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有相當多的使用者經驗 (user experience, UX) 相關工作,但在相似公司職稱底下,卻有許多不同的工作。而 UX 到底是一份新興工作,還是某種職業的轉型?請一位UX設計師,就會有好的使用者經驗嗎?
文 / Happy UX 2013 編採小組
使用者經驗多種專業 員工陷入職能轉型困境
在許多上市企業中,光 UX 可能就有許多不同的職能,依據特性,大致可分為研究、資訊架構,及GUI(graphic user interface)三類。
研究工作中,使用者經驗研究員會蒐集產品相關的研究資料,與行銷企劃部門訂定產品策略,並且進行田野調查,蒐集使用者的資訊;在產品開發過程中,協助其他相關部門來進行使用性測試,甚至撰寫相關報告申請專利,保護公司的技術與創新。
負責資訊架構工作的是資訊架構師,則會依據研究或企劃所給的背景說明,規劃產品的架構,包含整個產品的服務流程,以及個別產品的資訊架構等。但仍有些公司在沒有專職使用者經驗研究員的情況下,會讓資訊架構師同時進行部分的研究工作。有趣的是負責資訊架構規劃的人,職稱不一定是資訊架構師,有些時候被賦與在使用者介面設計師(UI designer),或使用者經驗設計師(UX designer)身上。
在 GUI 設計的部分則更為混亂,除了有上述 UI designer 跟 UX designer 的職稱之外,也有網頁設計師,或者美術設計等職稱。多數小公司會將資訊架構師與GUI設計師視為同一份工作,若主要產品為網站的公司,更會要求設計師編寫一些前端網頁語言。
不幸的是,這三者的專業並不相同,因此原本只有一項專業的設計師,為了要因應公司的期待,找尋各種不同的管道進修,因此許多GUI設計師逐漸跨領域到資訊架構師,或者前端工程師的工作。
無論是使用者研究、資訊架構,或者前端工程的工作,都是近幾年來因應專業分工逐漸劃分出來的專職工作,這些工作原本就存在,只是過去由一人全權處理還尚且能應付。但在數位時代,資訊越來越龐大,公司提供的產品已不僅僅是單純的單機應用軟體或網頁,而是背後龐大服務機制的系統,因此更需要專業的人員分析與維護相關的服務。若依循過去的分工模式,讓單人負責多項專業,當系統越來越龐大的時候,越容易出現難以彌補的問題。
以 UCD 作為創業精神 傳統企業仍待加強
近年來台灣創業風氣盛行,而創業圈也推崇「精實創業」,意指透過快速而不斷重複確認的方式,來確認創業中產品的可行方案。精實創業的流程與使用者經驗設計流程相似,都必須從客戶或使用者端蒐集資訊之後再進行設計,並不斷獲得反饋來進行修正。可以說 UX 的精神在創業圈中散播的最為快速且成功。雖然許多新創團隊沒有專職的使用者經驗人員,但只要開發過程中時時想到使用者,仍然能夠推行出許多膾炙人口的產品。
由於新創團隊產品規模小,運作模式較為彈性,因此很容易導入使用者研究或者相關的溝通技術。即使在沒有使用者經驗專業人員的情況下,也可以學習透過 UX 的方法來產出優良的產品。一人身兼多職的情況,在新創初期仍然是可行的模式。
但目前台灣仍有許多傳統企業,要求員工一人擔當多種職責,且這些企業已具有既定的溝通流程,因此難以導入新的模式。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員工想要將 UCD 的精神帶入公司,也仍然有許多的困難,即使是大規模的公司,甚至公司內部已經有 UX 專職部門,但如何將 UX 作為企業的核心精神,仍然是目前產業轉型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