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的心理學 – 行動的七個階段

0

只要是從事介面或是使用者經驗的設計,應該多少都會看過唐納.諾曼的著作 《設計的心理學》,這本書目前已經是第三版了,作者也不斷的修正及增加新的內容。這本書不太好閱讀,偏重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務之間的結合,但為了把從書中學到的東西內化,我將裡面所提到的重要概念再透過自己理解的方式來和各位進行說明與討論。

文 / Wesley 目前在知名網路公司擔任介面設計師 (UI Designer)

前陣子看了一本設計心理相關的書《設計的心理學》,是 Donald A. Normand – 唐納.諾曼的大作,只要是從事介面或是使用者經驗的設計,應該多少都會看過他的著作 ,而這本書已經是第三版了,作者也不斷的修正及增加新的內容。這本書不太好閱讀,偏重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務之間的結合,但為了把從書中學到的東西內化,我將裡面所提到的重要概念再透過自己理解的方式來進行說明與討論。

書中有提到幾個概念,可以運用在設計思考的過程,包含行動的七個階段,心理歷程的三個層級,及與其相互配合的七個設計基本原則。首先來談談行動的七個階段。

書中對於行動的七個階段的說明是:

  1. 目標:形成目標
  2. 計劃:選擇行動
  3. 制定:決定動作順序
  4. 執行:付諸行動
  5. 感知:知道事物的狀態
  6. 解釋:對感知的結果形成了解
  7. 比較:評估結果與目標的差異

action7-01

但這七個階段,除了「目標」外,其實可以簡單的理解成兩個部份:「執行動作」、「評估動作後的結果」,而在執行動作之前,使用者通常會有個目標,目標來自於主動 (目標驅動) 或被動 (事件驅動) 的目標,而使用者對於目標會存在基本的知識與認知。

對設計師而言,我們無法控制使用者的目標或事件,唯一能做的,是當使用者被目標或事件驅動時,如何透過設計讓使用者正確的執行動作,並讓這動作的結果符合使用者的預期。

而七個設計的基本原則,就是作者所提供讓使用者能順利完成任務的設計思考方向。

舉個例來說:某使用者 A,與朋友約好要去某餐廳吃飯,而在前往目的地的途中迷了路,於是拿出了手機,打開手機內地圖功能,輸入了餐廳地址,並透過導航的功能,到達目的地。

  • A在前往餐廳的途中迷路 → 設計師比較難控制的因素,在案例中使用者是被迷路的事件給驅動。
  • 手機的地圖與導航功能 → 設計師能透過設計來告訴使用者如何使用導航功能完成任務。

而在討論如何設計之前,要先清楚的掌握使用者的七個行動階段,並透過行動的拆解,來了解每一個行動的背後必須去思考待解決的設計問題,從上使用者 A 的例子來看:

  1. 目標 → 目標決定設計的情境,使用者 A 在前往餐廳時迷路。
  2. 計畫 → 拿出手機,並執行某個地圖 App。
  3. 制定 → 決定動作的順序,通常是下意識的,像是拿出手機、滑開解鎖,輕播畫面尋找地圖 App,這一連串的動作,其實大多在使用者大腦中是下意識的行為,這關係到手機操作的「概念模型」。
  4. 執行 → 執行每一個動作,可能是「預設用途」,可能透過「指意」、「對應性」來完成一個動作。
  5. 感知 → 每個動作的結果,是不存在「使用局限」、有沒有正確的「回饋」,讓使用者感知到動作後的結果。
  6. 解釋 → 解釋行為後的結果,產生認知或情緒。
  7. 比較 → 比較目標與結果是否一致,產生評價。

從 A 使用者的例子,我們從行動的七個階段去思考並了解背後的問題;上述中「」的部份,也就是作者所提出的七個設計的基本原則,是設計師必須要去解決的問題,下一篇會針對七個設計的基本原則再說明。

行動的七個階段不是只用在解決介面的問題上,其實在任何的設計,背後的邏輯都是一樣的,根據本書作者的說明,七個行動階段能用來理解人類行為的基本架構。所以設計時,可以好好運用這個架構來思考每個設計背後的問題。

文章轉載自:DESIGNING BY LEARNING


訂閱 vide 最新訊息: vide 臉書粉絲頁 http://facebook.com/videmedia

Share.

目前在知名網路公司擔任介面設計師, 本來讀的是商科,但憑著對設計的熱情,透過自學轉職設計, 喜歡閱讀、畫圖、寫程式, 希望用更多的理性、科學、理論的方式思考設計這件事。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