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敵亦友的 oBike 與 YouBike

2

文/NOR

▲左邊的 YouBike 與右邊的 oBike,外型相近,營運模式則大不同。(圖片來源:VIDE 合成自 YouBike 官網與 oBike 官網)

最近在我的臉書上,常常看到 YouBike 與 oBike 的論戰,目前看起來各有各的支持者,但究竟哪一種系統是未來的主流呢?我的看法是,如果還在爭論中,代表還未見到未來的主流,但換個角度來說,你願意讓哪一個系統進入你的日常生活,那一個就是主流,無須加入混戰。

YouBike 與 oBike 兩者的差異,在於 YouBike 一推出就採取定點停車的方式, oBike 則是採用了隨處停車的方式,這樣的差異性雖然讓兩種系統的走向分歧,但是仍保有一部份的同質性。看似兩種系統(定點停 vs. 隨處停)正在展開廝殺,退幾步想想,它們身處的市場,或許根本不是同一個。

▲公共運輸附近的 YouBike 租借站(圖片來源:

YouBike 一開始的通勤設定,讓它自然地成為公共交通運輸的一環。規畫上,它就是通勤族使用的最後一種交通工具,之後就是讓民眾自行步行回家,所以它的定位在一般人移動的過程是,人流轉小車流(YouBike),小車流轉公共運輸(公車與捷運)、公共運輸再轉小車流,小車流再轉人流,所以在早上與傍晚,固定上下班或上下課的人,就是適合採用這樣的方式,因為這樣的方式,你可以減少通勤過程突發狀況,每一個轉運都有對應的工具,時間也好掌握。

▲無站式共享自行車 oBike(圖片來源:Joy

oBike 就有些不同,在使用的旅程中,雖然仍有可能先騎乘 oBike 再串接其他交通工具,但是由於找 oBike 需要一點運氣,不一定會出現在使用者附近,所以從上下班通勤角度來看,想要在固定時間上下班通勤,隨處停的 oBike 其實不太討喜,在這個時段並不是 oBike 的市場取向。我在台北市的移動區域,大部分在西湖站、松江南京、以及信義淡水線上,時間大概都是 8:30~9:30,六月份並沒有在捷運站體外看到 oBike,但有些站體外的 YouBike 借用仍然頻繁,是不是如我所言,我們可以再觀察一陣子。

所以隨處停的市場在哪?隨處停的需求,發生在目前 YouBike 站點分佈所不及的地方,或是在於短車程,走到站點有些太浪費時間的情況。

這部分本來就不是 YouBike 的服務範圍,所以潛在需求沒有機會被滿足,有了 oBike 之後,需求有了出口,這就是 oBike 的市場。這市場其實不小。

雙方交疊的市場出現在點對點的交通過程中,沒有使用其他交通工具的情況。在這個移動需求生成之後,哪一種系統最先出現在使用者周遭,就有可能被選用。同時,目的地方不方便處理停車問題,也會影響使用者的取捨,例如,目的地沒有 YouBike 的站點,就會選用 oBike 。如果是目的地也有 YouBike 站點的情況下,也有一部分的可能性是沿用使用者習慣,平常使用哪一種,就會選用哪一種。

所以我的看法,YouBike 與 oBike 其實重疊的市場並不高,目前還是處在各自攻打自己的山頭,大部分都不在同一個戰場。這個情況透露出,表面上是競爭關係,實際上卻是合作關係,兩個系統同時都在吃掉公車、計程車的市場,或是將過去不使用公共租賃單車的民眾,拉進了單車體驗之中。

所以最後的贏家不是 YouBike,也不是 oBike,而是能夠創造騎乘體驗的單車製造商。

至於 oBike 的停車問題,我個人認為這其實就是個商機。 oBike 本身的停車處就是小車流轉人流的轉換點,也就是說,只要能夠讓 oBike 的使用者方便停車,這個點就是人流的匯集點,在上下班時刻,有什麼產業需要大量的過路人潮,這個產業本身就要切入這塊市場,與 oBike 建立產業生態系,透過解決 oBike 停車問題(例如:提供停車處),就可掌握人潮,再加上自己內容的適當調整,人潮就有機會轉換成錢潮。

「你的危機是別人的商機」這就是我給 oBike 下的註解。

▲橘黃色單車為使用後的 oBike,(圖片來源:Joy
Share.

目前任職於領潮創意,擔任用戶體驗研究顧問,在不同領域中進行使用者研究、產業輔導、以及企業內訓。在傳統產業工作七年後,回到學校取得認知科學碩士,畢業後轉入用戶研究與服務設計的領域,並開始協助UX的推廣,以及平衡南北資訊。一直積極將UX導入在傳統產業,並嘗試用文章,吸引不同類型的讀者,讓更多人了解UX。

2 則留言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