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淡水本身並不乏塗鴉文化,在地方小有人氣的黃底黑邊「咪咪喵」,正是地方居民,也是退休的警消人員,藉由醒目的黃色貓咪塗鴉,降低夜間暗處車禍的發生,而後延伸到淡水的各個角落,藉由貓咪塗鴉與簡單的文字,介紹各個角落的特色,成為另類的淡水導遊,也為地方居民與遊客帶來許多樂趣。
體驗設計所訴求的就是產品或服務是由一個價值鏈來進行傳遞,進而牽起服務雙方的關係。從一個使用者的觀點,當產品與平面海報都是建構服務環節的接觸點,好不容易覺得產品有跳脫品牌既有框架思考,正當被產品吸引,啟動購買慾望時,往旁邊望去,竟然見到相當傳統、由店頭手繪的不完美特製促銷海報一式,紅通通紙面,寫上黑色大字。美感是種奢侈,消費者心中熱火消了一半,頓時疑惑滿面:到底怎麼一回事?
從事服務設計工作,我們對於串接一直都很忽略,我們看的都是消費者,以及要被執行的事,但千千萬萬不要忘記,如果您也曾經聽過我講服務設計,「場域中的所有人,都該被視作顧客,」而今年,我對於這件事感受特別深,也從這次年會阿里巴巴的案例中印證,「人」終究是服務設計的主軸,才是唯一的關鍵啊,不論科技進步的什麼程度。
我想這樣的商業模式,絕非單為了測試人性而存在,從過去的思維會覺得優質商品,應單價高須設置一位販售員做為中介者來協助進行互動溝通,但這樣的模式選擇,捨棄這一個環節,直接留給消費者與無聲的商品進行對話,就因為這群消費者不是價格取向,而是品質取向,少了薦買的心中壓力,消費者更能自在地挑選,並已誠實地實踐自律性,將費用投入箱中為傲。
即使「人本心理學」與「同理心」能夠作為對團隊合作與設計操作有所幫助的知識,或是法則,但其效益遠不及設計師將之當成是一種自我能力的鍛鍊,即是「致力去發現平常我們視而不見的『事實』」。如此看來,史蒂夫 · 賈伯斯(Steve Jobs)那句被誤會至今的名言:「大多數的情況下,人們不知道他們要的是什麼,直到你把東西展示在他們眼前。」( A lot of times , people don’t know what they want until you show it to them.)正是「同理心」的通則:即是「觀察」永遠在「詢問」之前,而不是讓設計師用以迴避用戶研究的藉口。
圖形化介面:較適用於探索式情境。使用者沒有特定目標,常透過瀏覽及操作來掌握比較大量的資訊,如分析財務報表。對話式介面:較適用於搜尋式情境。使用者有明確的指令,希望從龐雜的資料中提取少量有用訊息,透過對話式介面可大幅減少搜尋時間,如查詢當月支出。
VR技術為身處不同地方的使用者們開創了共同體驗的可能性,藉由聲音、手和頭部位置的偵測來傳遞使用者的眼神、肢體和情緒,打造更自然的社群互動,讓使用者感受到彼此真實的存在。相對文字訊息,VR有更強的社會臨場感(Social Presence);相對面對面互動,VR裡的虛擬物件與環境提供了更多互動的可能性。
我喜歡引述蕭瑞麟教授所言:「了解脈絡就是一探事出之因。由過去發生的事,解釋現在的問題,再向前推測未來的發展軌跡。」你所瞄準的消費者「痛點」為什麼發生?今天的旅遊業為什麼無法解決這個痛點?是技術不到位、沒有商業潛力、或者你以為的痛點其實不是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