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林承毅
(全文發想出自Nikkei Trendy 2017/10/5的這篇文章「女子のマスク選びが激変 インスタ映えだけじゃない」)
記得曾經有聽過某位義大利設計師的演講,他提到一個很有趣的觀念,關於椅子的設計….請問大家家中在挑選椅子,是如何進行決策?
是考慮舒適性、乘坐耐用度、精打細算後的價格,乃至於 CP 值,還是美感及造型…我想絕大多數的台灣人,會豪不猶豫選擇前三者,因為我們是個信仰實用主義的民族。
接著那位設計師接著這樣講…
「那請各位仔細想想,你一天花多少時間坐在那張椅子上,是一個小時,兩個小時,還是根本三十分鐘不到…誠實面對自己,你是不是回家早已累癱,躺在懶骨頭上打滾?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你想想你那張椅子,不就是閒置在那邊…」
換句話說,當椅子不坐的時候,它儼然失去了原先被賦予的「功能性」價值,而一張不被「坐」的椅子,在空間中,它的價值是什麼?裝飾品?空間構圖中的一部分?所以如果從這個觀點來看,一天 24 小時中,23 又 1/2 小時閒置的椅子,不就是一張裝飾品,跟你家掛在牆上的畢卡索仿製畫,有什麼兩樣?
記得聽完那場演講,我恍然大悟,原來這就是台灣跟義大利間美感的距離….我必須承認那絕對是一條鴻溝。
回到這則日本的口罩報導,記得有看過另一個報導提過,西方人對於東方人,如台灣跟日本這樣國家人民喜歡戴口罩覺得嘖嘖稱奇。的確口罩早就成為東亞各國的一種文化,如果從創造的功能面來看,他就是為了防止咳嗽而造成細菌的感染,而後日本用來防止夏季的花粉症,還有中國的 PM2.5,因此初始的功能是為了防堵病菌擴散,也防止不明物體侵入。
而後,口罩又衍生另一種意想不到的功能,同樣是「隔絕」,但隔絕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從而獲得「安全感」,那群人可能是名人,可能是內向者,可能是在乎形象者,當他們一戴上口罩,就會顯得無比自在,從而口罩又不予另外的價值。
然而不僅如此,在美感與細節滿溢的日本,商人再賦予臉上那一片裝置,另一個層次的思考,也就是:誰說口罩一定很陽春,很普通,只是個衛生用品?如果換一個層面來說,雖然擋住了魅力,但有沒可能用心把美麗找回來,從這個角度來說,口罩也可以具有美感,成為另類的妝容。
當然為了得到這樣的改變,需要付出更多的代價,而這也是從事體驗設計常會碰到的問題。當你要設計一個極致體驗,但從商業面思考可能你跑得太快,消費者還沒意識到有這樣的需求,這時候最重要是回溯根本的需要,並找到對的族群,哪怕那一群只是小眾中的小眾。
我相信,所謂 Tipping point,不是硬適用廣告等行銷工具拱出來的,而是一個產品能直指某個群體的需求。而透過那個精眾群體的使用,創造擴散效果,最後成為流行,衍生為一股潮流,所以這樣來看,「帶了臉會變小」,「戴上更具流行感」的面罩會沒有市場嗎?我想未必,只要換著觀點定義它,哪怕同樣是功能,但如果戴上能讓顏值不減,一天工作充滿好情緒, 哪怕要多花幾倍的錢,一定會有人覺得值得!
台灣要成為一個美感逐漸提升的國家,不只公共場域的美感,優質物件的使用,當人的流動與出現,也是城市必然的一個風景,從這角度來講,人的美感提升也很重要,不是嗎?
授權來源:戴上口罩,是否可成為妝容的另一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