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正靠右讓左,找回站好站滿,不需蠻力,需要設計力

0

文/林承毅

首先我必須承認,我是個移動速度異於一般台灣人的傢伙,如果有跟我走過拜拜松,或曾與我在路上同行,一定能感受我的速度,穿著馬丁鞋還可快走到你很難追上>>

對我來說,極度享受移動時,雙腳加速的自在與瞬間感,因此,在捷運穿過的過程中,疾走電扶梯左側是我一向的習慣,當人少,我會快速向前,當人有點多,我會一路閃上而上,除非尖峰時段,人潮實在太多造成塞車時,我才會急忙轉身,利用一旁的長樓梯,快步奔跑。

也許你會問,既然你喜歡快走,為什麼不乾脆讓出來,就走樓梯,簡單的說法是人都有惰性,從我的認知角度來說,能被帶著向上移動且自己也努力上走,這樣速度不就更迷人,這樣的習慣也維持很久,且一直自然而然,雖然曾得知電扶梯似乎早就取消靠右邊走的習慣,但一直沒有放在心上,直到最後有機會才開始思考這件事情,理由很簡單,在於常可看到電扶梯在維修後的自覺,原來自己就是讓電扶梯加劇故障的一份子。

後來心思了解,才知道原來這個過往約定成俗的習慣,或台北人自以為文明的公共禮儀,在十年前早已經取消,基於安全考量,基於電梯保養等理由,的確深入探究,才猛然驚覺一個不好的習慣,但人們卻如此自然而然地維持多時,但當習慣根深蒂固之後,要改變還真是困難,因為人有習性,有時候非宣導就可撥亂反正這樣的陳年舊習。

找到上個月的這則新聞〈沒人敢站電扶梯左邊! 北捷人員喊「站好站滿」〉,內文說到捷運人員試圖在尖峰時段,大聲喊著「排成兩排,左右都可以站人」,但捷運文化深入人心,大家還是一樣維持站滿右側留左側的行為,而後自行優化,改為「兩邊走道都可以站人,請左側的旅客不要催促前面站立的旅客,趕時間請提早出門。」才終於讓乘客們「站好站滿」,但我深深不覺得這會是個好方法。

我想左右側皆可站的習慣導正也許已經越來越多人有這樣的理解,但為什麼不能落實,原因很簡單,在於如果有人具有這樣的認知,而嘗試站立左側,這時候如後方有不知情的人要通過,我是要擋還是要讓,就是一門學問。有時這樣的骨牌作用,會讓人無形中產生心理壓力,縱使一次兩次的希望做到,但長期多半不敵心中的無形壓力,最後以徒勞無功作收。試想只要在一個移動時刻,有一位不知情旅人想要移動,整個鏈就會開始向前緩慢移動,秩序就此再度被打破,這樣的輪迴的結果,終究沒有可以完成改正的一天。

相信捷運局一定知道這個問題,但為什麼十年來都束手無策,難道沒有更聰明的方式能改善?

我相信只要善用設計力,多花點時間觀察旅人的行為,從中找到脈絡洞見,絕對有辦法突破,這是一個絕佳的社會設計議題,因為不僅攸關旅人的安全,設備的維護與公共空間的秩序,如何讓想要快速移動的旅人能透過互動情境與物件的引導,那個元素可能是地面的輸出物,也可能是一種聲響,或是光線及氣味,讓趕時間的旅人,能改變習慣大步走向樓梯走道,從此電扶梯就可以讓有需要的旅人安心且自在的站好又站滿,當然如下圖高雄捷運的琴鍵可能就是一個不錯的設計。

當然解法還有好多,且不同的車站風格與樓梯的長度,應該會有不同的解決方式,期待捷運公司能力下決心的解決這個與市民切身相關的問題,而社會也能針對這個議題有更多的討論,相信回到人本角度思考,善用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思維,一定能在短期間內突破過往十年的困境。

當然我們期待那個方法,不會是最簡單,但卻是最沒創意的「罰則」兩字,城市需要多的一點的創意與意義,如何透過巧妙的互動與機制引導,從而一步一步改變旅人的行為,建立捷運新文化,從此站好站滿,就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奢求與目標。

倫敦的實踐案例,也相當值得參考:搭手扶梯該不該靠右?倫敦地鐵要你站好站滿

Share.

林事務所服務設計師,曾擔任產業顧問、大學講師及書店店員。 有著一顆未滿的好奇心,因此註定了無法畢業的「雜學」修行,多年以來,優游於人文、社科、商業、藝術及設計領域,並帶著人文關懷的溫度,與世界進行對話。人類學家深刻的洞見力為其武器,爬梳人物境活動間的互動,解析符號及象徵背後的脈絡線索,透過體驗創新設計的觀點,積極投入社會創新改造運動,唯有不拘型式的投入,才可共創這個世界的美好。 歡迎與我交流 takeshi18jp@gmail.com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