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是實務的學問。方法工具可以學習,但切勿死背硬記不知變通
Browsing: 使用者經驗
隨著社群平台與搜尋引擎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人透過搜尋引擎直接搜尋商品,或從 Facebook 和 Line 官方帳號等發送的促銷訊息連結到購物平台
若非常粗略地將購物網站使用者分為兩群,大致為「無目的打發時間型」和「有目的購物型」,若以日常生活購物情境比擬,前者好比原本 window shopping 的人,卻買了不少東西;後者好比特定為了採買而進入商店。
有幸接觸蕭瑞麟老師的這本大作,領受他的思維邏輯,以下就是我對於這本書的心得
在了解商品詳情的過程中,使用者希望能夠了…
找 UX 工作的一個重點,就是不要用找 UI 工作的方式去找,不要只是給別人看 UI 作品集,甚至連 UI 都不要先拿出來給別人看,要先給的是 UX的過程
設計可以改變很多事情,也因此在設計之初便需審慎考量,並掌握欲解決的問題和使用者的需求。一旦搞錯切入點或使用對象,該設計本身可能會延伸新的問題
承接<<我該如何進入 UX 產業?業界專家告訴你>>的上篇,Conversion Lab 的作者們也針對幾個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UX 領域中的選擇包羅萬象,從用戶體驗設計師 (User Experience Designer)、交互設計師 (Interaction Designer)、用戶研究員 (User Researcher)、產品經理 (Product Manager) 等都或多或少跟UX有點關係。
說是符合使用者經驗,但骨子裡希望叫使用者幫忙決定我們的產品方向與設計細節。說穿了,這跟「希望老闆幫忙決定,希望老闆證明我沒錯」是一樣的意思。
在快速變動的商業環境中,許多公司無法允許 UX Researcher 有足夠的時間去做研究,這是因為快速變動所產生的先佔者優勢大到一個程度的時候,企業傾向於快速在市場上推出產品取得先佔者優勢
為了改善網站轉換率,設計師或經營者常常花了很多心思在調整商品溝通頁面,卻忽略了購物車及結帳流程的重要性。
beBit 的理想是讓世界的人都充滿笑容。聽起來好像很天真,大家也常常都在想這個問題,但不管怎樣總覺得就是要對社會有貢獻才會有意義,這是絕對肯定的
Pebbo 的做法非常與眾不同。 在過程中讓客戶真正瞭解到以人為本的精神,改變企業團隊的環境氣氛與思維模式,而不是幫客戶完成後將成果交給他們。
多數網站經營者皆致力於優化網站首頁至轉換頁面的引導,然而卻未能有效提升轉換數;原因在於經營者經常忽略使用者多方來回比較、重複造訪以進行決策的特性。
AJA 從一開始以設計「數位介面」為主,到了近幾年由於服務對象、市場的改變,已逐漸轉型為一家專注於使用經驗的設計顧問公司。
本篇文章介紹提高住宿商品銷售量的網站設計技巧。前篇文章提到了活用「搜尋行為」以及「照片的魔力」,本文接續介紹「使用者評價」、「地圖」、「住宿專案」等會如何影響使用者行為。
使用者在搜尋旅遊資訊或訂購商品時,網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管道。搜尋資訊的過程中,使用者會瀏覽及使用的網站範圍廣泛,涵蓋了旅遊網站、飯店網站、民宿官網、部落格、社群……等。
許多人在建立自己的數位服務或者評估競爭者的服務時,都太容易被上面兩、三層的表現所吸引所羈絆,而忘記問題真正的根源。例如被問到為什麼網站的流量不振,有人可能回答「因為網站設計太醜」
近年來台灣有相當多的使用者經驗 (user experience, UX) 相關工作,但在相似公司職稱底下,卻有許多不同的工作。而 UX 到底是一份新興工作,還是某種職業的轉型?
提供一個美好的服務體驗,重視體貼每一位到來的消費者或客人,應該是當代社會各行各業都應該極力去追求的精神,因為價值將反映在經營層面上
Albert 畢業於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曾在 ODM公司擔任設計師。不想只是幫接近完成的產品設計外觀,後來決定到美國就讀研究所,看看外面世界
日本學者長町三生在1970年代提出「感性工學」,橫跨多個領域如心理學、工程學、美術設計等,指出設計產品要以消費者為中心,從理解消費者的感性開始,找出大眾在其情感體驗上真正想要的商品是甚麼。
Jessica 介紹她在英國奧美數位擔任UX設計師的日常任務內容,最重要的是先了解客戶的需求、及公司的內部策略,然後在眾多角色之間,扮演好溝通橋梁的角色。至於他們所需具備的專業軟體駕馭..
當我們提起UX在英國的發展,身在台灣的我們,或可從UXPA UK、UX London、UXUK Awards、以及在大學裡所開設的課程,一瞥整體的發展概況。
近幾年「使用者經驗」在臺灣愈來愈廣為人知,在人力銀行搜尋這五個字,發現包含這個關鍵字的徵才訊息如雨後春筍般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