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BRA員工工作術語集中在「dollar(錢)」、「floors(樓層)」與「square feet(面積)」,從來不考慮規劃對「人」的影響。從現在起,所有組織「語言」的視角將會發生改變,組織與員工會始終把「人」放在首位,讓大家明明白白看到城市規劃與發展如何影響到城裡的每一個居民。
目前一共有6個生態垃圾桶,1個約11英尺長,6英尺高,可以乘載2000加侖的水,底部設有排水管,能在暴雨時暫時蓄水,在關鍵時刻派上用場。「下雨的時候,汙水系統會不堪負荷,其能延緩雨水從降下到實際流入汙水系統的時間。」Parker解釋。
目前市場上比較系統化的指標為 Forrester 的 CX index 。 該指標包含「顧客體驗品質」與「顧客忠誠度」兩個面向。顧客體驗品質主要著重在商品或服務本身的有效性(該體驗是否為顧客帶來價值)、容易度(顧客是否能順利地從體驗中獲取價值)、情感(顧客是否對該體驗感覺良好)。顧客忠誠度反應的則是該企業或品牌與顧客的關係,是否有助於以下三種忠誠度的強化:留存率(該顧客持續與公司往來的可能性)、豐富性(該顧客從公司購買額外的產品與服務的可能性)、擁護(該顧客將公司推薦給其他人的可能性)。
Ben相信,產品設計是理性與邏輯思維的體現,好產品一定是在滿足人們需求的同時具備美學價值,這和Continuum一直以來的產品設計方法論相一致,產品是整個設計思維的體現,而非簡單的機械生產。「用戶需要的不是新產品,而是產品能帶給用戶的獨特體驗。」
在Google、Facebook、Booking跟Airbnb這樣的公司中,心理學被當做工具,反覆運用到設計跟文案當中。在日常的工作當中,數據已經證明,改變一個小小的文案就能大大的提高轉化率,創造可觀的利潤。所以,設計師要透過這一工具去改變人們對訊息的認知,從而改變固有的行為,為公司創造盡可能多的價值。
我們認為,回饋給消費者的內容,不該著重於降低的保費,而是應該帶給消費者更安全、更健康的人生。所以當消費者做了提高風險的行為,而我們的裝置也感應到了,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並不是記錄下來調整保費,而是要即時用遊戲化,或是預防性的提醒或措施,讓消費遠離風險,而保費的降低,純粹只是副作用而已。
我們設計師以前都會畫出一連串靜態的wireframe給RD和PM,並配合口說解釋。但有些PM會看不懂Wireframe這種框架靜態圖片的表現,拒絕去想像畫面的連結,所以Prott讓圖片可以變成動態呈現的Prototype,讓我們跟PM的溝通更加清楚,在補足他們想像力這部分幫了很大的忙。
唐玄輝老師指出,創意與創新的差別,在於是否具有商業化價值,一個人或一群人的創意或許無限,但是實際上能付諸執行而且值得商業化的,比例時常不到1%。
也許導演想要提醒我們的不僅是,在這個人情疏遠、無緣社會問題迫在眉睫的當下、尼特族與繭居族盛行的時代,年輕人如何在生活中,創造更多的連結,珍惜每一個人與人相遇的「一期一會」。透過民俗象徵的內涵,更是要提醒我們,在創新的道路上,別忘了尊敬傳統,因為那永遠是文化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