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外人觀點,開啟「去脈絡式」的路上觀察

0

文/林承毅

Ximenting_20160607

因為被點名了,所以簡單來談談這幾天在台灣社群火紅的新聞:一位居住於北海道帶廣的設計師藤本健太郎 出版了一本分析台灣招牌的新書《タイポさんぽ 台湾をゆく》, 內容就是呈現他在台灣街道上路上的觀察心得。

這算是一種「去脈絡式」的觀察,如果要從人類學專業來看,老實說,是一種淺層的參與觀察,也就是你不需要了解這地方的真實脈絡,只是站在自己本位,用直觀角度接受到這些全新的訊息,然後用你自身的認知,理解及知識來判斷,並加以詮釋。

如同藤本在書上提到「認為『排』這個字在日本常常會跟排水、排氣這些有點髒髒的詞彙連在一起,可是當這個字出現在台灣招牌上的時候就會是雞排、排骨飯之類的美食,說『排』在台灣是美味的字一點也不為過」。

這邊有一個很大的趣味,就是藤本雖然不懂中文語意及其背後的象徵,但他懂「漢字」,所以他可以用他對於自身對於日本漢字的理解,來詮釋台灣的漢字意涵,而這樣的趣味,應該就是這本書我覺得最吸引人的地方。

Takeshi_20160607_1(圖片出處:日本亞馬遜

不得不說,有些時候,就是因為不懂,沒有這樣的地方性知識,反而更能讓你找回好奇心來「開眼」,就如同藤本提到一些外國品牌進到台灣的翻譯「嬌生」或是「沙拉脫」,讀懂了以後就會讓人會心一笑,這樣的趣味在目前的日本比較少,因為他們多半採用音譯的外來語,而這也是因為他不屬於這個脈絡,所以更能看到內容背後的趣味性。

當我在談「洞察」這件事情,都會強調所謂由「觀察力 × 同理心 × 地方性知識」三者所建構出的洞察方程式。與服務設計在講的「脈絡洞察」不一樣,路上觀察的核心精神在於透過對於存在於路上的物件進行觀察,從中找到無用的趣味,重點在培養好奇心與觀察力,所以有時候就因為對於脈絡的「不掌握」,反而因此更能快速張開五感,體驗觀察的極致樂趣。

看到許多在地人所從未注意到的細節與笑點,這樣的累積,到後來就可以生成對於一地文化的觀察,這是一種由外而內的探索歷程。簡單說,就是找回「赤子之心」,越不熟悉,越容易進入狀況。

Takeshi_20160607_2(圖片出處:idea-mag

當然,如果你要真正親炙觀察地的真實脈絡,還是需要真的進入到在地文化脈絡中,才能領略,而這就是另一個層次的事情,但如果再從Outsider變身為Insider之前,能先體驗過這樣「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解讀,相信會是很棒的歷程。

希望大家從這個例子看到路上觀察,單純行動背後隱藏的樂趣。

有時候透過外人之

Share.

林事務所服務設計師,曾擔任產業顧問、大學講師及書店店員。 有著一顆未滿的好奇心,因此註定了無法畢業的「雜學」修行,多年以來,優游於人文、社科、商業、藝術及設計領域,並帶著人文關懷的溫度,與世界進行對話。人類學家深刻的洞見力為其武器,爬梳人物境活動間的互動,解析符號及象徵背後的脈絡線索,透過體驗創新設計的觀點,積極投入社會創新改造運動,唯有不拘型式的投入,才可共創這個世界的美好。 歡迎與我交流 takeshi18jp@gmail.com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