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經驗設計是趨勢,還是噱頭?

2

近幾年「使用者經驗」在臺灣愈來愈廣為人知,在人力銀行搜尋這五個字,發現包含這個關鍵字的徵才訊息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無論是介面設計、產品企劃、程式設計或使用者研究,甚至像是系統分析、行銷與廣告等工作,均可見到使用者經驗的蹤跡。

圖片來源 by https://www.flickr.com/photos/mollystevens

文 / 陳怡靜

這些工作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要因應現代數位潮流而產出一些產品或服務。使用者經驗無所不在,在某些不是以數位科技為主的產業之中,則是以「顧客服務」的精神,來實踐以使用者為中心(UCD)的概念。

相關工作,中英搜尋大不同

以「使用者經驗」為職務關鍵字的徵才訊息中,最大宗的工作內容是進行軟體或網頁的介面規劃,甚至有包含一些田野調查、易用性分析等研究性質的工作。但值得注意的是有釋出研究類工作者,多為上市公司或研究機構。

若以使用者經驗的英文縮寫UX(User Experience)來做為職務關鍵字搜尋時,卻跟使用中文全名搜尋時有完全不同的面貌。UI/UX(User Interface & User Experience)此兩個名詞經常合在一起,並且多數的工作內容是針對網頁或軟體進行圖像化介面設計;少部分工作內容包含介面規劃,與僅有UI為關鍵字的工作內容相比,並無太大區別。

這樣的現象,反映了目前臺灣業界普遍不了解使用者經驗相關工作內容的意義,仍然以傳統的介面設計來看待「使用者介面」設計。這樣的現象尤其出現在規模較小的公司,這些公司或團隊內部只有零星可數的設計師,沒有多餘的人力去進行產品開發初期的需求研究,甚至在開發過程中也沒有透過簡單的易用性測試,來分析使用者真正使用時的問題。

雖然有部分團隊的產品更迭迅速,可以使用A/B測試的方式,使新、舊產品同步上線,同時透過線上的資料擷取,蒐集兩邊使用者的回饋,但這些真正幫助導入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方法,在多數公司都沒有被實踐。

由分享到推廣,引發各界關注

使用者經驗在臺灣也剛推行不久,儘管只是先聽聞樓梯響,卻也不啻為一個好的開頭。時序回到2005年,當時由幾位關注使用者經驗的人士開始籌備uigathering聚會,從最初僅有八個人,到2012年立案成為社團法人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協會時,已經成為國內具有影響力的使用者經驗組織。

這幾年來,uigathering舉辦過數十場聚會,以及兩個大型研討會,成功達到「推廣使用者經驗設計與研究,帶動產業專業知識的提升與交流」的目的。同時,也藉由該協會的推廣,讓許多人了解使用者經驗的重要。

目前在臺灣,關注使用者經驗的不只是網頁或軟體的介面設計師,在前端工程開發、手機App開發與網站企劃,甚至任何與媒體行銷相關服務的工作者,都積極在探索良好的使用者經驗。而國內幾家與設計、傳播、行銷、心理和資訊等相關的大學系所,也都開闢了課程在談論相關議題。

除此之外,「服務設計」也在近一、兩年來逐漸浮上檯面,服務設計與使用者經驗設計的概念近似,服務設計更強調以整體服務的高角度去思考服務的經驗設計。目前,也有許多相關的聚會與活動,甚至在2008年國立清華大學成立全臺第一間專門推廣服務科學的研究所,讓使用者經驗的人才有機會在各個領域發光發熱。

除了學界與業界之外,如經濟部工業局、資訊工業策進會與電腦公會等公部門或機構,也從今年開始逐漸提供相關的訊息與活動。透過政府的推廣,使用者經驗將可望在業界傳佈得更為廣泛。

而在這些龐大的資訊注入之下,使用者經驗未來是否能成功地導入臺灣的企業文化,協助企業文化創新,或者因為過度渲染使用者經驗的「神奇」,導致UX議題容易陷入泡沫化的危機,或者逐漸與其他職能產生合併效應,似乎還有待觀察。

但整體而言,使用者經驗設計可以讓產品與服務超越單純比較功能規格的產品設計思維。這的確是臺灣產業轉型的可能性之一,期待有心設計創新產品與服務的從業工作者能夠從UX獲得更多的啟發,創造產品與服務的價值。

文章轉載自:Happy UX 2013 快樂使用者經驗設計論壇

Share.

2 則留言

  1. Shaoting on

    請問目前台灣有哪些研究所,是專注使用者經驗、心理學?謝謝

  2. VIDE比較常往來的是台科大的唐玄輝老師,他的 Lab 符合您所說:http://www.ditldesign.com

    相關的研究所都分布在資管、資工、工設、工工、工管底下,像交大有HCI所 應該是最接近的。

    應該還有,我們會再透過別的方式去尋找。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