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眼底城事編輯室
近年彩繪街景在台灣成為顯學,很多地方打著「促進觀光、展現地方特色」為名,開始在牆面、地面進行彩繪。這個星期內,就有兩個地方發生了彩繪是否過當的爭議,一個是馬祖東引南澳聚落,另一個則是淡水福佑宮的週邊巷弄。
根據紅樹林數位有線電視報導,福佑宮近日在其西側巷道(中正路12巷)進行3D街景彩繪,是因為「廟方配合進行廟宇整建工程,一併斥資上百萬元整理週邊環境,都以有關媽祖的故事作為彩繪主題,希望帶動觀光。」
事實上,淡水福佑宮是淡水老街上重要的古蹟,緊鄰福佑宮東側的重建街,則是淡水第一條商業街,已有兩百多年歷史。這個區域,因為擁有古蹟福佑宮、重建街等歷史文化資源,其文化資產價值不是單點、單個建築、一條道路,而是由幾條街道所一起形成的「文資聚落」。也因此,重建街週邊目前正由新北市政府進行相關規劃與調查,希望明年可以提送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評估討論淡水重建街是否可以成為文資登錄聚落的首例,也因此在福佑宮周邊的3D街景彩繪顯得格外諷刺。
若本區域將成為淡水文資聚落,這個區域的景觀特質就應以保持原貌予以修復為主要目的。更何況,福佑宮是為新北市三級古蹟,在都市計畫中亦為古蹟保存區,新北市政府對於古蹟牆面或緊鄰的道路、階梯所進行的相關工程,都應進行審查,其對於文化資產管理的失責,已經造成重要文化地景的破壞。
值得思考的是,「彩繪」作為介入空間的方式,是不是總是適當的?被視為非法、破壞公共環境的「塗鴉」和「合法」的「彩繪牆面」,如何斷定孰對環境造成的優劣影響?塗抹在牆上的色彩,對空間產生的意義,是行動的動機,抑或只為了吸引鏡頭目光?
無論從東引的村落彩繪,到重建街的階梯風景彩繪,似乎可以輕易辨認出這些地景彩繪「致敬」的對象,來自平日流竄於臉書河道、line群組的網路內容農場文章:「xx個世界最美的樓梯」、「世界上最美的xx個樓梯」、「城市彩繪計畫搶救貧民窟」等。換個角度,似乎也非完全不能想像,在資訊流通快速的當代,發生在村落宮廟或鄰里辦公室,出現:「你看看這個文章的照片,蠻漂亮的,剛好哪邊有點經費,不如我們也把哪邊的牆找人來畫畫吧,美化環境也好。」然而在手機滑過去脈絡漂亮圖片外,從台中的彩虹眷村、巴西里約的彩繪貧民窟、到伊斯坦堡的彩虹階梯,都有各自美麗的故事:
台中的彩虹眷村由於爺爺樸質的畫作,意外的將原本預計拆除的眷村保存為藝術公園;巴西的貧民窟彩繪計畫,在鮮豔的顏色外,更重要的是藉由貧民窟牆面為畫布,連結社區居民共同合作,把原本髒亂危險的貧民窟,透過藝術表現,對內增強社區連結、培養社區青年繪畫的一技之長,對外吸引遊客,藉此提升治安。伊斯坦堡的彩虹階梯,更是由一個無心插柳柳成蔭,居民集體創作對抗公權力的故事。
換句話說,吸引人目光的不只是亮眼的牆面與階梯,而是牆面背後與地方緊密結合的故事。然在全台瘋彩繪村的當下,我們甚至可以看到整理好全台彩繪村資訊的網站。大量的海賊王、海綿寶寶、龍貓彩繪村(甚至沒有版權)意味不明的出現在台灣各個鄉村社區,忽略地方文化特色、忽略美學討論,而任由B級山寨彩繪取代「不那麼好看」的鄉村牆面,有問題的是熱心有餘掌握地方資源的鄰里頭人?淺碟式報導的內容農場文章?還是社會結構性長期忽略美學教育的歷史共業?
值得一提的是,淡水本身並不乏塗鴉文化,在地方小有人氣的黃底黑邊「咪咪喵」,正是地方居民,也是退休的警消人員,藉由醒目的黃色貓咪塗鴉,降低夜間暗處車禍的發生,而後延伸到淡水的各個角落,藉由貓咪塗鴉與簡單的文字,介紹各個角落的特色,成為另類的淡水導遊,也為地方居民與遊客帶來許多樂趣。
我們從許多攝影作品中,都可以看到這個聚落、巷弄,與淡水河、觀音山所共同形成的景色,而當不適當的彩繪作品進入本區後,破壞了原有街景特色。試問,既然已經劃定為古蹟保存區,是否就應保持其原始風貌?而政府對於破壞重要文資聚落的作為,是否應該進行管理?否則,在還沒有真正指定文化資產前,打著觀光旗幟的彩繪行為,又再一次的將在地文化特色踩在腳底下,而我們也僅能看著攝影照片嘆息而已。
淡水不能沒有自己的老街-「530站滿重建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