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路英雄的學經歷背景,經追問後發現有些分歧;但談到幫助最大的過往所學時,回覆的項目又趨向類似。原因可能是我們訪問的對象不脫老同學/前同事的範圍,但也可以合理推斷:UX 相關工作有其專業上的共通性,自然會不約而同地趨向類似答案。其實在 UX 領域工作一段時間後,很容易體認這是個海納百川的領域,無論什麼樣的背景、學經歷,都能幫助我們在工作上達成目標,因為我們的前提都一樣——都關心「人」。
這些受訪者表示他們會特別在意跟重視文章中有沒有拍攝「菜單」,因為「菜單」可以幫助他們了解餐廳的價位與餐點販售內容,若沒有「菜單」則沒有辦法評估與決策該餐廳是否前往用餐,由此可以得知文章中「菜單」圖片,對於讀者而言有多重要了。
波特認為,數十年來,醫療照護體系都在錯誤的層次上競爭,例如提計畫、爭點數、省成本,但真正具競爭力之處應是醫師診斷、治療,以及預防疾病及其後續併發症。然而,在現代的醫療體系中,卻瘋狂追逐議價能力及轉移成本的零和競爭,而非為病人創造價值。所以 ICHOM 主張要有一套全球通行的醫療服務品質標準,既衡量各病症治療結果,又提供良性競爭參考。
當你要設計一個極致體驗,但從商業面思考可能你跑得太快,消費者還沒意識到有這樣的需求,這時候最重要是回溯根本的需要,並找到對的族群,哪怕那一群只是小眾中的小眾。
在學校時,我們所做的 Project 大部分是在最完美的假設下進行。但真實世界裡的使用者流程和情境通常是多元、不規律的,單一的設計會導致原本 UX flow 或 UI 沒辦法達到預期的效果。
但是服務需要付出代價,服務人員也是服務的利害關係人,如何召募、如何培訓、如何服務都是需要設計的。我們在服務設計中,強調渠道、強調後台、強調人員的話術與行為,強調把服務員的福利納入利害關係人中,因為未來的服務設計是服務員的品質競爭。
從研究設計,招募使用者,要招募誰,招募問卷怎麼設計研究大綱怎麼訂,實際訪談怎麼問問題,怎麼樣可以更深入地挖掘洞察,這些都是相關的 hard skills(實力),但是如果沒有溝通技巧,做得再多還是沒辦法創造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