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著現場理解,似乎以網路訂菜、捷運站取半成品「淨菜」為主,現場臨時購買為輔。試著選菜後列印條碼單給機器掃,螢幕有出現價錢要我結帳,不過當天飯後還有行程要跑,沒辦法完成最後步驟,看菜掉出來的感覺。
文 / 鄧文華
和朋友約吃午飯,出捷運站的時候看到「阿旺獅快取寶」覺得挺新奇,想過去摸幾下,但時間逼近,還是先打個電話確認,反正在捷運站裡,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下回再玩也無不可。
很好,他還在會議中脫不了身,來摸摸按按先。
沒有查網路,大致上憑著現場理解,似乎以網路訂菜、捷運站取半成品「淨菜」(生鮮食材只做切分,未烹飪)為主,現場臨時購買為輔。試著選菜後列印條碼單給機器掃,螢幕有出現價錢要我結帳,不過當天飯後還有行程要跑,沒辦法完成最後步驟,看菜掉出來的感覺。
邊按邊拍大概十分鐘,有兩個心得:
- 機器的 UI 不錯,選菜算方便,卻花了點時間才理解整套「買菜機制」,上面那段是前後來回拼湊出來的,因此 UX 稍微打了點折扣,不曉得能不能算 UI、UX 名詞解釋的案例?
- 台灣,特別是台北,便利店、超市、小吃店、攤販這麼密集,這玩意兒有搞頭嗎?
想到了曾在虎嗅網上看過的北京「青年菜君」,也是做這類半成品淨菜 O2O,也是到地鐵站旁的門店取貨,據悉先前拿到創投A輪投資云云。
撇開創辦故事和創投投資,我還是比較關注這類生意背後的 customer insight,畢竟本質才是生意可長可久的基礎。
假若主力客群設定是都會單身男女(可能女性稍多)以及小家庭,雖說自己煮比較衛生、比較健康、比較溫馨……,然而可取代的服務不算少,便利店、小吃店、攤販就不用說了,買了熟食直接開吃;社區超市方面,早有賣半成品淨菜,單計全聯794家與頂好近240家,全台共有約略1034家據點,以時效來說,更可以當場買回家煮,不用前晚下單、隔天取貨。
那麼,是因為可以選菜,或者因為「潮」嗎?我把照片貼在自己的 FB 上,有人回也在捷運站看過但搞不懂怎麼買,有人回很好奇會賺錢嗎。當然,因為朋友數少,兩三個回應構不成統計學上的意義。上網搜,買過的心得分享好像也有限。
轉而一想,同樣的地點與空間,可以怎樣重新定義,可以連鎖化自動經營,讓都會單身男女以及小家庭吃得健康一點溫馨一點,還有,24小時都有東西吃。
斷續想了幾天,想到曾在國興衛視看的日本節目,講自動販賣機食堂,或許是個答案之一。
所謂自動販賣機食堂,簡稱自販機食堂,是熱愛販賣機的日本人傑作,在一個空間裡擺放各種食物的販賣機,漢堡、三明治不稀奇,連熱騰騰的拉麵、烏龍麵、咖哩飯都有,吃完熱食,到旁邊機器再投個咖啡,挺不錯的。不只學生、附近居民喜歡,還有人會專程開車來吃,當成公路餐廳看待。
物料方面,漢堡、三明治、咖哩,多由食品公司製作,外務員查補貨,跟一般販賣機差不多;麵類比較特別,來自鄰近小吃店,老闆做好送來的,記者問怎麼想到這樣做,老闆說因為自家店面空間很小,客源也有限,碰上販賣機公司來談就答應了,一天單靠販賣機賣出至少近百份,比店面生意好,而且採購食材數量多一點,單位成本相對降低,獲利比原來更高。
O2O 一定得是 on line to off line 嗎?可不可以 off line to on line?
假設:
off line:把阿旺獅快取寶在捷運站的空間改做類似自販機食堂的店,食材同樣由阿旺獅中央廚房提供,但換成販賣機現場加熱現場吃,會不會更快更方便?單個據點菜色品項數可以減少一點,販賣機一排按鍵就按完的程度,備料也簡單些,不過口味可以拉出差異,比方有幾家特別供應麻辣類。
on line:把各據點菜色和即時存量做成 App,讓客人像找 ubike 取車點那樣,到哪裡都有新鮮口味可以吃。
嗯……以上純粹是一個吃貨的幻想。這種冷冰冰的天氣,控球不如控湯啊。
訂閱 vide 最新訊息: vide 臉書粉絲頁 http://facebook.com/vide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