?此外,在2015年即將劃下句點的此刻,回顧過去一整年,數位行銷領域又有什麼重要的變化?
本文是摘要 資策會 MIC資深產業分析師…
阿里巴巴用戶體驗研究專家 張必勇說明數據分析讓設計人員得以「知其然」,想要進一步知道他們為什麼會做這件事,則需要透過傳統研究方法進而「知其所以然」。
攜程 UED 高級用戶研究經理分享攜程在行動化歷程所面臨的各式挑戰之外,也涉及攜程 UED 團隊平衡設計與商業利益間的方法。
可口可樂在瓶身標籤印上人名的創意,巧妙地抓到消費者心理,創造驚人銷售佳績:全球 70 多個國家加入這個活動,各式「客製瓶」合計賣出超過 1 億 5 千萬瓶!
紐約時報》報導透露臉書即將推出自己的新聞整合平台,合作新聞媒體發布的新文章之後將直接在平台上刊登,而不再是以網頁連結的方式呈現。
六月底美國銀行發佈了一份消費者行動端行為研究的報告,該報告指出,有71%的使用者習慣讓行動裝置一直保持充電狀態,即便睡覺時也習慣將智慧型手機放在身邊
有幸接觸蕭瑞麟老師的這本大作,領受他的思維邏輯,以下就是我對於這本書的心得
找 UX 工作的一個重點,就是不要用找 UI 工作的方式去找,不要只是給別人看 UI 作品集,甚至連 UI 都不要先拿出來給別人看,要先給的是 UX的過程
承接<<我該如何進入 UX 產業?業界專家告訴你>>的上篇,Conversion Lab 的作者們也針對幾個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UX 領域中的選擇包羅萬象,從用戶體驗設計師 (User Experience Designer)、交互設計師 (Interaction Designer)、用戶研究員 (User Researcher)、產品經理 (Product Manager) 等都或多或少跟UX有點關係。
說是符合使用者經驗,但骨子裡希望叫使用者幫忙決定我們的產品方向與設計細節。說穿了,這跟「希望老闆幫忙決定,希望老闆證明我沒錯」是一樣的意思。
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不斷擴充市場規模和旗下產品的臉書,將有可能在最近推出自己的新聞整合平台。如果新聞平台推出,未來合作新聞媒體所發布的文章,將直接被刊登在該平台上,而不再像現在以新聞網頁連結方式分享。
在快速變動的商業環境中,許多公司無法允許 UX Researcher 有足夠的時間去做研究,這是因為快速變動所產生的先佔者優勢大到一個程度的時候,企業傾向於快速在市場上推出產品取得先佔者優勢
多數網站經營者皆致力於優化網站首頁至轉換頁面的引導,然而卻未能有效提升轉換數;原因在於經營者經常忽略使用者多方來回比較、重複造訪以進行決策的特性。
App Annie 2014年第四季的報告,該季度全球 App 的營收中,台灣排名第十,對眾多開發者而言,台灣無疑是理想的產品根據地
想像一下:一個剛來到台灣的外國人,要怎麼知道一碗賣70元的小碗滷肉飯是貴還是便宜?在西門町與東區買衣服在觀感上有什麼差異?用中華電信與亞太分別會帶給人什麼印象?
本篇文章介紹提高住宿商品銷售量的網站設計技巧。前篇文章提到了活用「搜尋行為」以及「照片的魔力」,本文接續介紹「使用者評價」、「地圖」、「住宿專案」等會如何影響使用者行為。
亞洲在全球行動裝置的革命中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2013年Flurry的報告指出,中國已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智慧型裝置市場
使用者在搜尋旅遊資訊或訂購商品時,網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管道。搜尋資訊的過程中,使用者會瀏覽及使用的網站範圍廣泛,涵蓋了旅遊網站、飯店網站、民宿官網、部落格、社群……等。
你真的了解你的用戶要的是什麼嗎?你的產品在他們心中的地位又是什麼呢? 這些問題透過由龐大資料庫所產生的「用戶輪廓」分析,可以快速清楚地得到解答。
智慧型手機的人口呈現日益增長的趨勢,也成為各個企業的高度焦點。即便是像貸款這種需要花較多時間,且資訊量較大的商品,也有約四成的使用者是使用行動裝置搜尋
許多企業主也常常會問:「我想讓產品快速成長,什麼指標是重要的?」遺憾的是,萬用指標並不存在,隨著產品性質、成熟度的不同,關鍵指標也不盡相同。
思考是比設計更為重要。學會思考,就要先了解脈絡。由脈絡來思考創新,就能看見組織內的作為,透視機構的制約,也才能設計出令人感動的創新
行銷策略制定的難題是如何配置各項行銷資源,要深入了解自家使用者的特性,並了解不同行銷管道是否能與使用者的特性搭配。
上週推出了「北上廣深生活大揭秘」後,立刻被朋友圈狂問:「你們為何不說說男人是不是回家吃飯了?」、「不回家吃飯,那去幹什麼了?」
中國都市人的「戀家度」明顯下降。在北上廣深,都市人能夠準時回家吃飯的人數比例,不足50%,而在互聯網及IT公司集中的地區,晚上準時回家吃飯的比例只有四分之一。
FIND Day 提出 V.A.L.U.E. 五大心法,即從創新視野的角度出發(Vision),解析智慧聯網的商業模式(Analysis),提出未來生活想像(Life),看見影音媒體的群眾力量(User),進而發掘潛在的消費者商機(Explore)
日本學者長町三生在1970年代提出「感性工學」,橫跨多個領域如心理學、工程學、美術設計等,指出設計產品要以消費者為中心,從理解消費者的感性開始,找出大眾在其情感體驗上真正想要的商品是甚麼。
物聯網接續在大數據之後順理成章的響應起來,物聯網看得見摸得著,也是人類從19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 第一次考量地球永續的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