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的意思是說,你要試著跳脫並挑戰你既有的成見與認知,把理所當然的語氣如『我想的沒錯」,擺到一邊,唯有如此才能發現事情的真相……
文 / 林承毅 (林事務所 服務設計師, 悠識人類學家&服務創新顧問)
晚間夜讀,想到上週的演講與連兩次六張犁會議,都提到同理心的概念與質性研究的必要。因此當我開始要協助執行「社會設計」專案,最堅持的是要腳踏實地下田野去感受現場的風,現場的人們,如何生活,生活型態是怎麼樣貌,最忌諱憑空想像,這也是過去在政治圈,最會酸中央大員為何總是『站台北看天下』。
所以打算進入專案的夥伴,絕對要給自己一個承諾,就是在對於背景已經有初步了解後,先進入現場吧!因為再多的次級資料閱讀,再多的解決問題專業,都比不上到田野與一位使用者接觸,來得真實貼近,而如同昨晚核心夥伴的疑問,真的需要嗎?身為人類學家,我覺得不只需要,還是必要。
不求每個人在短短的投入後,就能找到洞見(insight),但如果沒經過這個歷程(我把這段當成入專案的儀式),我覺得接下來的參與都會只是自以為是…..而這樣的感受與堅持,出自於我對於設計方法的領悟與過去人類學田野的反思,當然還有過去執行過相關專案的經驗。
因此那麼短的時間,在敏銳無敵,老實說都不易擷取到關鍵脈絡,但這時候投入田野的意義,本身就不是解決問題,而是有效建構同理心,唯有如此,才能有助於之後參與討論時,更深刻,更真實,並能在兼具地方性知識下,還能跳脫框架思考,如能做到這一點,這樣的投入就值得了….
想著想著就讀到 IDEO 設計師 Juliette Melton 的文章,談到「Hybrid insights」綜合性洞察的概念與大家分享。
綜合性洞察:大數據時代下的同理心
同理心的研究是否與大數據的潮流相抵觸?的確,一直以來,質化市場研究,量化研究與民族誌研究間,分屬不同的體系與方向。但是否真有必要將人們的故事與所謂的量化資料切開來?設計研究者近來開始利用我們所說的「hybird insights」,企圖彌補兩者間的裂縫,他們將質化研究整合到以人為本的研究中。
綜合性洞察讓故事植入資料中,賦予資料生命力與真實性,並可兼顧探討 Why 與 What,以人為本的市場調查是一種綜合性洞察的具體展現,或者更嚴格的概念評估為請大量的執行使用者原型測試,看是否可以找出那一些值得再進行深入研究的範疇。
帶有同理心的洞察,加上對目標市場分析的信任,就是平衡的兩種研究方法的槓桿,所以當大數據已經成為電商或者做市場研究的主流,如何用質性研究讓決策者更能以同理心掌握人性,這應該就是綜合性洞察最大的貢獻。
回到我個人兼具質性與量性兩研究論實踐後的領悟,研究設計基本上就是用來協助我們做研究的實體證據,彼此間沒有優劣,沒有高下,當然質化是以人為本的主流,但如能熟記「量化看趨勢,質化看脈絡」靈活運用方法的優點,我覺得就是完美的,而這也是身為一位服務設計師應具備的專業。
最後,同理心實在太重要了!沒有同理心,設計只是我執的自我創造……
訂閱 vide 最新訊息: vide 臉書粉絲頁http://facebook.com/vide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