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
  • 設計
  • 研究
  • 產業
  • 團隊
  • 教育
  • VIDE 徵求作者
Facebook Twitter Instagram
RSS Facebook Twitter
Vide
  • Home
  • 設計
  • 研究
  • 產業
  • 團隊
  • 教育
  • VIDE 徵求作者
Vide

專訪 LinkedIn 資深 UX 設計師 Albert Wang :對產品具備創業家般的熱情

0
By vide 編輯群 on 2015-07-1 教育, 設計, 體驗設計

Albert Wang 目前任職於全球最知名的商務社交網絡公司 LinkedIn,擔任 Senior User Experience Designer,專注在首頁設計與規劃。Albert 畢業於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曾在 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公司擔任設計師。不想只是幫接近完成的產品設計外觀,後來決定到美國就讀研究所,看看外面世界。研究所畢業之際正好碰上網路產業再度蓬勃發展,從此轉向踏上使用者經驗設計的這條路。

Albert 在 LinkedIn 的工作場景之一

 

文 / 鄭佩紋

1. 請簡單介紹一下你目前的工作內容?

Albert_Wang_Prifle_pic_2013-150x150

Albert:
我在 LinkedIn 任職 User Experience Designer 已經四年,目前專注在 LinkedIn 的首頁設計與規劃。

在這之前我從事很多跟 Networking 相關的功能設計,例如新版的LinkedIn Contacts、People You May Know 以及搜尋(Search)功能。工作內容可以說是校長兼撞鐘, 從初期的田野訪談、使用者行為資料的分析整理、提案 (project pitching),到中期的設計發想、資訊架構、互動設計、視覺設計,到後期的跟程式設計師的溝通、產品的品質管理,以及行銷設計。經手產品開發從初期到後期的流程,雖然比較辛苦,但相對而言也 更有成就感。

2. 哪些經歷過程,使得你進入並擔任目前工作職位呢?

Albert:
我在台灣是工業設計出身的,在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畢業後就在產品設計公司任職。那時台灣的工業設計仍屬於 ODM 系統的附屬服務,大部份我經手的專案都是幫已經開發完成的產品「穿衣服」,做一個漂亮的外觀,而這些產品也多半是會賣給國外品牌去行銷的「白牌」產品。我自己對設計的理想是希望能幫助很多人。但我當時的工作無法接觸到產品本身的開發,也不知道是為那些使用者做設計。

當時很要找機會突破這個狀況, 所以決定出國念研究所,去了芝加哥的伊利諾理工學院的 Institute of Design (IIT ID)。在這裡兩年期間我學到了深入的邏輯思考及分析能力,也學到了如何激烈的溝通。開始瞭解到「設計是有能力在決策桌上佔有一席之地」的。

在研究所畢業之際,正是美國網路業開始從2000年的網路泡沫復蘇,Youtube 被 Google 高價併購,Apple 推出了 iPhone 一代。所以就毅然地從工業設計轉行到使用者經驗設計 (UX Design, User Experience Design)。

幾年來在矽谷碰碰撞撞,幸運地加入了正在急速成長的 LinkedIn。 現在從一個計劃開始,6 到 10 月計劃上線之後就被上億的使用者使用。上百個 Tweets 談 論這個產品如何改變他們的人生 (或好或壞)。 回頭看看最初的理想,也漸漸的開始實現了。

3. 請分享跟團隊中其他產品開發成員合作的工作流程

Albert:
在 LinkenIn 產品團隊就像是個小型的新創公司(startup),產品經理和設計師就像是共同創辦人(co-funder)。

一開始在看到產品機會,設計師會做早期設計概念並準備計劃書 (Proposal),協助產品經理向高階主管提案。在提案批准後,就會開始進行標準設計流程。一開始會進行大量的使用者研究,作為後續設計依據。

根據產品類型的不同會需要做不同訪談,例如在改進現有產品時,會需要瞭解現有使用者的狀況。在設計全新產品時,則會需要去理解使用者的生活形態,新產品哪裡會有切入點。

接著是設計發想,除了自己關起門來做設計之外,在 LinkedIn 每週還有 UX Office Hour。 透過這個會議讓所有設計師聚集在一起,展示現在手上正在開發的產品。

藉由這樣的機會,可以發掘出相近產品的跨團隊合作機會,並且維持公司內產品設計和互動設計的一致性。如果碰到不同團隊間都在開發同樣的功能,例如不同產品都需要 checkout 機制,那就只需要設計一次。

到了後期當產品進入開發階段,開始和開發者  (Developer) 合作。這時會發現有時候原本的設計在技術或效能上會碰到問題或其它因素無法實現,這時會需要即時改變設計來配合開發,中間來來回回會需要很多溝通過程。最好在一開始時讓開發者瞭解這產品開發是很有意義的,讓開發者也願意以創新的方式達到技術上的需求。

最後,在產品交到使用者前需要品質管理 (quality engineering),這時要確認所有細節, 例如頁面下載時間、動畫效果、字形大小與行高等。設計師是唯一同時瞭解產品的功能面和 使用愉悅 (functional 和 delightful)的不同。開發者可能認為產品可以動、功能完整即可, 設計師還要加以美化讓情感上也是完美的。

此外在產品設計過程中,能根據資料導向 (Data Informed) 來做設計與決定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

團隊中 UX Designer 大概是對使用者最瞭解的,從這點可以知道該取得哪些資料,建議資料學家和專案經理該從哪個角度解讀資料,從而做出決定。

有些人會把「使用者研究  (User Research) 」和 「資料研究  (Data Research) 」分開,前者像是拿放大鏡對單一使用者做細部研究,後者則是針對多位使用者觀察得到使用者慣性 (User Pattern)。 「如何以使用者研究的方式,來看待資料研究的結果,並做成設計決定」是 UX Designer 應有的能力。

4. 請分享一個讓你印象深刻的設計故事

Albert:
在設計 People You May Know ( LinkedIn 上推薦你跟其他專業人士互相聯結的功能) 時,新的設計大幅改進了先前的頁面設計,更加的重視檔案照片的呈現和流暢的互動操作。推出後除了在成效的數據上大幅增加之外,在 Twitter 上也有很多使用者說喜歡新的設計。甚至在背後使用相同演算法時,使用者認為新設計的頁面比舊有的更加精準,讓人發現原來頁面設計也會有影響使用者感受的超能力。

在眾多的Tweet中,有一個Tweet讓我印象深刻 ,她引用了當時美國正紅的流行曲 “Call Me Maybe” 的歌詞 ,”i just met you… & this is crazy… but will you be my linkedin connection… bc i can’t stop scrolling the “people you may know” page. ; ) ” 。我覺得很有趣就做了一張 “Connect Me Maybe” 的 meme 圖回她. 後來這張圖還在矽谷網路圈上被轉寄了不少次。

我想最大的成就感還是「跟使用者的互動」。

最棒的是當使用者在敘述你的產品時,不是說介面多好用或技術多先進,而是陳述「他們的生活如何被你的產品所改變」,這是讓我最開心的時刻。Inspired by Kristi Martin tweetLinkedIn-have-a-MEME

5. 工作至今遇過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Albert:
在一開始工作的時候,總是希望作品希望做到盡善盡美才分享出來,像在台灣從小受的教育總希望作品做好了才給別人看,才不會丟臉。但是唯有在產品設計早期時分享給大家看、收集意見,讓各領域的專家指導,才有機會即早修正錯誤,減少走錯路機會。不然等到產品設計末期才給別人看,這時收到意見就算要改可能也來不及了。

要突破這樣的瓶頸,唯有轉變自己的心態,把臉皮練厚一點,就算早期產品還很粗陋也可以坦蕩蕩的分享。

6. 請給有心想從事 UX 相關工作的朋友一些建議

Albert:
對於剛畢業或想轉換領域到 UX 的人,首先是開始加強自己的視覺設計 (Visual Design) 能力。剛進入 UX 領域的人如果是藝術 (Fine Art) 背景,本身美感就足夠,互動設計邏輯部分大概 6 到 7 個月就可以訓練到一定程度。

另外⼀種是資訊(Computer Science)背景的⼈,互動邏輯沒問題,但視覺設計部分真的要多加練習,要常常研究好的視覺設計,分析好在哪裡,從模仿開始訓練自己的眼光跟美感。終究設計師是要設計出令⼈愉悅(delightful)的作品,所以視覺設計的基本功很重要。

至於已經工作一陣子的設計師從資淺要邁向資深的階段,則要多多拓展自己的能力。類似 UX Designer 的工作在 Facebook 的職稱是 Product Designer,代表關於產品的開發其實是全包的。對產品要有如創業家的熱情,在開發早期要有像人類學家般的研究能力進行使用者研究。中期會需要設計能力,如藝術家一樣的美感。到最後品管階段則需要對細節的追求。唯有隨時擴展自己的能力,踏出自己的舒適圈,才有機會成更好的 UX Designer。Albert 在 LinkedIn 的工作場景之一

7. 請提供幾篇你覺得很實用的文章,供大家學習!

最後 Albert 提供以下參考資料,鼓勵大家深入地瞭解:

1. 為什麼一開始時需要強化視覺設計能力 (Why need to focus on visual design while you are junior)?
· How to Work with Designers: by Julie Zhuo
https://medium.com/the-year-of-the-looking-glass/6c975dede146
本文中譯版本可參考 http://www.inside.com.tw/2013/08/16/how-to-work-with-designers
· Jon Wiley | Whoa, Google Has Designers!
http://vimeo.com/29965463

2. 資料導向設計決定的重要性 (The importance of Data informed design decision making)
· Adam Mosseri | Data Informed, Not Data Driven
http://vimeo.com/14999991

 

文章轉載自:Happy UX 2013 快樂使用者經驗設計論壇

 

 

使用者經驗 美國UX
Share.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LinkedIn Tumblr Email
Previous Article傳統中的新視野:淺談日本使用者經驗發展
Next Article 一期一會的絕妙,神宮的服務設計
vide 編輯群
  • Website
  • Facebook
  • Twitter

vide 編輯群

Related Posts

日誌研究的執行經驗分享 Tips for conducting Diary Studies

培養全方位醫療顧客經驗管理(Customer Experience Management)經理 – 第一個跨域醫療服務設計整合課程在輔大開跑

用戶研究的三個謊言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近期文章
  • 日誌研究的執行經驗分享 Tips for conducting Diary Studies 2019-12-13
  • 培養全方位醫療顧客經驗管理(Customer Experience Management)經理 – 第一個跨域醫療服務設計整合課程在輔大開跑 2019-11-16
  • 用戶研究的三個謊言 2019-10-24
  • 不靠大數據,從粉絲的小數據讀出關鍵需求 2019-09-23
  • 為什麼大多數的Redesign其實沒什麼意義?因為忽略了三件事 2019-09-9
最受歡迎文章
By VIDE 編輯2019-12-13

日誌研究的執行經驗分享 Tips for conducting Diary Studies

By VIDE 編輯2019-11-16

培養全方位醫療顧客經驗管理(Customer Experience Management)經理 – 第一個跨域醫療服務設計整合課程在輔大開跑

By VIDE 編輯2019-10-24

用戶研究的三個謊言

By 奧沃市場趨勢顧問2019-09-23

不靠大數據,從粉絲的小數據讀出關鍵需求

By Lil Andy2019-09-9

為什麼大多數的Redesign其實沒什麼意義?因為忽略了三件事

文章分類
  • Featured (221)
  • 專欄 (21)
  • 教育 (93)
    • 工作坊 (49)
  • 未分類 (7)
  • 洞察 (269)
    • 數據分析 (42)
    • 消費者洞察 (125)
    • 研究調查 (144)
  • 產業案例 (299)
    • 交通 (30)
    • 公共服務 (46)
    • 城市 (82)
    • 政府 (28)
    • 旅遊 (68)
    • 日常生活 (146)
    • 金融 (21)
    • 銀髮 (33)
  • 組織文化 (133)
    • 團隊介紹 (40)
    • 組織溝通 (94)
  • 設計 (518)
    • 服務設計 (155)
    • 物聯設計 (35)
    • 網站設計 (86)
    • 行動設計 (116)
    • 設計思考 (128)
    • 設計方法 (103)
    • 通用設計 (38)
    • 體驗設計 (179)
關於 VIDE
VIDE 創誌是一個聚焦洞察與設計,關心教育發展並鼓勵創新的媒體平臺。
VIDE 代表 Value,Insight,Design,Education。源自於拉丁文 videre,意思是「看到」。

VIDE 持續透過介紹國內外創新案例、概念發想與設計思維與實踐方法,並邀請創新設計團隊、組織、社群成為 VIDE 的內容與活動合作夥伴。期許自己能成為國內重要創新設計的媒體代表,協助建構臺灣創新設計的產業鏈與生態系。
追蹤 VIDE
Facebook: https://facebook.com/videmedia
Twitter:https://twitter.com/vide_tw
RSS:https://vide.hpx.tw/feed

聯絡:editor@vide.tw 或 02-2511-7626
地址:10459 台北市松江路158號11F-1
2015-2017 VIDE 創誌 - 帶你看見創新設計 / 悠識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Type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