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習慣先從自我的角度去思考事情,甚至在做設計或服務時,還是會不由自主地將自己設想為使用者,展開「我覺得這樣比較好…」、「我覺得使用者會想要這樣…」看似為使用者著想,但實際是自己需求或喜好的思考。
文 / 余虹儀 (台灣互動設計協會理事)
透過設計改變使用者行為
前一陣子受邀分享省電與使用者行為的主題。在分享之前,查看了不少省電達人分享的省電作法。若是一一詳列,可是洋洋灑灑一大篇。然而,要將這些作法於生活中全數落實,生活品質和習慣可能會被迫打折,甚至造成精神緊繃。透過設計改變使用者行為,讓人自然而然,不用刻意提醒自己或改變習慣就能達到省電作法,採取無痛省電,應該會是更好的切入角度。
理解關鍵原則較能靈活運用
省電作法何其多,要能記住並落實,對於多數人來說並非易事。如同念書考試一樣,理解比死背來得好,理解省電的關鍵原則也會比記得各種省電作法來得有效益。從許多省電作法來看,就能發現「降溫」和「增冷」都是省電的關鍵原則。例如,把冷氣調高可省電,但是會熱;若是將冷氣機弄個遮陽板,就能達到「降溫」,溫度便可調高一點。又如,將冰塊擺在電風扇前吹,或是店家使用水霧噴灑,是為了「增冷」。因此,只有降溫或只有增冷,可省下一點電,若是降溫和增冷措施雙管齊下,就可省下較多電。
釐清因果關係便知從何下手
從使用者角度思考事情,盡可能讓使用者在舒適、方便的狀態下進行省電,效果肯定較好。理解省電的關鍵原則,知道何處是熱源,可進行降溫,知道何處適合增冷,都會讓省電這件事情變得更有效能,且不至於影響生活品質過多。透過設計,改變使用者行為,來促進省電,所養成的使用者習慣是無痛或無形的,不用人鞭策或提醒,這樣的習慣也比較能維持。
以使用者角度思考事情
很多人習慣先從自我的角度去思考事情,甚至在做設計或服務時,還是會不由自主地將自己設想為使用者,展開「我覺得這樣比較好…」、「我覺得使用者會想要這樣…」看似為使用者著想,但實際是自己需求或喜好的思考。當我開始推廣和研究通用設計之後,讓我養成一個很重要的習慣:經常會以使用者角度思考事情,包括工作與生活事務,以及人際關係。若能從使用者角度去思考,想清楚對方真正的需要、擁有的能力與情況,再進行規劃,往往可以帶給使用者驚喜,甚至讓其產生很好的印象。
本文圖文均轉載自: 酷青發聲@Cheers 專欄
訂閱 vide 最新訊息: vide 臉書粉絲頁 http://facebook.com/vide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