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體驗設計其實是所有人的責任,所有人包括產品經理、研發、運營,而不是單一崗位或職稱的人能具備的能力,要我說的話,我可能會這樣描述:他是一個非常了解用戶體驗設計的專家,而不是所謂的用戶體驗設計師 (UX designer)。
Browsing: 用戶體驗
「分享」是商品服務打開市場的關鍵因素之一,尤其在人際關係逐漸從實體轉移到虛擬的社群時代。在臉書上,我們特別容易接受親近友人與意見領袖的行為。
對於這個活動的參加者而言,並不是單純跟陌生人吃飯,所以「什麼樣的關係,讓人願意掏錢建立」,這點就是要找受訪者的原因。
更令人驚訝的是,即使表情符號完全相同,解讀也相去甚遠。例如蘋果使用的「grinning face with smiling eyes」,37 位參與者當中,大部份的人認為這個符號主要表達的是負向的情緒(平均為 -3.09),而彼此間的差距約在 3.5 個刻度。平均而言,跨平台傳送的差距為 2.04;同一平台差距也有 1.88。
前不久,高鐵票設計引起一陣廣泛討論,vi…
當有80%乘客用紙票,與當有80%用手機…
設計不只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更是連結人與人間情感的中介,如果能善用票卡,在功能性之外,賦予更多的意義,檢視並重塑「服務旅程設計,將可創造異想不到的新價值
很多人習慣先從自我的角度去思考,在做設計或服務時會不由自主地將自己設想為使用者,展開「我覺得這樣比較好…」、「我覺得使用者會想要這樣…」
UX 設計師與 UX 團隊可藉由建立對公司策略與目標更深的了解,來擴展自身的影響力。同時保持開闊的心胸,試著去了解商業用語與目標,與跨部門更密切地合作。
我一直和自己說,過多的評論只會帶來更多的不適,不過為了智慧而智慧,最終只讓智慧不再智慧,火還是會燒回自己身上。
一米市集創辦人 Matilda,在ECX 2015電子商務經驗設計論壇中,分享創辦一米市集的例子,Matilda 認為用戶體驗代表的是一種方法、流程,而商業設計的則是一個目標。
阿里巴巴用戶體驗研究專家 張必勇說明數據分析讓設計人員得以「知其然」,想要進一步知道他們為什麼會做這件事,則需要透過傳統研究方法進而「知其所以然」。
2015中國用戶友好大會期間的「用戶體驗」記錄,第一手感受當代中國的服務設計,同時記錄中國資訊產業的發展現況:小鄭手機的小額付款,永續學習的工作坊,小琳公司的徵才啟事等故事
AJA 從一開始以設計「數位介面」為主,到了近幾年由於服務對象、市場的改變,已逐漸轉型為一家專注於使用經驗的設計顧問公司。
許多人在建立自己的數位服務或者評估競爭者的服務時,都太容易被上面兩、三層的表現所吸引所羈絆,而忘記問題真正的根源。例如被問到為什麼網站的流量不振,有人可能回答「因為網站設計太醜」
台灣教育體制長期讓大家不怎麼關心「人」,就連同理心在八仙塵爆都因為扭曲使用而變成惡性負面名詞。
台科大唐玄輝老師及UX 業界專家的5週的訓練下。透過 「用戶體驗調查 、 Persona+Scenarios、顧客旅程圖、商業模式等知識與實作的學習,共同產出了許多以「高中生教育」為主題的創新產品 / 服務的原型設計。
第五週早上我們邀請到國內用戶體驗設計推廣協會UiGathering的兩位發起人,來跟大家分享在業界執行UX的心法
「用戶體驗服務設計創新工作坊」逐漸接近尾聲,歷經三週的學習與課堂內外的努力奮戰,第四週早上學生們帶來為目標用戶設計的服務體系原型(Prototype)
文/鄭巧玉 「用戶體驗服務設計創新工作坊…
文/鄭巧玉 「用戶體驗服務設計創新工作坊…
文/鄭巧玉 2015 新一代設計展於5月…
讓一個機構去投資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和用戶體驗是具有挑戰性的。政治,組織結構,過去的經驗,和根深蒂固的步驟思維使改變變得十分的困難。
Dan Saffer曾經發了一條推特:在99%的情況下,你把人們談論的「用戶體驗設計」換成「設計」,他們的意思是完全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