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 Happy UX 2013 快樂使用者經驗設計論壇,”UX 全球報導”內容。
文 / 朱文心
感性工學牽引出使用者經驗
日本學者長町三生在1970年代提出「感性工學」,橫跨多個領域如心理學、工程學、美術設計等,指出設計產品要以消費者為中心,從理解消費者的感性開始,找出大眾在其情感體驗上真正想要的商品是甚麼。
馬自達(MAZDA)汽車公司進一步與長町三生合作實踐這套理論,1989年推出的 MX5 小型雙人敞篷跑車,全部以感性工學為基礎量身打造。在當時一片以追求大馬力為趨勢的汽車市場中,MX5滿足年輕人喜歡一坐上跑車立刻催油門,發出嘰嘰嘰的聲音;輕便外型與拉風的催油門聲音,和年輕人享受自由自在駕駛的快樂有所連結,讓它在上市第一年隨即在北美大受歡迎,在汽車業掀起一片感性工學風潮,延續至今,2011年的 MX5 新系列依然銷售亮眼。
「探詢企業需求並連結消費者心理,透過調查掌握大眾的情感取向,再將分析結果作為模型設計,進而以實驗驗證之後產出商品。」這個將感性工學套入市場機制的成功模式,是否感覺有點熟悉?現在當紅的「使用者經驗(User Experience)」,其實踐流程都和日本來的感性工學十分相似。
日本科技業的理性傳統:使用者經驗邊緣化
現今日本,許多生活中常見產品依然有感性工學的影子;但在新興的科技製造業,一直以來都把具有悠久歷史的人因工程(ergonomics)奉為圭臬。人因工程探究人與機器、環境的相互作用,雖然也分析人們的心理,卻多了好幾分科技距離感,少了些對使用者「愉悅感」的關注。
同時具備科技與商業背景,在使用者經驗領域耕耘多年,如今一手創立Crossfrontier,提供日本科技業使用者研究與網頁訊息設計服務的Noriko Osaka表示,對日本科技製造業工作者來說,人因工程才是他們的研究傳統;縱然使用者經驗與其有許多重疊部分,它仍然只像是西方傳來的一種進口名詞。
Noriko 觀察到許多在日本涉及人機介面的工作職稱,如網頁設計師、網頁企劃、網頁指導,很少會出現「使用者經驗」相關用字。但事實上,這些工作者都在接受和使用者經驗相關的訓練;這也代表著日本的使用者經驗相關工作者,通常被期待具備其它能力與背景,像是網頁設計、產品企劃行銷等,單單只是使用者經驗研究、設計並不足夠。
全球浪潮在日本遍地開花
在全球對於使用者經驗議題越發注目的影響下,2004年,日本第一個以推進使用者中心設計的非營利組織 HCD-net 成立,持續在日本各地舉辦許多實作研討會,支持企業發展易用性高的產品。HCD-net 每年都會主辦大型聚會,也曾籌辦過全球性的世界易用性日(World Usability Day)研討會。
近年,2010年人種學產業實務應用研討會(EPIC)更於東京舉辦,顯示不只是易用性測試,強調情境脈絡的人種學研究逐漸受到日本產業重視,如日本Microsoft開始籌辦使用者經驗設計工作坊,邀請它的企業客戶參加;許多日本相關科技企業也增設使用者研究中心,透過調查能更好地掌握大眾需求,在產品體驗設計方面邁入更高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