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樣本數多寡,「類型」更為重要。我們發現:無論在實體世界或虛擬世界,他以往的經驗(品牌、產品和領域)會有深遠影響,甚至左右分群變數,因此這也會是個影響代表性的因素。
製作旅程圖時,最重要的是排序問題的優先程度,首先將待解決的問題結構化 (Issue Structuring),並找出背後的根本原因 (Root Cause)。並率先將資源集中於能夠大幅改善問題的核心舉措。
來自首爾Amoeba Design使用者經驗總監徐孝真以全程英文演講,分享韓國經驗。她表示,愈來愈多客戶了解到不能只做銷售,而要關心消費者體驗,例如LG 和 三星在 smart home 方面都投注許多心力。通常行動、電視和其他聯網裝置有各自的介面,要整合所有裝置,必須了解使用者在不同裝置和不同時間究竟想要什麼。
「分享」是商品服務打開市場的關鍵因素之一,尤其在人際關係逐漸從實體轉移到虛擬的社群時代。在臉書上,我們特別容易接受親近友人與意見領袖的行為。
根據Alexa網站排名的前10,000大網站進行研究,發現至少四成的網站受到 Google的新式搜尋演算法影響。在這些已進行改善的網頁中,85%的擁有者採用「響應式網頁設計」(responsive web design),11%採用「回應式網頁設計」(adaptive web design),剩下4%網頁重新設計行動裝置版網頁。
很多訪談的問題都是在現場才會提出,順著受訪者回饋的內容,將會有很多切入的角度,一個人找到的切入角度有限,兩個人就不一樣了,我們常常可以從夥伴的提問中,想到更深入的切入點,這種感覺就很像夥伴開車載你,開著開著,路漸漸熟悉了,你就可以提醒他,如果路漸漸不熟悉,就換你開吧。
內建地藏菩薩像的交通三角錐,原意是要守護道路安全,實際卻因諸多原因而無法出現當初設計初心,希望能因為佛像的臉孔,讓大家能減緩行車速度的效果。這的確是產品測試後,得到最真實的回饋意見。
公司如果希望自己的產品可以為客戶創造更大的價值,那麼就應該要不斷追根究底地去理解「產品真正遇到的問題到底是什麼?」修改產品的目的是為了可以解決最根本的問題,而不是讓開發人員盲目地去設計產品的新功能。
假如僅僅是為了買東西,消費者幹嘛捨近求遠非要來你店裡呢?如今消費者的時間高度碎片化,實體店不是在競爭消費者的購物需求,而是在競爭他們的生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