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林承毅
一早與家內閒聊,她突然問我,為什麼你對於頭城文化藝術季如此關注與熱衷,沒聽過你跟頭城過往的淵源,頂多只是今年常跑宜蘭工作而已….
對話當下,我幾乎不加思索就回答她,答案就在「巷弄裡的那戶人家」這個核心理念,還有後續所衍伸「The Way We Live」的概念。
在地青年帶動老街永續發展
這樣說台灣從過去的社區總體營造(社造),透過各式組織,彩繪,口述歷史方式,來擾動沈寂已久的集體認同感,建立生命共同體理念,讓大家起而重新重視地方。接續而來的是,地方特色產業發展(地產),透過找尋各地適地性下的產業,透過一鄉一特色來引導地方重視風土之重要性,讓地方厚植經濟力,找尋留下來的理由,因此,無形的地方特色,透過有形的農特產品,創造連結與記憶點,得以把人帶進來,並把產業推出去。
然而,近期我們開始談地方創生(地創?),打著人本設計思考,服膺商業模式實踐精神,以青年為主導靈魂,反璞歸真的投向草根路徑,期盼能帶動下一波社會創新。從自身的一點觀察,地方創生,雖承繼過去發展脈絡,但想法更共益且深沈,手法更多元靈活,創意更大膽狂野,別忘了,不僅很跨領域(地域及專業領域),還相當國際化。
當你可以聽到政府補助資源的有無,對於這群帶著熱情,懷著人文關懷理念愛鄉愛土的青年來說,已不再是決定留下與否的絕對理由,可看出過往長期發展的有案才動的模式,已非這群年輕人所想。當把地方視為安身立命之地,為求生存並實踐理想,早就開提早思考「商業化」的可能,撕下這個過往被視為不可言的標籤,如此一來,以理念驅動,從策略找資源,從實踐找機會,「永續」才有機會成為必然。
巷弄裡的這戶人家
由頭城在地青年所引動的老街文化藝術季,進入第三年,喊出「巷弄裡的這戶人家」,這樣的概念提出,讓地方創生在小鎮的實踐更具有想像力,這樣的行動隱約告訴著我們,小鎮能拿出來的特色,不會再是古蹟,也不會只是物產,而是生活在這裡的人,由他們透過生命實踐的風格,獨特風土下所響起的協奏曲,不僅獨一無二,且這才是地方魅力所在。
當頭城這樣的兩萬人不到的小鎮,都能輕易找出十位值得被認識的生活實踐家,他可能才十六歲,還念著高中,但他做個超齡且很酷的事情;也可能是一位巷弄中常會偶遇的阿伯,靦腆外表下的他,一拿起刨刀就會讓你震撼,拿起畫筆就讓你驚呆;如果你覺得這都太無聊,想往外走走,沒問題,海灣旁滑著浪板的猛男,鐵工廠內持著焊槍的長髮帥哥,中藥鋪縫著女紅的大姐,這群生活在這邊的人,他與他的故事,才是動人,貼近地方風土的內容,由人來敘事,勝過逾百年古物,正是這波實踐的精神。
因此,「The Way We Live」,也正這樣述說著,藝術季另一個精神,那就是,這是「頭城人的生活方式」。這群看似尋常但有故事的人,就如此散落在蘭陽平原的這個角落,在真實的生活過程中,體現他們的智慧與力量,而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深深與這塊土地相依偎著,而這也是從人認識土地,透過有溫度的接觸方式,讓地方從新被認識,親近,並看見的一種方式。
所以,這樣充滿草根味,完全由地方青年所自發之行動,而別於傳統由地方公所或縣市文化局所主導之非典型節慶模式,會不會成為下一個階段地方創生,在地擾動之新模式?一切還有待觀察,但可以確定的是,這樣的模式,相對於傳統地方活動進行時熱鬧滾滾的喧囂,而是走一種寧靜且意義深遠的方式,因為這些巷弄裡的人家,一直都會在,他們不會因為活動落幕而從此消失。
他們所展演的一切,不就是再自然也不過的真實生活,這些人,終將成為我們透過歷史,透過古蹟,透過物產,認識頭城之外的另一扇窗。寧靜的小鎮並未因舉辦藝術季而有過多的波動,這也在告訴我們說,每年藝術季到來只是一種約定般的提醒,告訴我們這裡值得你來停留,因此活動的結束,也就是另一個起身造訪的開始……
當「地方創生」儼然已成為解決區域高齡化、少子化、產業空洞化的一帖解藥,在地青年懷著勇氣與智慧,用著屬於他們世代的語言、創意與活力,當然還需要滿滿的執行力,為地方的未來,創造一線生機。相信立基於在地生活與人本思維為出發的藝術季,絕對是前進的一個方向,藝術季不見得要無比喧嘩,只要行動的過程擲地有聲,過程中所撒下的種子,種下的緣分,將在可預計的未來,發芽,茁壯。
持續就有力量,倒數 364 天,期盼頭城老街文化藝術季,第四年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