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DFC 臺灣團隊 許芯瑋
兩年前,我受邀至臺南市某國中的風雨球場演講,和一千位七、八年級同學一起聆聽來自全臺灣孩子利用身邊資源,改變生活中問題的故事,也聽他們的回饋,以及創意滿點的想法,講完後,我除了覺得十分熱血之外,也覺得充滿了希望。
從學校回到高鐵站的路上,邊回想演講內容,邊跟該校老師討論演講哪裡可以更好,除了我自己的演講內容修正,對於校方,我提出的建議是:希望場地能夠支援演講規格,讓孩子們不用看著被日光照射的投影布幕,原本鮮明的投影片內容,因為很強的陽光,幾近淡白。因為場地在室外,現場有這麼多的孩子,想當然爾,溫度一定很高。不過幸好場地是透氣的,風雨球場因為屬於半室外空間,也沒有迴音。
針對我的建議,老師的回應有點無奈:「這個建築因為得了『國家建築金質獎』,所以即便在實際使用上不符合校方孩子的需求,但因為設計已經得獎,需要有任何修正,都得經過層層的呈報。即便學校這幾年一直努力爭取改善的方法,也找了相關專家徵詢意見,但都碰壁,沒能找出能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
老師還說:「大家都覺得很諷刺,因為場地名字叫『風雨球場』,的確透風,但是只要一下雨,雨就會飄進來,場地就不能使用。同時,場地只能給籃球課使用,不能打比較輕的羽毛球,同學們還會偷笑:『老師說要打羽毛球要學會看風向啦!』」
「其實我們也只是希望讓孩子們能夠真正全面利用到這個場地,不要聽演講的時候不適用,連上體育課也綁手綁腳…… 我們都覺得,不然其實把這個獎退回去,讓我們順利擁有更實用的使用空間,其實才是我們最在乎的,有沒有得獎,真的不是重點啊!」
聽著老師輕輕、無奈地說,內心卻想,顯然對校方而言,無論場地有沒有得獎,不是重點,但是這件事情發生後,除了抱怨、沮喪,我們能夠怎麼現在就解決這個問題?怎麼讓下次設計的溝通更順利,避免同樣問題再一次發生?
我想從三個面向來想這個事情,誰,可以多做什麼?
(一)設計師、建築師
我想設計初期勢必顧慮到很多「綠建築」的面向,而且做足了功課。但是,除了了解這個建築物的使用者是誰,也許更重要的是探討他們的需求,到底場地需要被拿來做什麼,並不斷確認。在物件設計出來後,我們能不能夠從「使用者中心」的角度去看看設計出來的服務、產品、空間、系統是否符合最終的需求?如果這些需求不能在第一時間被設計進去,我們是否能增加後續修正的機制?我想在這三個角色裡面,唯有設計師具有「使用者中心」的背景知識,也許相對地,他們必須要扮演更專業的訪談者角色,沙盤推演場地的所有可能需求。
而其實,每一位設計師一定都知道「使用者中心」的培養是運用設計思考的重要關鍵和基礎態度。這一課,我們一定一定不能忘記,我們不是「為了」使用者而設計,而該是「跟使用者一起設計」(design WITH, not design FOR)。
(二)校方
如果學校能在第一次溝通,就表明確切的需求:這個場地是要拿來運動的(什麼樣的運動?)、拿來集會聽演講用的(要不要投影?)等等……也許建築物在興建期間就能被修正,而後續改善的成本也不會這麼大。我曾詢問該校校長,校長表示這個場地是上一任校長任內建好的,她對於當初與建築師溝通的情形不清楚,只能在任內努力地爭取場地能被改善的機會,但層層卡關,讓她相當灰心。但是現在能夠再多做些什麼,是我們可以思考的,能否讓更多人看到校方的努力和場地的嚴重不適用狀況?如果場地就是這樣,那麼我們能否採買高流明度的投影機?能否用不同的方式遮住太陽但依然保持通風?我想,若讓大家一起來想,應該會有很多有創意的方法可以嘗試看看?
(三)真正的使用者:學生
最重要的,是這些使用場地的孩子的感受,如果其實這整件事情是皇帝不急,急死太監,那麼搞不好其實用不著大費周章去解決。但是如果學生們也感受到場地的不便,他們不發聲的原因是什麼?如果學生能夠變成「有責任感的使用者」,那麼我想這個問題可能會更快解決。
畢竟,在教育裡,若我們真心認為孩子才是主角,那麼他們就不應該是無助的,如果真正的使用者也沒有管道發聲的時候,身旁的大人們又怎麼會知道這件事情是需要改進的?
如果我是他們,我可以怎麼改變這個情況?我可以怎麼跟學校理性反應,我可以怎麼運用我的所學,來改變、來說服、來討論我的權利?或許我會拍照下來現在的樣子,並利用老師數學課教的統計,來看看有多少同學跟我一樣不滿意現況、想出可能的解決方法並算出這些方法的可能執行預算,讓數字說話。最後,也許運用國文課老師教的書信技巧來寫一封陳情書或是提案,發揮影響力,跟身旁有資源的大人分享這個困擾,一起來改變身邊的問題…
這是我的假想,也是在想像解決方法時所謂的「最佳情境」想像(best case scenario),但是我真的好期待有更多的孩子願意為了遇到的問題而理性發聲,學會面對、解決,而不是抱怨、等待。
臺南這間國中風雨球場的例子,絕對不是全臺灣唯一一個,在我的演講路上,也看過有好多的學校設施甚至是尚未翻新的,孩子們在聽演講時,不僅看不到投影片內容,更被室內迴音給嚴重干擾……孩子們、老師們、行政的夥伴們,準備好站出來了嗎?還是仍然在等待這件事情被改變?
大家都說:窮,不能窮教育;苦,不能苦孩子,把這篇文章寫出來,是我唯一能為他們做的。
作者:許芯瑋,Design for Change, Taiwan (DFC臺灣團隊)發起人。「相信 I CAN 的力量,更相信,我們就是自己在等的那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