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櫃是後起之秀,選擇直接和成熟的電商合作來打開市場是明智的,雖然也有可能是兩面刃(萬一招致差評也會散的特別快);會找上讀冊我相信是商業考量的結果,提案的人非常聰明想給你一個讚,但是UI設計大概沒甚麼經驗,或是說缺乏UX思考,請優化。
超商內的「掌櫃」,有效的將取件的成本,從店員的「變動成本」,轉移到掌櫃置物櫃的「固定成本」,在服務量上升時,並不會增加變動成本,讓超商賺進人潮,讓掌櫃多攻佔一個服務接觸點,有效的在異業合作的模式上,達成了互利,也增加了取件消費者的體驗。
引導師的工作,不是告訴學員,哪個方向是對的,而是要讓學員知道,還有很多不同的方向。例如,學員發現顧客喜歡親切的互動,所以學員開始思考怎樣的點餐方式可以展現親切,但是卻卡住了,你可以試著跟學員說:「點餐一定是顧客點嗎?」,讓學員開始思考店家如何幫顧客決定餐點,看看學員能不能舉出例子。
瓦爾從一開始,就沒有想過從市民身上賺錢,所以分文不取,他賺的,是廁所內外的廣告費。瓦爾先在柏林根據地段要求,建立大大小小的公廁,為了讓自己的廁所更受歡迎,他可說是無所不用其極,比方聘請日本、義大利專業設計師,保證每一座公廁不盡相同,且趣味性十足,逼格滿滿。尤其是男性公廁,結合了動漫、模特兒等元素,延長市民在公廁的停留時間。
這個世界沒有死局,少的,只是創意。
現代的人生活步調太快,有時候一些差異性的需求,很容易被忽略,但只要你思考過去人們的生活方式,這會有助於您釐清需求的差異性,或是直接看部老電影,你會特別對於長期需求有更深的體認,而長期需求才是我們優化服務的主軸。
在共創式思考時,我們不站在自己立場,亦不站在對方立場,而是讓對方跟我們站在同一立場,共同面對眼前的問題,而這樣的方式,往往會透過工作坊的形式,讓我方、對方、第三方,共同組成的小組,一起面對同樣的問題,思考共同解法。所以工作坊的設計與引導就極為重要,創意發想並不是主要的成果,而是融合三方想法,以及營造共識,這才是重點。
廣泛定義目標客戶其實非常危險,浪費了時間和金錢,也不容易得到相對應的回報。進行市場分析後,找出消費者使用的理由,明確聚焦目標客戶,並協助這群目標客戶解決問題,驅使他們主動討論進而分享,引爆點就容易被點燃。
在為期18週的高強度課程中,學們們經歷創意思考發散與收斂過程,並邀請社團法人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協會的理事Phoebe Lu分享旅遊服務與數位創新、小南天分享旅店的經營現況,而後全班分為五組,時常往返於旅店進行觀察與訪談,即使常抱怨不容易,卻也如期找到值得發展的題目,校友張家鈞也指出,「大家能經歷題目修改再修改的過程,是非常寶貴的經驗,我當時在校內甚至沒機會體驗」。
在目前的成功案例之中,我們很容易發現其實這些案例內,也有許多用戶體驗糟糕到不行,但團隊卻是順利的一輪一輪融下去。這些團隊都有共通點,他們的產品有觸及到用戶的需求,不管是不是透過補貼來的(補貼也是一種需求,像是叫車、叫外賣服務一直送紅包補貼用戶,讓用戶因為省錢,寧可多裝一個軟體)。當需求強烈到一個層度,用戶還是會願意跨過斷點去完成任務(例如:自然人憑證報稅、網路銀行),所以如果初創碰的題目是一個非常強烈的需求,用戶體驗在初期可以不是最優先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