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星電子使用者體驗總監胡煜昌:台灣人需要試著開創自己的想法,從個體出發去思考自身價值與企業價值。
– AJA Creative使用經驗總監陳文剛:好的設計師設計產品,好的主管設計團隊,好的領導人設計文化。
– 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協會理事長蔡志浩:台灣文化不容許失敗,但創新的出現需要大量失敗。
– 交大傳播所長李峻德:T型化人才日趨重要。
– 北京清華大學教授饒培倫:UX是一個「雙向管理+溝通」的問題。
– 澳大利亞人機介面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杜本麟:創新不只是Top-down的政策支持,也是Bottom-up的活動支持。
機已經成為操控現實世界的遙控器。在手機上,你不只可以讓訊息出來,現在也可以讓貨品過來,讓車過來,或者讓美甲師過來。這也意昧著,遙控器指向的生態體系才是更重要的設計對象,我們怎麼去設計內容、商品和服務的流動,以及人們進行社交互動的機制。
在醫院給付醫療費用,需要付錢的人,不一定是病友,有可能是保險公司、健保、勞保、或是肇事人。代墊款項的壓力與風險,因為應支付人不同,產生不同的需求情境,不同的需求情境,衍生不同的費用申請流程,如果可以直接從付費易用性改善,由後台直接解決這個問題,這個需求就搭上了價值。
不久前從瀨戶內海回來,對於城市與社區營造設計有了另一層體悟與理解,覺得未親身體驗,或是不能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之前,做不出好的體驗設計。
Raven近年跑過20多個國家,跨越亞洲、歐洲、美洲,深刻體驗每個地區有自己的文化,這是最好的本質。他認為台灣人最好的文化是「熱情」,對人很友善,同時在做事方面也「靠譜」,誠信、認真方面值得信賴,他的團隊裡面,就用了多位台灣設計師,但是台灣人的溝通不夠直接,太客氣,也比較不敢勇於表達自己,這在世界舞台上會比較吃虧,是可以調整的地方。
經由木原康博社長簡介,對於「乾燥」印象僅停留在各種肉乾、果乾等脫水食品的我們,才知道乾燥技術主要有三種要素:熱(溫度)、風、水(濕度)。將三種要素進行適當的組合搭配,促進物品內容和成分的變化,以及適度脫去水分,就是所謂的「乾燥」。目前用於乾燥的方式有熱風、冷風、減壓、冷凍、遠紅外線乾燥等。
懂得「提問」與「問對問題」,是做好用戶體驗設計的第一步,一旦理順了你的思路,就能找到洞見,進而發展設計策略,讓設計方案更有說服力。同時記得一個準則:我們都要避免唯數據論,而忽略了做好用戶體驗的本質。
隨著市面上的產品越來越多,競爭越來越強,創新的困難也越來越高。用戶體驗研究已經不足以支撐創新產品的研究,需要更深厚的研究,描述使用者的深層需求,設計目前市面上還沒有的全新產品,而這就是用戶趨勢研究。透過大量的使用者訪談與觀察,探究在目前社會的演變下,有哪些使用者的需求越來越強烈,提前思考創新產品的方向,提早建立殺手級產品,建立公司的產品藍海。
上市之初,希望帶給消費者肉多、享受的豐富感,所做尺寸和平常去餐廳吃的差不多大,結果只有晚餐要吃肉丸的客群會買,後來石井發現「帶便當」商機,將丸子縮小一半,小學生便當盒都裝得下的尺寸,市場瞬間就擴大了。
人們常認為那些不可思議的「創意」,是出自一人的想法,也常誤解動畫只能透過單一主題來表現「創意」。例如有人會說:「這只是一部討論玩具、恐龍或是愛情的故事。」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製作電影動畫和開發產品創意一樣,都需要一群不同背景的人一起合作、有效率地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