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X 人在 AI 時代中的新機會

0

文/ Max Chen

紐約大學一位人工智慧的學者 Julian Togelius,前一陣子寫了一篇文章給記者,希望他們報導時更清楚 AI 發展的狀況。文章中提到的重點之一(和許多專家強調的一樣,如 Jerry Kaplan 在 MIT Technology Review 的文章),就是人工智慧並不是單一的概念或技術,而是集合多種不同方法與觀念的複雜領域;而現有 AI 系統都只能進行少數、專精的任務,也就是只懂得做一、二件事情,和一般想像的「智慧」不太相同。

因此目前的人工智慧其實「術業有專攻」,而不是像電影中的天網(Skynet)或鋼鐵人的 J.A.R.V.I.S. 一樣什麼都能懂能做。所以,UX 人首先需要瞭解工作上遇到 AI 時,該人工智慧技術確切的能力、限制,與應用範圍,才能妥善與現有使用流程結合以提供更佳體驗。

在 AI 相關科技的發展上,大家可能熟悉 Gartner 的 Hype Cycle,將新興科技的應用發展分為「創新觸發的起點(Innovation Trigger)」、「過度期待的高峰(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s)」、「想像幻滅的低谷(Trough of Disillusionment)」、「瞭解啟蒙的斜坡(Slope of Enlightenment)」和「生產力的高原(Plateau of Productivity)」。新科技在創新上有突破後,都會經歷這些被吹捧、破滅、盤整的過程,才會進入真正實用的階段。

根據八月份 Gartner 的報告,人工智慧是今年的三大科技趨勢之一(其他二個是沉浸式體驗和數位平台)。然而 AI 的各種細項技術大多正在高峰(如深度學習、機器學習等方法),距離能帶來高度生產力的時間還有二至五年之久;或者近來流行的交談式使用者介面(Conversational User Interface)還在享受媒體熱潮、正往頂點攀升,但較全面的應用可能得再等上五到十年。至於一般性、能應用在較多領域的人工智慧(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則還在發展的非常初期。

(圖片來源:Gartner

雖然這些技術看來都潛能無限,但由進入高原期的時間來看,也還有許多問題待解;某些技術在目前的階段雖然有實際產品,但要真正有效幫助使用者還是有點距離。所以 UX 人如果有資源可以接觸和嘗試這些新技術,當然非常值得;但若沒有這樣的機會也不用太擔憂,或許再過二三年,應用的技術、平台和想法已經和現在頗為不同,早進入未必就有優勢。

當然,這不是說不用瞭解新科技。UX 愈早開始思考新技術的應用過程,技術就愈可能更適合人們使用。此外,長期來說,AI 絕對會大幅改變使用者經驗設計領域的樣貌,而 UX 人當然也需要作好準備;只是或許毋需過度焦慮。

事實上,UX 人在 AI 時代中有很多新的機會。舉例來說,Togelius 提到大多數的人工智慧其實無法離開人的思考與判斷。因為 AI 系統要解決問題,必須具備大量領域知識,而這些知識(如訓練資料的選擇、特定知識的加入等)都需要人類來抉擇。AI 在學習時需要的相關知識或資訊,可以透過使用者研究幫助找出重要的因素,並協助調整學習參數和結果。

此外,AI 不但在開發的過程中需要人類智慧的判斷,在應用 AI 到現有環境中同樣需要專業的協助,而最適合的角色當然就是 UX 了。在應用 AI 於各種場景中時,UX 的專業能挖掘並整合所有考量,不管是研究、資訊架構、流程、介面等,使用者經驗都能幫助人工智慧更能發揮其價值。

Google 從去年開始提出「AI First」的口號,研究總監 Peter Norvig 特別提到過去的 Google 是資訊檢索公司:你送出關鍵字、Google 給你十頁相關資訊,但你得自己判斷哪些才是真正所需。「現代化」的 Google 則希望告知和輔助使用者:告知(informing)表示依狀況給予使用者所需資訊,輔助(assisting)則是協助使用者執行實際行動(如訂位)。為了達到這個目標,Google 需要更精確瞭解和判斷使用者的處境、場景、動機和目標,這就是 Google 所謂的 AI First。這其中電腦當然佔了很重要的地位,但很明顯,UX 絕對是當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喔!

授權來源:MAX CHEN’s FB〈AI & UX〉

Share.

對新事物充滿好奇,經歷跨領域訓練,能兼容各種角度的觀點思考。曾唸過土木拌過混凝土,也讀過交通設計過紅綠燈怎麼亮。後來學資訊管理,鑽研資訊科技對組織的衝擊、進一步接觸企業管理,又去建立供應鏈管理的數學模式。任教數年後赴美改學資訊學,對資訊、人、科技,與三者間的互動一直擁有熱情。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