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的日本病

0

文/John Yu

john_20161125

台灣經濟陷入困境,與經濟失落20年的日本頗有類似之處,可謂難兄難弟。政大郭炳伸教授在「全球經濟與企業競爭」課堂上討論了日本經濟的問題,認為雖然日本在全球競爭裡遇到強勁對手,卻試圖用原來的方法解決問題。而且日本政府干預太多,對經濟採取封閉政策。郭老師指出日本經濟的結構性問題,包括財團銀行制度、不良債權、人口老化、天然資源不足、貧富差距加大、人力市場僵硬。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要有效,必須要有一個可以匹配的經濟結構,但經濟結構是複雜難解的問題,光靠錢無法解決。

主持互聯網知識社群「羅輯思維」的羅振宇(羅胖)在節目裡探討日本經濟衰落之謎。之所以是個謎,因為從技術、人力素質、政治、經濟政策等角度來看,都找不出日本經濟一蹶不振長達20年的根本原因。日本有不少強大且持續創新的企業,在電子業的全球供應鏈裡也佔有關鍵地位。

羅胖根據脈絡,分析了日本總體生產力低落、殭屍銀行與企業,追究到過去日本引以為傲的「終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企業內部工會」、「決策審核制」。他認為這些在過去造就日本社會安定團結的「四大法寶」,恰好就是造成日本無法適應全球經濟環境的根本原因。因為已經沒有生產力的殭屍企業繼續存在,年邁而沒有生產裡的主管或資深員工繼續存在,而社會「太成熟、太溫情」了,把野性與動物性丟掉,崇尚確定性,試圖逃避一切風險,於是社會進入一種「創新無能」的狀態。

姑且不論羅胖讀了好些相關書籍而歸納出來的一家之言可信與否,但他指出的脈絡提供我們一個思考方向,因為台灣面對的經濟問題,與「日本病」極其類似!創新對台灣而言格外重要,因為台灣是個資源極為有限的經濟體,而週遭的經濟體也對台灣最仰賴的人才持續發揮磁吸作用,不管是用薪資還是用發展機會。如果台灣也步上日本後塵,那台灣的未來並不樂觀。

雖然台灣社會沒有明顯的「終身雇用制」,但講求人情的企業確實有這樣的傾向,對於資深的主管或員工更是適用。所以在企業裡看到有不少如雞肋般的「窗邊族」,幾乎喪失生產力。如果老闆基於照顧員工而派個閒差繼續雇用,也就是「多幾雙筷子」的事。最怕的是某些老闆還深信「年功序列制」,重視主管的輩份年資甚於實際能力,然後以「決策審核制」硬生生卡死公司裡那些有想法、更願意承擔風險的員工,造成當中有能力者陸續離職往他處發展,劣幣驅逐良幣,企業就會加速老化衰敗。

除了企業本身,台灣政府對於外來或國內原生的創新也採取保守甚至打壓的態度。台灣政府體系講究依法行政,公務員經過艱難的考試而進入這個體系,大部分公務員的心態是平穩過一生,誰膽敢讓社會與經濟承受更多風險、挑戰這個超穩定體系?所以我們看到從Fintech(金融科技)、分享經濟、旅遊等行業都有不少案例是政府跟不上草根創新的力量,以法規保護既有產業的既得利益,對產業已經在全球市場喪失競爭力束手無策。

郭炳伸老師教授在課堂上教導我們,診斷一個國家的經濟問題,縱然有許多圖表數據,但最關鍵的數據之一總是這個國家的「生產力」。他在《沒有創新,就沒有成長》一文中論述創新與生產力、競爭力的關係:

  • 企業獲利率根基於生產力,創新可提升生產力,企業也因此更具市場競爭力。
  • 國與國競爭,比的是生產力與創新。資源再多總有耗盡的時候,創新才是經濟成長的長期依靠。
  • 創新透過汰舊換新換來更大的餅,也造成社會流動。身為數位原住民的年輕人能為台灣的經濟成長擔綱。分配問題不只不會惡化,甚至還會改善。

創新是「知易行難」還是「知難行易」?如果企業主繼續緬懷過去的輝煌、不肯放棄辛辛苦苦建構起來的穩定組織運作方式與獲利結構、不願汰除喪失生產力的殭屍員工或讓其退居幕後,政府不敢放行國外廠商進來市場攪亂已經失去全球競爭力的產業、繼續阻止創新力量顛覆既得利益,台灣經濟的「日本病」會比日本還兇猛。

本文授權來源:將沃客〈台灣經濟的日本病〉

Shar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