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
  • 設計
  • 研究
  • 產業
  • 團隊
  • 教育
  • VIDE 徵求作者
Facebook Twitter Instagram
RSS Facebook Twitter
Vide
  • Home
  • 設計
  • 研究
  • 產業
  • 團隊
  • 教育
  • VIDE 徵求作者
Vide

聚焦才是王道 IG創辦人教你用「刪去法」找出市場區隔

0
By 創新拿鐵 on 2016-12-20 Featured, 數據分析, 日常生活, 消費者洞察, 行動設計, 體驗設計

文/Chloe Hou

sulatte_20161220_1
Instagram自2010年推出受到全球使用者喜愛,並在2012年以8億美元出售給Facebook。兩位創辦人Kevin Systrom和Mike Krieger最近接受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ational Public Radio)邀請,在Podcast節目《How I Built This》上大談創業過程。

1. 每個產品的背後,都有一個故事

Instagram的成立,全來自創辦人Kevin Systrom的點子。2009年市場上的App,通常都沒有齊全功能,而且也無法快速、方便地分享相片。使用者常常需要將相片分別上傳到Facebook、Twitter等社群網站上,無法只透過一個應用程式,將相片同時分享到多個社群網站上。

另外,當時並不流行「分享相片」作為生活記錄的方式。Systrom說,大部分的使用者覺得,只有攝影師才能拍出好相片與人分享,所以很多人並不敢大方放上相片,與別人分享生活點滴。

但是,在研發初期,Systrom並沒有直接著手開發相片App,反而研發了一個稱為「Burbn」的App。「Burbn」結合了地理位置服務和網路遊戲,讓使用者可以打卡、規劃未來行程、賺取點數,還有相片分享功能。由於功能雜亂,讓使用者無法容易上手,造成「Burbn」的使用人數停滯不前。

2. 觀察小事情,也能成就大事業

2010年,Systrom找來了同樣也畢業自史丹佛大學的Mike Krieger,兩人開始合作,開發應用程式,試著改善「Burbn」,最後,兩人決定精簡「Burbn」功能,讓產品走向更加明確。兩人根據原本「Burbn」使用者的使用資料分析,了解分享功能深受歡迎,所以,他們決定主打「相片分享」這項功能。

正因為曾經失敗,兩位創辦人才能夠修正、重新努力,而我們今日熟悉的Instagram才得以問世。

兩人合作無間,Systrom負責創意和設計,而Krieger則負責產品開發,讓Instagram終於在2010年10月推出。剛推出時,全球下載人數就超過2萬5千人,出乎了他們的意料。原本,兩位創辦人只是想要開發一個給矽谷人使用的App,但沒想到下載人數遍及全球,這也讓Systrom和Krieger了解到,Instagram不再只是他們為了矽谷人打造的,而是全球性的產品。

▲Instagram兩位創辦人,左為Mike Krieger,右為Kevin Systrom(圖片來源:Instagram官網)
▲Instagram兩位創辦人,左為Mike Krieger,右為Kevin Systrom(圖片來源:Instagram官網)

3. 找出市場區隔,讓手機也能跟相機一樣拍出好相片

到2016年為止,Instagram共有超過5億的使用者。究竟,這個相片應用程式,到底有什麼與眾不同之處呢?

Instagram有三項與當時其他產品不同的特點。首先,當時App上傳相片的速度非常慢,而且當時的網路環境也不像現在發達,所以,為了確保每張相片都能迅速上傳, Instagram上的相片大小維持一個正方形,這樣便能確保上傳效率。

其次是Systrom和Krieger意識到分享相片對用戶的重要性,所以,Instagram提供了「相片分享功能」。使用者只要輕按一個按鈕,便能利用Instagram將相片同時分享到其他社群網站上,例如:Facebook、Twitter等。

最後,則是在照相功能之外,加入濾鏡的效果。當時,市面上充斥著不少濾鏡相關的應用程式,但並不具有照相功能。而且,早期的手機拍照功能,並不像現在如此完善,使用者事後還要用濾鏡程式製造特效,大大影響了使用心情。因此,當Instagram一推出濾鏡功能,便徹底顛覆了當時的相片App市場生態。Instagram一個App就可以處理所有功能,使用者不用頻繁切換程式,可以拍完照後,馬上加上濾鏡,並立即分享,為使用者帶來極大便利!

▲Instagram的各種不同濾鏡 (圖片來源:wikipedia)
▲Instagram的各種不同濾鏡 (圖片來源:wikipedia)

4. 當危機降臨,記得「為顧客著想」才是最重要的事

在推出產品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危機,Instagram也不例外。在廣播節目中,Systrom也提出了兩次大危機,讓他們了解,永遠要記得「是為了誰推出產品和服務」的重要性。

雖然Instagram剛推出時,下載人數就超過了2萬5千人,但這也為他們帶來第一個挑戰。當時,他們只用一台電腦當作系統主機,短時間湧入的爆量下載,導致系統當機,使得Instagram無法正常使用。因此,有大量使用者刪除了Instagram的程式,讓Kevin Systrom和Mike Krieger受到打擊。

之後的一年,他們從第一次的挫敗學到教訓,不斷改善系統,避免再一次讓使用者失望。他們說,創業者不能認為顧客使用自己的產品是理所當然的,而要時時刻刻問自己,「為何顧客願意持續使用你開發的產品」。

第二次的危機,則是2012年12月的使用者條款爭議,遭致抵制與抗議。該條款表示:「使用者須同意商家可以付費從Instagram取得你的使用者名稱、個人喜好、相片(含相關資料)及/或你的活動而無需給付任何補償,這些內容與付費推廣內容相關。」

使用者認為Instagram為了圖利,而不顧及他們的權益,所以開始抵制Instagram。這個議題延燒幾天後,Systrom親上火線,向使用者道歉,表明他們並沒有要圖利的意思,而是用字遣詞讓使用者誤會,期望把爭議降到最低。

經過這件事,Systrom和Krieger體認到,訊息必須公開、透明,讓社會大眾明白,因為使用者不只是用戶,而是讓Instagram成長起來的重要功臣。所以,不應該將資訊隱瞞,不讓使用者了解公司在做什麼。

Instagram推出的時機,造就了兩位創辦人的成功,也讓Instagram成為全球受歡迎的應用程式。兩位創辦人認為他們不只是幸運,而是懂得利用運氣,將才能發揮,才能開發出Instagram。

因為有Instagram,使用者不再需要頻繁切換應用程式,也能夠輕鬆幫相片添加濾鏡效果,讓手機照相不再令人困擾。如果沒有Systrom認真思考如何讓相片App變得更實用,並找來了Krieger一起合作,或許,現在就不會有Instagram幫助我們用相片記錄生活。

即使Instagram已經出售給了Facebook,但兩位創辦人表示,Instagram會一直保持它的獨特性,也會一直為客戶服務,因為「為顧客著想」,正是他們公司的價值。

▲「為顧客著想」是Instagram的價值 (圖片擷取:Flickr)
▲「為顧客著想」是Instagram的價值 (圖片擷取:Flickr)

參考資料:

1. Instagram: Kevin Systrom and Mike Krieger
2. C.E.O. KEVIN SYSTROM ON INSTAGRAM’S 5-YEAR ANNIVERSARY
3. Instagram Website
4. Instagram Was First Called ‘Burbn’
5. 一個錯誤的開始讓Instagram重生(閱讀)

作者:Chloe Hou
就讀於外文系,喜歡閱讀、寫作和翻譯,期望透過這三項興趣,帶給其他人一點點不同。

本文授權來源:創新拿鐵〈少就是多!Instagram創辦人教你用「刪去法」找出市場區隔〉

APP Facebook IG Instagram UCD UI 設計 UX 使用者經驗 創新 創業 多螢 網站企劃 臉書 行動應用 行動數據 體驗設計
Share.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LinkedIn Tumblr Email
Previous Article打通「循環經濟」血路的思考
Next Article Google建紐約為智慧城市 連資訊站也時尚
創新拿鐵

「創新拿鐵」 (Start Up Latte) 是由作家、「夢想學校」創辦人王文 華所發起的媒體,主題是國際創業與創新。每天用一篇文章,幫助 大家迅速抓住國際上在創業、創新領域的觀念、趨勢、案例。 文章分三大類: 「大師智慧」世界級的創業家或創投業者的看法。我們挑選他們親 筆撰寫或受訪的文章,跟華文讀者分享。 「深度分析」介紹趨勢、策略、技術等。 「新知介紹」介紹新產品。 希望這篇文章就像您早上喝的拿鐵,給您靈感、愉悅,和智慧。

Related Posts

日誌研究的執行經驗分享 Tips for conducting Diary Studies

用戶研究的三個謊言

不靠大數據,從粉絲的小數據讀出關鍵需求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近期文章
  • 日誌研究的執行經驗分享 Tips for conducting Diary Studies 2019-12-13
  • 培養全方位醫療顧客經驗管理(Customer Experience Management)經理 – 第一個跨域醫療服務設計整合課程在輔大開跑 2019-11-16
  • 用戶研究的三個謊言 2019-10-24
  • 不靠大數據,從粉絲的小數據讀出關鍵需求 2019-09-23
  • 為什麼大多數的Redesign其實沒什麼意義?因為忽略了三件事 2019-09-9
最受歡迎文章
By VIDE 編輯2019-12-13

日誌研究的執行經驗分享 Tips for conducting Diary Studies

By VIDE 編輯2019-11-16

培養全方位醫療顧客經驗管理(Customer Experience Management)經理 – 第一個跨域醫療服務設計整合課程在輔大開跑

By VIDE 編輯2019-10-24

用戶研究的三個謊言

By 奧沃市場趨勢顧問2019-09-23

不靠大數據,從粉絲的小數據讀出關鍵需求

By Lil Andy2019-09-9

為什麼大多數的Redesign其實沒什麼意義?因為忽略了三件事

文章分類
  • Featured (221)
  • 專欄 (21)
  • 教育 (93)
    • 工作坊 (49)
  • 未分類 (7)
  • 洞察 (269)
    • 數據分析 (42)
    • 消費者洞察 (125)
    • 研究調查 (144)
  • 產業案例 (299)
    • 交通 (30)
    • 公共服務 (46)
    • 城市 (82)
    • 政府 (28)
    • 旅遊 (68)
    • 日常生活 (146)
    • 金融 (21)
    • 銀髮 (33)
  • 組織文化 (133)
    • 團隊介紹 (40)
    • 組織溝通 (94)
  • 設計 (518)
    • 服務設計 (155)
    • 物聯設計 (35)
    • 網站設計 (86)
    • 行動設計 (116)
    • 設計思考 (128)
    • 設計方法 (103)
    • 通用設計 (38)
    • 體驗設計 (179)
關於 VIDE
VIDE 創誌是一個聚焦洞察與設計,關心教育發展並鼓勵創新的媒體平臺。
VIDE 代表 Value,Insight,Design,Education。源自於拉丁文 videre,意思是「看到」。

VIDE 持續透過介紹國內外創新案例、概念發想與設計思維與實踐方法,並邀請創新設計團隊、組織、社群成為 VIDE 的內容與活動合作夥伴。期許自己能成為國內重要創新設計的媒體代表,協助建構臺灣創新設計的產業鏈與生態系。
追蹤 VIDE
Facebook: https://facebook.com/videmedia
Twitter:https://twitter.com/vide_tw
RSS:https://vide.hpx.tw/feed

聯絡:editor@vide.tw 或 02-2511-7626
地址:10459 台北市松江路158號11F-1
2015-2017 VIDE 創誌 - 帶你看見創新設計 / 悠識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2015-2017 VIDE 創誌 - 帶你看見創新設計 / 悠識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Type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