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香港商壹傳媒出版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數位發展部總監陳建勳:「從內容思考多屛運用 – 可以輕舉,不能妄動」

0

文 / 陳怡靜

chienhsun

壹傳媒數位發展部總監陳建勳,在24年的媒體工作經驗中,不管是在雜誌、電視、網站,參與過多次內容或平台的草創,每一次總希望能提供出更完善的介面,讓使用者/讀者/觀眾易於接觸。
他在2009年率先創設中天新媒體事業處,為當時台灣的電視台中,少數專為新媒體發展所開辦的部門,2013年重回壹周刊成立數位發展部,則接下了必須讓紙本雜誌與數位世代接軌的挑戰。

科技運用 新聞媒體數位匯流先鋒

目前看新聞或政論節目時,常會發現在螢幕下方有一個Facebook的跑馬燈,顯示Facebook留言者的大頭照以及內容,讓觀眾針對議題到臉書社團發表意見,就可以即時出現在節目上,這個例子就是陳建勳於中天工作期間所參與執行的專案,之後,其他電視台與節目才陸續跟進。除此之外,他們也實驗進行過很多種不同的新媒體互動方式,像hangout、網路直播等,都曾經多方應用在電視台的新聞、節目及宣傳活動上。

例如在2010年的425山崩事件, 國道三號基隆-汐止段遭到土石覆蓋、交通中斷,當時便讓機動性高的SNG車在現場進行連線,訊號則透過網路直播,讓網友可以在網路上開放討論。同年,中天也是台灣第一個向美國TED申請open TV project的媒體,可以合法取得TED的內容在媒體上播出,之後由於申請人眾多,意外成為台灣獨家授權的媒體。

載具轉型 紙本媒體的數位化挑戰

由於紙本所受到數位的威脅更加嚴重,壹傳媒去年結束發展壹電視之後,便決心發展行動載具上的新聞與節目,陳建勳也在去年七月回到壹傳媒,成立壹週刊數位發展部,到目前為止,不僅已產製了許多影音內容,透過網路及「台灣壹週刊」App,每週與壹週刊同步推出, 而新版網站也將於今年五月上線,除了將壹周刊的部份內容放到平台上之外,也會製作原創的內容讓讀者觀看。但這轉型的過程,對於傳統的媒體記者是個嚴峻的挑戰,工作形態與內容比從前複雜,也需要學習新的數位技術,甚至期待未來直接由記者產出互動內容,增加互動媒體內容的數量與品質。

用戶體驗一直是壹傳媒的文化中非常重視的事情,從紙本內容的大小細節,以至於目前在發展的數位平台與內容,一直有透過嚴格的檢討會及讀者會,來了解問題並立即修正,而這也是台灣其他媒體至今很難跟上的原因。

以內容產製者思考多屛運用

「太陽花學運」的過程中,許多人見證到了新媒體革了傳統媒體一命的顛覆性歷程,而在這次MIX研討會中,陳建勳一方面將以內容產製者的角度,分別從娛樂節目、戲劇,及新聞三方面,與大家分享內容(content)要在多屛所應用時,究竟會遇到哪些問題?
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刺激大家想解決方案,就如同本次演講標題:「可以輕舉,不要妄動。」來跟與會者分享,他在內容供應層面所看到的機會。

文章轉載自:MIX 2014 多螢互動體驗設計論壇

Share.
Leave A Reply