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已做到首席的研究員則跟我說:「作為用戶研究員最重要的,便是將你在研究中獲得的 “Ah-ha moment” (指一瞬間的突然醒悟),融合你的信念,以說故事及譬喻的方式,來改變其他人的看法、讓他們對你提出的想法感到興奮」。
Conversion Lab 其中兩位創辦人:在中國唐碩體驗創新諮詢擔任資深體驗研究員的 Nelson,以及在美國微軟擔任用戶研究員的 Elsa ,帶讀者一窺企業端(甲方)與顧問端(乙方)體驗創新及用戶研究實際的工作狀況。
常常看到 YouBike 與 oBike 的論戰,目前看起來各有各的支持者,但究竟哪一種系統是未來的主流呢?YouBike 與 oBike 看似兩種系統(定點停 vs 隨處停)正在展開廝殺,退幾步想想,它們身處的市場,或許根本不是同一個。
商場情勢瞬息萬變,僅僅依賴過去的明星商品、成功模式已經不夠。除了「求新」、還要「求變」;在被市場淘汰之前搶得先機,推出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新產品。Riklin 兄弟對 Null Stern Hotel 的經營模式將「求變」發揮得淋漓盡致。防空洞旅社和阿爾卑斯山露天旅館的特色不同、形式不同、目標客群也不一樣,但皆以「創意」殺出重圍,擄獲顧客目光,成功奠定了在飯店業的特殊地位。
日本目前正面臨低生育率,高齡化等社會問題,加上日本是移民人口較少的國家,勞力短缺且成本極高,自動販賣機為此提供了解決之道。人性化的溝通,讓冰冷的機器也有了溫度。早晨上班的途中,購買罐裝咖啡,一句來自販賣機輕聲的早安問候,瞬間拉近了與消費者間的距離。
一群人之間會因為彼此借用不同物品,產生了交流,這樣才是共享,而不是占別人便宜。所以,共享不該用賺取的概念去思考。透過模式建立、商業模式驅動,共享概念得以運作的情況下,建立參與者共享的習慣,讓參加的人數增加,再開始平台化以及設立會員門檻,我覺得才是變現的部分,這時,共享經濟才會成立,強烈的誘因才有商業化的可能性。
離鄉背井到北京工作賺錢的「北漂」,租不起地上的房子,轉而居住到地下空間成為「鼠族」,居住在陰暗潮濕的地下秘密巢穴。「地瓜社區」獲得2016 年 DFA 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大獎,他們改造北京閑置的地下防空洞,並幫助社區居民利用自己的知識技能為社區提供服務,拓展自己職業發展的可能性,營造溫馨的社區文化。
1. 昔日獨角獸風光不再,Evernote的經營有什麼值得上班族學習的地方?做事不能三心二意,也不要陷入不斷追求新事物而忘記初衷的陷阱中,不然你將會失去更多。2. 「什麼都有」不等於「什麼都好」。聰明的客戶也許會發現,與其購買 95% 用不太到的功能,不如尋找將所需 5% 做到極致,才是最好選擇。
我們深切認知創新的研發始於實驗室,但創新的觸發與靈感,必定來自真實場域,因此,如何好好練就一身敏銳的察覺力,進入使用者的生活情境,找問題、找方向,再透過訪談進行確認,找出隱藏於使用者背後的未知脈絡洞見,就顯得無比重要。迎接新時代挑戰,唯有找回人本精神,以觀察為始,同理心為中介,並以地方性知識為後盾,才能贏回設計精神,讓價值成為最終的起點。
一切終將回歸市場機制,知名品牌有膽識,投入這一場充滿創意且大膽的服務設計實驗,無論最後結果如何,都代表服務不再是把麵煮好就好,而是可以透過設計思維,試圖處理服務系統的問題,讓價值傳遞更為細緻化,組織化及多元化,從而創造效能,不僅品牌從而找到價值,並得以讓顧客滿意,貼近品牌的核心內涵,精眾的時代,沒有一個品牌需要服務全市場的客戶,唯有知道你是為了誰而存在,被誰所需要,這才是品牌能永續存在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