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
  • 設計
  • 研究
  • 產業
  • 團隊
  • 教育
  • VIDE 徵求作者
Facebook Twitter Instagram
RSS Facebook Twitter
Vide
  • Home
  • 設計
  • 研究
  • 產業
  • 團隊
  • 教育
  • VIDE 徵求作者
Vide

暫借東風的Eatgether

0
By NOR on 2016-05-30 Featured, 服務設計, 消費者洞察, 體驗設計

文/NOR

五月初由食我卡所發起的Eatgether交友活動,熱度在臉書上延燒,似乎也還沒有消退的跡像,網路上也有不少討論其商業模式的文章評論。從一個服務設計研究者的角度,本文我將再針對Eatgether做七月前最後一次分析,跟各位讀者聊聊我的看法。

eatgether_20160521_3

首先,我還是再強調一次,目前用網頁填寫資料的Eatgether,它還是一個活動而已,離營運,甚至談商業模式都嫌太早,我把現在的Eatgether當作是一次行銷味很濃的需求驗證調查。我個人去年曾經針對28歲到43歲的女性,進行過一次交友行為的調查,在那一次的調查中,有一個特別的族群,年齡在28~33歲,未婚,感情狀態不穩定,喜歡認識新朋友,不排斥跟不同男生同時來往,但不想要固定下來,會單獨出外旅遊,常以外地人的姿態,跟在地人攀談,得到一些當地的資訊,甚至半日一日的導覽,而且會分享這類旅遊資訊。對我而言,Eatgether在某種程度上,跟我那次訪談到的族群頗為類似,一群熱愛交友也願意分享交友體驗的人。

Eatgether這個活動的成功之處,就是用明亮清新的色調,成功的在臉書借到一陣難得的東風。

參與者願意分享參與交友活動的體驗

過去的交友服務中,讓使用者隱密的找到知心對象是常見的作法,就算使用者頻繁的使用,也不見得會分享交友行為,少數會分享交友行為的狀況,多是雙方已經要步入禮堂,需要眾人祝福的時候。但Eatgether一開始就是在臉書平台曝光,加上刻意找出分享這個資訊的臉友,追蹤並分享臉友參與這個活動的動態,讓其他的臉書使用者覺得這是個認識新朋友的健康管道,而參與者公開自己參與配對的「宣告」,引起臉友的關注,更加讓參與者覺得要「給一個交代」,所以參與者上臉書分享參與的心得,變成是一件有趣又有點開獎意味的生活趣事。

「分享」是商品服務打開市場的關鍵因素之一,尤其在人際關係逐漸從實體轉移到虛擬的社群時代。在臉書上,我們特別容易接受親近友人與意見領袖的行為,而這樣的行為模式,操作上,我們可以從羅傑斯的創新擴散理論中看出來。

在擴散理論中,市場上所有的人分成五種, 革新者 (Innovators) 、早期採用者 (Early Adopters) 、早期追隨者 (Early Majority) 、晚期追隨者 (Late Majority) 和落後者 (Laggards) ,一般的臉書使用者,包括我,大多扮演著早期跟隨者,而我們的臉書注意力,其實都放在少數幾位的臉友上,如果妳所跟隨的臉友,本身是某個服務的早期採用者,你就很容易接受這個服務。

而Eatgether在臉書上,就是在營造身邊朋友都參加了這個活動的印象,其中不乏幾位具指標性的人物參與了這個活動,讓參與者不只關注別人的參與心得,自己也有機會成為被關注的人物。

Eatgether在不經意中借到了這陣難得的清新東風。

但是這個成功的活動,「借東風」其實只是個推力,如果沒有事前規劃與財務能力,這個活動其實也並非易事。Eatgether的籌劃團隊是食我餐飲顧問,本身有大量的餐飲合作廠商,這個活動的存在,有助於讓他的食我卡用戶們,縮短使用食我卡的間隔,讓餐廳方獲利,當然也等於是讓食我餐飲顧問的金流增加,所以由這個團隊來舉辦這個活動,再適合不過。

但是這東風畢竟還是借來的。

目前的模式,也才進行第一輪的配對,我們其實並不能預期往後的第二輪或是第三輪,都會跟第一輪一樣順暢,如果不順暢,東風又豈會再來,在臉書使用者不分享體驗的情況下,這個活動要散播到非臉書經常使用者又是一個門檻。所以這個活動雖然在需求驗證下有了不錯的迴響,但能不能保持清新,或是把認識新朋友變成一種習慣,這恐怕不是這次需求驗證的範圍了。

Eatgether其實要走的路還很長,一路上一直獨走也很辛苦,適時的找合作夥伴或是更多的異業整合結盟,這可能是必須先思考的事;另外,踏足海外市場的文化因素、法律問題、以及使用者習慣,這也是不能不注意的事。

台灣真的少一個清新的交友服務,希望Eatgether趕快結束活動期,跨入營運期,讓台灣也有一個跨國際的交友服務。

PS. 本文並不是說Eatgether符合創新擴散理論喔!

▇ 延伸閱讀:如果我是Eatgether……

UX 使用者經驗 創新 用戶體驗 體驗設計
Share.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LinkedIn Tumblr Email
Previous Article悠遊卡公共電話
Next Article 行動設計年度盛事MIX 2016論壇 圓滿落幕
NOR

目前任職於領潮創意,擔任用戶體驗研究顧問,在不同領域中進行使用者研究、產業輔導、以及企業內訓。在傳統產業工作七年後,回到學校取得認知科學碩士,畢業後轉入用戶研究與服務設計的領域,並開始協助UX的推廣,以及平衡南北資訊。一直積極將UX導入在傳統產業,並嘗試用文章,吸引不同類型的讀者,讓更多人了解UX。

Related Posts

日誌研究的執行經驗分享 Tips for conducting Diary Studies

培養全方位醫療顧客經驗管理(Customer Experience Management)經理 – 第一個跨域醫療服務設計整合課程在輔大開跑

用戶研究的三個謊言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近期文章
  • 日誌研究的執行經驗分享 Tips for conducting Diary Studies 2019-12-13
  • 培養全方位醫療顧客經驗管理(Customer Experience Management)經理 – 第一個跨域醫療服務設計整合課程在輔大開跑 2019-11-16
  • 用戶研究的三個謊言 2019-10-24
  • 不靠大數據,從粉絲的小數據讀出關鍵需求 2019-09-23
  • 為什麼大多數的Redesign其實沒什麼意義?因為忽略了三件事 2019-09-9
最受歡迎文章
By VIDE 編輯2019-12-13

日誌研究的執行經驗分享 Tips for conducting Diary Studies

By VIDE 編輯2019-11-16

培養全方位醫療顧客經驗管理(Customer Experience Management)經理 – 第一個跨域醫療服務設計整合課程在輔大開跑

By VIDE 編輯2019-10-24

用戶研究的三個謊言

By 奧沃市場趨勢顧問2019-09-23

不靠大數據,從粉絲的小數據讀出關鍵需求

By Lil Andy2019-09-9

為什麼大多數的Redesign其實沒什麼意義?因為忽略了三件事

文章分類
  • Featured (221)
  • 專欄 (21)
  • 教育 (93)
    • 工作坊 (49)
  • 未分類 (7)
  • 洞察 (269)
    • 數據分析 (42)
    • 消費者洞察 (125)
    • 研究調查 (144)
  • 產業案例 (299)
    • 交通 (30)
    • 公共服務 (46)
    • 城市 (82)
    • 政府 (28)
    • 旅遊 (68)
    • 日常生活 (146)
    • 金融 (21)
    • 銀髮 (33)
  • 組織文化 (133)
    • 團隊介紹 (40)
    • 組織溝通 (94)
  • 設計 (518)
    • 服務設計 (155)
    • 物聯設計 (35)
    • 網站設計 (86)
    • 行動設計 (116)
    • 設計思考 (128)
    • 設計方法 (103)
    • 通用設計 (38)
    • 體驗設計 (179)
關於 VIDE
VIDE 創誌是一個聚焦洞察與設計,關心教育發展並鼓勵創新的媒體平臺。
VIDE 代表 Value,Insight,Design,Education。源自於拉丁文 videre,意思是「看到」。

VIDE 持續透過介紹國內外創新案例、概念發想與設計思維與實踐方法,並邀請創新設計團隊、組織、社群成為 VIDE 的內容與活動合作夥伴。期許自己能成為國內重要創新設計的媒體代表,協助建構臺灣創新設計的產業鏈與生態系。
追蹤 VIDE
Facebook: https://facebook.com/videmedia
Twitter:https://twitter.com/vide_tw
RSS:https://vide.hpx.tw/feed

聯絡:editor@vide.tw 或 02-2511-7626
地址:10459 台北市松江路158號11F-1
2015-2017 VIDE 創誌 - 帶你看見創新設計 / 悠識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Type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