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 創誌 | 看見創新設計

開會還在吵要不要做哪個功能嗎?工時這麼短、要做的事那麼多,卻不能決定哪個先哪個後嗎?狩野分析能用量化的方式幫你快速決定要或不要。只求真正有決策權的人在跑完狩野分析看到報告文件後能多考慮一下,產品不是功能越多越好用啊!

Read More

在整個使用者旅程圖中,「服務接觸點」(Touch Point)可說是構成旅程的核心,每一個服務接觸點相互連結,才得以提供一個完整的服務體驗。UX Designer 透過拆解這些服務的傳遞過程,依使用者導向來進行設計,讓使用者更加滿意。而在這些服務接觸點中,更重要的是要找到「關鍵時刻 MOT」(Moments of Truth),因為這往往是左右了使用者再回來的關鍵決策點。

Read More

一開始要先讓目標族群了解清楚,就像認識新朋友要自我介紹一樣,透過「價值主張」讓使用者認識你的新品牌、新產品、新創公司或是轉型後的新方向。價值主張的用途是讓公司或產品的目標族群快速瞭解能得到什麼價值。因為能提升轉換率的關鍵在於「讓目標族群快速瞭解」跟「得到價值」。

Read More

讓我們重新回到山崎亮先生的《社區設計》一書中,所提到「一萬人來一百次」與「一百萬人來一次」的不同思維。花錢建築裝置藝術、吸引觀光客來此地打卡消費的思維,正是「一百萬人來一次」的速成作法。它在短期內便可得到具體能見的成效,長期下來卻很可能只剩下疏於管理的一片荒蕪之地。相較之下山崎亮的「一萬人來一百次」思考,則提出了另一個不同的方向:捨棄「向外」爭取大量資源來繁榮地方的作法,而採取「向內」探求的方式,不斷反思自身、尋找內部有價值之物,盡力琢磨出它的光芒,自然地吸引到有同樣興趣的知音。整個過程最終呈現的產物,也許不會特別聳動、不會特別令人注目,但是它會很有「味道」,讓人想要再三咀嚼,留下了名為「文化」的底蘊。

Read More

2015 年,水越設計.都市酵母與 AIESEC 、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學系合作的「國際文化設計工作坊」集結了來自台灣、德國、馬來西亞、泰國、印尼、日本的大學生,從觀念、行為與政策等差異比較,一起探討環境美學與設計教育的關係,透過思考轉化成小學生的教育課程。在探討環境美學的過程中,在台灣可以談環境美學的議題包羅萬象,但是在和外國人的生活交流中,我們發覺「傳統市場」是個很好的出發點。

Read More

邀請人們來訪談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想了解他們,而不是灌輸我們的價值觀到他們的身上,在「身為高血壓患者」這一點上,他們才是專家,是我們需要請教學習理解的對象。每一個特殊的行為模式都是深掘使用者內心的契機,比起教育使用者,試圖讓他「走向正軌」,擺脫你的專業以「人」的角度去看事情,才是真正的同理心。

Read More

相不相信設計思考,相不相信 Fail early, success sooner(越早失敗、越快成功)非常重要,但在現實企業裡卻不見得有時間給你嘗試失敗。所以在一開始的摸索期,專案產出的點子可能在前期驗證的時候就失敗,大家的信心也會漸漸下降而致放棄。要克服這一點,最重要的是記牢一件事情:用最少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去失敗,儘管失敗了也千萬別放棄。

Read More

做 Prototype 的目的通常是測試和驗證,不管是給使用者操作看看、觀察使用者操作狀況做使用者測試,還是工程師套完程式上線前先測看看有沒有蟲或哪邊爆炸了。所以 Prototype 一定要可以被操作,不能被操作的都不是 Prototype。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