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組織溝通

我喜歡引述蕭瑞麟教授所言:「了解脈絡就是一探事出之因。由過去發生的事,解釋現在的問題,再向前推測未來的發展軌跡。」你所瞄準的消費者「痛點」為什麼發生?今天的旅遊業為什麼無法解決這個痛點?是技術不到位、沒有商業潛力、或者你以為的痛點其實不是痛點?

Read More

過去,BRA員工工作術語集中在「dollar(錢)」、「floors(樓層)」與「square feet(面積)」,從來不考慮規劃對「人」的影響。從現在起,所有組織「語言」的視角將會發生改變,組織與員工會始終把「人」放在首位,讓大家明明白白看到城市規劃與發展如何影響到城裡的每一個居民。

Read More

– 三星電子使用者體驗總監胡煜昌:台灣人需要試著開創自己的想法,從個體出發去思考自身價值與企業價值。
– AJA Creative使用經驗總監陳文剛:好的設計師設計產品,好的主管設計團隊,好的領導人設計文化。
– 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協會理事長蔡志浩:台灣文化不容許失敗,但創新的出現需要大量失敗。
– 交大傳播所長李峻德:T型化人才日趨重要。
– 北京清華大學教授饒培倫:UX是一個「雙向管理+溝通」的問題。
– 澳大利亞人機介面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杜本麟:創新不只是Top-down的政策支持,也是Bottom-up的活動支持。

Read More

Raven近年跑過20多個國家,跨越亞洲、歐洲、美洲,深刻體驗每個地區有自己的文化,這是最好的本質。他認為台灣人最好的文化是「熱情」,對人很友善,同時在做事方面也「靠譜」,誠信、認真方面值得信賴,他的團隊裡面,就用了多位台灣設計師,但是台灣人的溝通不夠直接,太客氣,也比較不敢勇於表達自己,這在世界舞台上會比較吃虧,是可以調整的地方。

Read More

人們常認為那些不可思議的「創意」,是出自一人的想法,也常誤解動畫只能透過單一主題來表現「創意」。例如有人會說:「這只是一部討論玩具、恐龍或是愛情的故事。」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製作電影動畫和開發產品創意一樣,都需要一群不同背景的人一起合作、有效率地解決問題。

Read More

設計跟創新是兩種不一樣的做法。今天在大會上大家都在講數據導向的設計,你已經有一個產品,你要怎麼優化,怎麼迭代,數據很有用,因為你可以看到使用者的行為。創新有時候是沒有任何基礎的,當你在從零到一,從無到有的時候,是還沒有任何可參考的數據的。所以我常常說你創新的能力就是你對事物的洞察能力,你的洞察的源頭是什麼?就是觀察生活中的矛盾。

Read More

最後一場演講,是由釋傳觀法師主講 Emptying Ourselves。聽完整場演講後,我只有一個心得:只要注重使用者經驗的,不管在那個職業,都可以成功。一個和尚,從一碗叻沙(新加坡咖哩),講到人和世界的關係,到自我建構,到無我,每一個轉折,都是順著思考,順著需求。UX 相關的聚會,難道一定只能請到大師嗎?不是相關領域的就不能受邀請嗎?主題比較重要還是內容比較重要?

Read More

Netflix 的啟發正是來自於「如果?」當時創辦人 Reed Hastings 認為光碟出租與歸還流程、時間限制和逾期的罰款相當擾人,所以他先問了典型的「為什麼?」。「為什麼我要付這些費用呢?」再來,他又問了:「如果套用運動健身俱樂部的經營模式,影片出租生意是不是能掀起革命?」Netflix採用會員制,會員只需繳納會費,更不用擔心逾期罰款,便可以輕鬆享受電影與電視帶來的娛樂。

Read More

我認為「具體具體再具體」是最大的要點,唯有具體的事例能幫助面試官具象化你的能力與經驗。此外,也別忘提及自己在專案中扮演的角色、貢獻與帶來的影響、研究方法、使用的工具及選擇的原因等。最好也能涵蓋你在專案中的學習,以及這個經驗如何幫助你勝任所面試的職缺。

Read More

設計思考著重於創造性與感性層次,嘗試能在前端多探索、多鳥瞰,以便以洞察根本問題,並從中爬梳脈絡理路,建構全局策略觀點,透過這樣切入路徑,最終找到適切的創新解決方案,如同世界知名創新顧問公司IDEO執行長Tim Brown所說:「設計思考是以人為本的設計精神與方法,考慮人的需求、行為,並兼顧科技或商業可行性。」

Read More

Goodpatch的企業文化以一個人負責一個案件為原則,確保每個案件的品質以及員工對專案的集中度。身為創意工作者,為了保持敏銳度,也需要持續吸收新的知識。同時認為「偉大的團隊才能做出偉大的產品」,希望客戶也能夠與成員們團結在一起,一同思考出最好的使用者體驗。

Read More

來自首爾Amoeba Design使用者經驗總監徐孝真以全程英文演講,分享韓國經驗。她表示,愈來愈多客戶了解到不能只做銷售,而要關心消費者體驗,例如LG 和 三星在 smart home 方面都投注許多心力。通常行動、電視和其他聯網裝置有各自的介面,要整合所有裝置,必須了解使用者在不同裝置和不同時間究竟想要什麼。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